女皇只取一瓢+番外(64)

作者:云书致远 阅读记录

而且君王及以上勋贵已经陆续拖家带口迁入繁都,本来就贵人多的繁都,以后恐怕随便出点事都和那个勋贵士族有关系,实在不是他们这种平头老百姓能长期久留之地。

石忞没想到陈季元跑的比兔子还快,而且还把家人也一起带走了,让她想转个弯的补偿都没地方下手,但不代表她就此放弃,还是让凡秋稍微注意一下他们近况。

天福四年十月下旬,沿海盐案布告天下,震惊了整个华国,比起当年陛下登基的“慊杨”叛乱一案也不遑多让,沿海诸省官员与商人、地方豪强和黑社会相互勾结哄抬盐价、把持盐道,巧立名目增加赋税、欺压百姓、草菅人命,弄得沿海诸省百姓敢怒不敢言,国内盐价渐涨,百姓苦不堪言。

陛下明察秋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抓捕,让盐案首犯们还来不及反抗就进了大牢,并秘密的押解回繁都,直到布告天下,百姓才知道怎么回事。

看了这些人的种种恶行,不仅繁都百姓舆论几乎一边倒,就连知道陛下不喜欢贪官尤其是大贪官的官员们也都难得的一边倒,和他们有关系的立马断绝关系,没有关系更是要骂上两句,都耻与他们为伍。

近日繁都街头巷尾议论最多的就是盐案的事,只盼着陛下将这些罪大恶极之人早点斩首,让正义得到伸张,盐价恢复正常。

除了这件事以外,陛下还下旨将在天福五年初甄选皇商,参选的条件虽然不到十条,但内容却十分苛刻,所以也是百姓津津乐道之事。

这里并不歧视商人,所以商人地位尚可,连带着华国的商品经济也比古代的中国繁荣,但改变不了农耕小农经济为主的根本体制。

布告发布前一天的早朝,呈亭当朝奏报了此事,人证物证俱在,容不得他们抵赖,所以石忞还特意在承天殿过了过流程,没有偏袒,也没有恶意重罚,直接当殿按律宣判。

她怕大臣们像以往那样或多或少都会劝谏一下,再查一遍显然不可能,索性压根不给他们这个机会,盐案证据充分,带到殿上的也都是一心认罪求死的。

先是盐案,后是皇商,都是关系天下人的大事,风头一时五二,把皇帝选后的事都盖了过去,上心的还是上心,听听的也就暂时没再关注了。

步千雪就属于特别上心那种人,在时间节点前把自己的画像、资料交了上去,在朝官员中这样做的也不止她一个,而且有男有女。

虽说本朝皇帝历来都喜欢女的,但如果是以选皇后的方式来选后的话,就不会把男的排除在外,毕竟皇帝到现在都没喜欢过谁,谁知道她喜欢女的还是男的?

每天忙于国家大事的石忞根本没时间想选后的事,反正最后定夺权在她手上,她也不用担心皇奶奶和母后直接给她定下,最多也就是层层筛选留下一些让她选。

除了离繁都最远的边塞地区,其他地方今年征收赋税的工作已经大部分结束,不少省份负责赋税工作的官员这会基本上都在繁都与户部对账。

因为石忞这几年大力打击贪官、叛乱官员和打压土地兼并的勋贵、土豪,几乎把官场整的官不聊生,所以今年新测量的《丈量册》,比五年前上一次丈量的田亩面积多了不少,《户口册》上的人数也多了一些。

华国人口最高峰值是一亿三千多万,经历了八王之乱、武宗天灾、先帝时期米价疯长和“慊杨”叛乱等,人口一路从一亿三千多万跌到了一亿不到,现在有一亿一千多万,已经有了回升的趋势。

今年风调雨顺,即无洪涝亦无旱灾,各省赋税征收工作大部分都进行的很顺利,除了边塞地区较远之外,就是盐案被抓的了省首的几个省还没有完成。

虽然她已第一时间及时调派官员前往沿海各省任职,但因为路途较远,可能完成的时间比边塞地区还要晚,此事邢博恩功劳较大,直接连升两级。

第五十章

连升两级的邢博恩成为了华右区都督府一名正六品武略将军, 已经从光海县赶到丹东上任半月有余,离开光海先县之前,她已经完成了县里的赋税征收工作, 并按规定上交到省府才离开。

因为新县令还没到, 离开以前,她对县里的公事也进行了妥善安排。知道她要离开,光海县的百姓携老扶幼前来相送, 有甚者竟然还带了不少海产品给她,她没有让百姓送, 也没有收他们的任何东西。

百姓对她的爱戴已经是她在光海县任职近三年来收到的最好的礼物。盐案破获后, 在左都御使呈亭的主持下, 被贪官污吏地主豪强们强行霸占的土地房屋都返还给了百姓, 查抄的房屋进行了拍卖, 土地也按市场价进行了发卖。

所得钱财也随被秘密押送的人员一起被运往了繁都, 她自己这几年获得的不义之财,她一个子也没敢动, 主动全部上交给了呈亭呈大人。

台风对沿海县份造成的损失较大,光海县首当其冲, 她其实更想拿这些钱救济百姓, 但考虑到种种之后, 还是没动,而是用了自己的俸禄。

让她没想到的是呈亭大人还没离开,陛下的圣旨就到了, 免了受台风灾害省县五成赋税, 并拨了救济资金,用于修建房屋和基础设施。

有了陛下的支持关心,又有了充足的资金, 再加上百姓积极,灾后重建工作进行得很顺利,灾后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家园修缮和重建工作。

在这期间,邢博恩基本上每天早出晚归都在施工现场,还亲自下场动手,不怕苦不怕脏,在她的带领下,整个光海县的官吏们也都投入到了重建工作中。

虽然整个县衙上下也就八十人左右,而且多是不会木匠、泥瓦等技术活,实际带来的贡献可能并不大,但带来的意义和影响却是远大的,不仅更大程度的带动了百姓的积极性,也是官民一家亲的真实体现。

所以得知邢博恩要离开的时候,不少百姓都郁郁寡欢,即舍不得这个公正廉明的父母官,也忧愁下一任官员没有邢大人这么好。

邢博恩自己倒是不介意,无论在哪里为官都是为陛下尽忠,她都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何况君令如山,她不得不离开。

在光海县待了近三年,前两年多虽是虚与蛇尾,但县内财政、教育等她也花了打量的精力,甚至连前任的案宗她都让人重新整理了一遍,发现有端倪或者错判的都记了下来,随着盐案告破,她也把这些冤假错案该平反的平反,该补偿的补偿,该抓的抓。

自从陛下将死刑定夺权收回去以后,各地方官已经很少会判死刑,尤其本来就是收了人家钱办事的,所以她平反的也多是被□□的。

想到当初离开光海县的情形,邢博恩感慨良多,县令虽然只是地方上的一个小官,但却是这个县的父母官,好与不好,对百姓的影响很大,所以在赶来丹东省府的华右区都督府任职的路上特意写了一封密信给陛下。

估计再过不久,就能呈于御前了。华右区都督府刚建成没多久,大都督、参谋长这些上司也还在来的路上,所以离得近来上任较快的邢博恩倒成了都督府目前官职最高的。

府衙新建,需要处理的工作有很多,最重要的莫过于训练第一批来报道的新兵,所以这半个月她基本上都是都督府和军营、家三点一线的跑。

她一开始以为这些新兵都是本地或者附近几省的,后来才知道大部分都是其他地方的,只有一小部分是附近几个省的,而征兵工作也不是她想的那么简单。

首先由军密处决定征兵数额和范围,然后交由兵部执行,位于边境的都督府兵力会多一些,而其他的都督府兵力就会少一些,范围也都是和官员任职一样,出身南方,那就去北方任职,出身北方,就去南方任职。

像他们这种生于繁都长于繁都的则不在此列,南方北方都可以,可能军密处考虑到士兵若全是外地不熟悉本地也有弊端,所以会有一定附近省份兵员数额。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