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魂刀,逍遥扇,绝代双骄江湖行(411)

作者:云兮风流 阅读记录

其实阿云和雪依,风流和江雨欣,云雪风雨(天气预报?),作为主人公最核心的这两对CP,本来也是不完美结局的。正文到雪依和王灿成亲,服毒而自尽,便已可以结束了的,而风流也早在边塞以身殉国了。喜欢现实主义以及看悲剧的,到此正文便可以结束了,余则为续写。

但我思之再三,还是把之前写的诸多伏笔与铺垫放出来,把雪依和风流写活转了过来,凑成了完美结局。

倒不是怕读者寄刀片——本书也没有多少读者,而是我书中说的:便无论这个世界多么丑恶,多么残酷,多么卑鄙,多么黑暗,无论生存得多么卑微,多么渺小,总还会有希望的。

总之,云和雪,风和雨,算是完美的结局吧,至少我是很满意的了。

书中的立意,哀多于喜,书名便也有些虐的路线。开篇之前,我曾看到前辈有言,在这个地盘,书名一定要越长越好,越新奇越吸引越好。彼时我还不信,心想天下哪有这般混沌的道理,便硬是起两个字的寻常书名——后来果然是不听老人言,扑街在眼前。每每看到一些乌烟瘴气,浮夸低俗,毫无我中华文字美感的名字,大红大紫,白日飞升,唯有喟叹而已。

五、细节

我总是尽量的认真去写,文中的地名,朝代(公元1080年左右),物品,风景,风俗,古文字画等,尽量的准确。没有红薯,便改成粽子,没有花生,便改为蚕豆,没有泥人张,便有虎丘泥人……比如南京彼时叫江宁,瘦西湖之前也只是保障湖,比如断魂窟前魔教教主的智高,映射侬智高起义,比如钟锷映射种家军的种鄂,也多次描写其背痈,描写他急功好战的性格等等。

而我描写战争的残酷,会直面大开大合的写战争的激烈和残酷,热血混合成泥浆,人肉化作了尘土,骨头化作朽木。也会从边塞一家普通民家的遭遇,来侧面进行烘托。

我会给一些重要的女孩子,安排一种花卉作比喻,百合,蔷薇,桔梗,海棠……一旦用了这种花卉,便成为了这个女孩子专有。

我会给有感情交织的人尽量起一对名字,比如云和雪,风和雨,焱和沙(火多水少),柳和枫,智高和慧儿(断魂窟章节),清远和淑柔。比如雪依的丫鬟小雯,乃是雪字上半部“雨”字头和王文儒的“文”合并的雯字——其实雪依和王灿也是一对,因为雪下面是山,灿右边也是山,但显然火字旁会融化了雪,也就造成了雪依服毒之事。另,有些地方也效仿红楼梦玩谐音,如王灿谐音“无耻”,淮南双英的“常易输”、“莫想赢”、丐帮长老“割韭菜”等等。

有些结局和剧情,早已暗示,比如早在苏州城的一阕词里“更弱柳纤纤,何须折”,暗示了后文绿柳山庄的剧情;“红颜远,芳尘隔,佳人泪,英雄血”是暗示风流边关的剧情。甚至早期阿云一句戏言“嫁个知州通判人家的贤郎”,就是暗示雪依差点嫁给王通判的养子王灿。

而王文儒的情感我没有明写,但写了他素来孝顺,对母亲极为顺从,又写了白半城的实力——所以王文儒为什么娶白半城的女儿?甚至一无所出,也没有纳妾,便不言而喻了。

有些人出场自带天气系统的,比如江雨欣心情不好的时候,会下雨,雪依心情不好的时候,会下雪……

因为本书是先写再改再发表,所以前文中有很多细节还可以再行调整,有很多前文中莫名其妙的,如果有机会再次去读,便会恍然。比如200多章阿云去狼谷,见到孤坟,总感觉心里异样,过了一百多章就会明白,坟里埋葬的是亲生母亲,墓碑残缺不全的字迹也是可以印证的。类似诸多的细节点,还有很多,甚至我可以把已完成的章节合并起来,而卡在了520章……

六、文笔

文笔我总是想尽量的写好一点,描写得尽量生动形象一些,譬如有个地方,我把江雨欣“抓”风流的手改为了“捉”,“谁都害怕”改成了“谁能不怕”,“是不是,这连绵不绝的雨,也留不住,他远去的脚步”改成了“是不是,这连绵不绝的雨,也留不住他,远去的脚步”,王灿狎妓时意乱情迷的“亲吻”改为“吸吻”女孩子脚背。而西门风流难受的时候,我写他奔跑得筋疲力尽瘫在沙地里,用砂砾摩擦脸颊,吞荆棘……我很吝啬,不肯多用一个“痛苦”或是“难受”的字样,以免再增加他内心的痛苦,可依然,字字如血。

还有我描绘田园风光,山水风光的时候,尽量用是对仗的语句,尝试着身临其境的描写。对场景,风景也是尽量动静远近虚实结合,加强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杜绝连篇累牍如嚼蜡般的双引号对话,甚至自大的以为颇有些可以进教科书的文笔。

尽量注重写作手法和技巧,像我浓墨重彩描绘苏州城的风光,并用苏州城的景美,人美,菜美,酒美,茶美,舞美,来对比王灿等纨绔子弟的不端,富家人的不仁,部分官员们饮酒作乐的丑态百出等。更映衬阳光普照下的一些不和谐却又真实的事情:只有十四五岁便怀孕生子的小蝶,酒楼前的乞丐,挑粪的苦力工等等。

有时候长篇累牍的水文来描写场景,有时候又一句“有风,吹过,微凉”,留下无尽想象——总之是写的少,文笔风格还没有定下来。

书中颇有一些诗词歌赋,檄文,婚礼祝词,都是自己写的。比如白衣教起兵檄文,焦焱殉国时的诗文,钟锷狱中题壁,栖霞山雨水化酒章节随便一句“栖霞秋雨秋夜深,斯人渺渺再无音。一番情苦难相付,从此已是梦里人”便已成诗,或者无定川外,玲儿离世前的“芳华渐冷,香魂已散,从此渺渺,黄泉孤旅”寥寥数字,便已极尽哀伤。

诗词歌赋,写的不算好,有些格律也不对,可是纯手工酿造,无添加,无百度,画虎类犬,有些格律也不准确,不伦不类,有些贻笑大方了。

再加上书中总是想去描写一些贫苦人的困境,富贵人的不仁,“白衣”教实则映射白身——穷苦老百姓,想祈愿“幼有所养,少有所学,壮有所事,老有所依”的盛世,或者阐事明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由平等信任,便是最大财富”等等,此外还藏了一些细节,不敢说,自己发觉体会吧,书中的一些隐藏立意,自以为很隐晦深刻,希望有人能看得懂吧。

以上种种,便自以为写的 “还像那么回事”,有时候大言不惭一句“有金古之风”——又被驳斥得体无完肤。

无他,亦无妨,人间事,总不尽如人意——若侥幸有人看,已是幸事。

2023-4-25

于郑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