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悍婿(1120)

作者:丛林狼 阅读记录

谁敢保证杭州这十八大望族世家当中,就没有从道府私扣的税银部分拿出来的赞助?

江南道监察使的案牍,秦怀道从李玉芳那里拿到了部分。

司徒兴,江南道越州永宁人士,贞观三年进士,从县令一路升至州别驾,官运顺风顺水,在位期间还获得过万民伞,因此得到李二青睐,官运亨通,后升至江南道监察使,监管江南道大小官员,官至一品,相当于封疆大吏,即便是李泰在位期间拖欠税银,也能稳坐官位直到今天。

不得不说此人有点东西,光是知道组织百姓做万民伞,就可以看出其政治思路相当清晰。

如此思路清晰的人,又做到如此位置,贪墨这么多税银,意欲何为?

不管对方有何打算,此次秦怀道打算一查到底。

越州道府。

司徒兴正在房中享用刚刚娶回的小妾,正待一番云雨,却被人打断。

府上管家站在门外来报:“司徒大人,门外有自杭州而来的人士自称上官浩南,说有重要之事向大人禀报,还说此事关乎陛下。”

“关乎陛下?”听到陛下名讳,司徒兴顿时没了运动的兴趣,让管家将此人召进府中。

两人见面,上官浩南倒头便拜。

“草民上官浩南拜见司徒大人,司徒大人还请为草民做主。”

司徒兴看着眼前穿着破破烂烂之人心有怀疑,按理说杭州上官家在杭州乃至整个江南道都排得上名号,此人自杭州而来又复姓上官,定然和上官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这身打扮是怎么回事?

上官浩南哪里看不出司徒兴的疑惑,他来此地就是豪赌,赌这位监察使大人和他们一样,意图谋反。

于是,关于陛下的消息,他没有任何隐瞒。

“司徒大人,想必您定然会疑惑草民的身份,实话实说,草民乃杭州上官家之人,家主上官云雀正是在下的族表兄,草民之所以变成现在这样,实在是拜陛下所赐。”

听出上官浩南话中隐喻,司徒兴连忙屏退左右,这才问道:“你是说,陛下到了杭州?”

上官浩南道:“陛下不仅到了杭州,我上官家还联合十八大望族世家,与陛下打了一场。”

司徒兴呼吸变得急促,仿佛听到什么不得了的消息。

“你的意思是说,你们十八大望族世家,在杭州谋反?”司徒兴勃然大怒:“好大的胆子,区区反贼,也敢在我江南道府造次,嫌命长吗?”

上官浩南恭敬回道:“草民已经是这样,命长不长无所谓,只不过有草民相助,监察使大人才能活得更长些?”

明里暗里,都带着威胁意味。

司徒兴轻笑起来:“哦?你的意思是说,本监察堂堂大汉一品大员,还需要你这小小的反贼帮助续命不成?”

“大人,若是你亲眼见过陛下仅凭一百人警备军,不仅挡住了我十八大望族世家万人死士联军的进攻,还一举这些死士全部歼灭,就能明白我为何说这样的话。”

“什么?”司徒兴瞳孔猛缩,他非常清楚上官浩南这些话里意味着什么。

一百警备军,歼灭上万人。

这是何等恐怖?

当然了,为了保全自己,上官浩南隐瞒了树林伏兵的事实,他必须要夸大陛下的战果,自己才能多一分在这江南道府中存活下来的可能。

司徒兴脸色变化几番之后,冷然哼道:“你说这些于我何用?区区反贼,待我拿了你见陛下,还能获得大功一件,这本官倒是要感谢你了。”

“哦?”上官浩南道:“监察使大人难道还以为陛下会放过你吗?我听表兄说过,近几年来江南道私吞不少税银,若是陛下亲临越州,你猜陛下会不会严查?”

“你倒是知道不少,”司徒兴摇头道:“可惜,你知不知道你今天会死?”

见司徒兴丝毫没有承认自己反心之态,上官浩南再次激道:“我死不足惜,只是监察使大人身为一品大员,真的只是在意那些税银而没有更进一步的心意?”

“若是有,我上官浩南可鼎力相助,杭州一战,是草民不知道陛下的底牌,如今十八望族世家虽然全灭,但也打得陛下底牌尽出,若监察使大人提前准备,未尝不能一战功成。”

好家伙,在这等着呢。

上官浩南的话直击司徒兴的心思,说实话,李泰入主朝政之时,司徒兴何尝没有举兵造反,逐鹿天下的心思,身处江南道这富裕之地,别的没有,钱他有的是,只有运用得当,他完全可以拉起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队伍。

遗憾的是,秦怀道打得太快了,以至于他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一切就都结束了。

如今暗中兵马正是用江南道的税银在供养,就算今年不出事,那批兵马所费银钱不小,他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解散兵马,放下作乱心思当着这一品大员颐养天年,二是冒险一次。

真按照上官浩南所说,陛下到了越州,又有上官浩南提供陛下那边战力的情况,提前做好应对,未尝不能实现自己原本的目的。

想到这,司徒兴板着的脸缓和下来,露出亲切的笑容:“哈哈,上官老弟,本官最佩服像你这样的人才,快快请起,我这就让管家给你备上好的酒菜为老弟接风。”

第1044章 :薛赵之会

长安。

代表国事部与清查组两事并行,忙得国事部四老和薛仁贵焦头烂额,好在整个代表国事部与清查组的人员选拔和任命,他们都已经梳理清楚。

大量之前服过徭役者名单已经由各州道府收拢上来,这些服过徭役的大多是身世清白无权无势的平民,选拔相当精准,在收到消息之后,这些农人无不欣喜至极。

历朝历代,总有皇帝提起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可何曾真正落实过?

无一不是把他们这些普通平民百姓当成牲口,平日无事时拿来征粮征税,有事时抓去充丁,服徭役,基本上没过上多少天太平日子。

现在普通百姓也可以参与国家大事,何其幸运?

在房玄龄的主持下,代表国事部第一批代表共计一百二十人很快就从附近的州道赶来,在他们这些人正式进入代表国事部进行政事参议或加入清查巡视组下放到各州道巡视清查各地官员之前,房玄龄组织国子监以及三省六部为他们安排足足两个月的时间对整个大汉的情况进行了解。

相关事宜,长安日报也在同步进行报道。

这一日。

负责工业城总管的赵文书在张龙的护卫下进入长安,前来拜见薛元超。

拜帖递上之后,薛元超急忙开府相迎。

“原来是工业城赵总管,早就听闻总管大名,我这长安日报若不是托了总管的福,也不会有现在的规模,说起来,我还得好好感谢一番才行。”

赵文书初见长安日报所在的报府时,见此地用地起码二十余亩,人员使用不下三百人,又见薛元超此人年纪轻轻,不过十八,不禁钦佩之极。

又见薛元超闻他上门匆匆而来,竟是连鞋子都穿反了,感动之情更盛。

“想不到薛报郎少年英雄,如此年纪便堪当大任,受陛下天恩广传天下事,赵某仰慕已久,哪里还敢让薛报郎感谢呢?”此话是他肺腑之言。

“过奖了,我长安日报短短月余不仅遍及长安,还风及河东道、山南道、京畿道等离长安距离较近的道府,多亏了赵总管的鼎力相助,否则哪里会有如此大的印刷量?赵总管,咱俩还得加深合作才行。”

赵总管哈哈一笑,今日登门拜访,本就是为此事,没想到反而让薛元超先说出口,他接道:“薛报郎真是未卜先知,在下此次来,就是为了寻求合作。”

“哦?”薛元超一听有戏,连忙说道:“那再好不过,赵总管请入内说话。”

进入长安日报报府,赵文书发现这里人虽然不少,但都被薛元超安排得井井有条,整个报府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为各个撰书忙碌之地,专门书写用于长安日报发表的各个文章,西院则是报版制作、印刷、分销之地。

上一篇:公子凶猛 下一篇:大明皇长孙!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