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1202)

作者:执笔见春秋 阅读记录

朱元璋都有些庆幸,当初大孙大搞学堂教育,让读书人的数目不断上涨,否则现在朝廷哪里能够有这么多的官员去填补这些地区。

虽然战争不断,但实际上大明的兵力并没有太大损失。

在粮食上,冬季都能种植水稻的南洋,这就不算是多大问题。

现在南洋大开发,大量水利设施和稻田被开发出来,一年三四熟的情况下,源源不断的粮食不断的运往南京。

而在南京,又通过火车把许多粮食运往西部,乃至于草原。

可以说现在的草原,完全就是靠大明养着的。

曾经那些扭扭捏捏,实在没有办法才投降大明的部族,现在只剩下两个字:真香。

他们已经完全不需要担心今年的冬季怎么过去,或者又想着今年的冬天会死去多少人。

除了一些曾经的草原贵族心里有些愤愤之外,大的局势很是安稳。

在这个年代,谁能给上一口饭吃,谁就是爹,亲爹。

当年朱英搞群英商会那么厉害,还不是靠着高产作物,否则再多的钱财买不来粮食,又能有什么作用。

大明现在已经正式立法,但凡是对粮食类,军用类等一系列物资进行囤货居奇者,皆以罪论处。

至少都是三年劳役起步了。

现在大明赚钱的路子多得很,这些属于大明的禁忌,大部分的商人基本上不会去碰。

拿命挣钱,那也得有命花。

现在也没有所谓的边关说法了,整个草原都已经算作大明的疆域,所有的牧民都将会被编入大明户籍,享受跟大明百姓同等待遇。

在大明内部,现在最兴盛的产业,莫过于火车铁轨,石炭开采了。

随着蒸汽机的不断产出,对于石炭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催生出了许多专业的勘探人员。

大明律,但凡能够发现未曾记录在内的石炭,将会根据储量大小给予奖励。

其中最低也是二十万宝钞起步。

大量的宝钞的砸入,直接缔造了勘探人员的兴盛。

在大明的角度上来看,二十万宝钞,乃至于几十万宝钞并不算什么,但是一个石炭矿,这可是了不得的东西。

实际上在现在的草原,已经有不少的石炭矿被陆续发现了。

因为朝廷人手不足的关系,现在很多石炭开采的工作,都是外包给商人。

以竞价,相当于后世投标的方式。

对于商人来说,开采石炭矿,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即便是要花费不少钱财,但赚到的只会更多。

而对于朝廷来讲,则是减少了人力成本,也控制了经济成本。

如果所有的矿藏都是让官府负责,恐怕会更加麻烦和凌乱。

随着十一月份的到来,草原北部已经开始被冰雪覆盖。

不管是瓦剌,还是鞑靼,他们躲进了大森林里,但是可以预见的是,许多人根本没有办法熬过这次的冬季。

被到处撵着跑的他们,原本就是物资匮乏,更别说这么多人,大森林里根本无法有足够的食物。

明军已经不会搜捕他们了,而是占据大森林的外围,开始采取攻心战术。

许多牧民心里非常的清楚,在这个冬天粮食不足的情况下,自己很有可能会被贵族大人们充当口粮。

而不想死唯一的办法,就是逃到大明那边去。

已经有不少的族人偷偷的回来把消息传开了,归顺大明不仅不会被砍头,反而只要是正常的劳作的话,每天都有两顿饭食。

大明在归化城,阿尔山城的粮食,都已经堆积有一座小山那么高了。

不管去多少人,根本都不可能吃完。

而且那铁车会源源不断的运送粮食过来。

甚至每过三天,他们还能吃上一顿肉。

如果在大明的地盘上生病了,还会有人给你进行免费的医治。

这样的生活对于底层的牧民来说,跟梦想中的国度又有什么区别。

陆陆续续的,不断有牧民从大森林里逃跑出来,投入到大明的怀抱之中。

为此,瓦剌和鞑靼的上层贵族,派遣了大量的兵力进行巡逻,为的就是防止牧民逃跑。

在得知消息后,大明这边直接安排了军队,对这些巡逻的蒙古兵进行突袭。

太多跑出来的牧民愿意充当向导了,找起来也并不费劲。

况且在森林里,战马的作用被大幅度的削弱。

每一次明军进森林,都会带出来大量的草原民。

这还仅仅只是在十一月份。

可想而知,当天气变得越发寒冷的时候,更多的草原民撑不下去的时候,瓦剌跟鞑靼就里灭亡不远了。

期间不管是马哈木,还是阿鲁台,多次派遣使者想要跟大明臣服。

但这全部都被拒绝了。

他们的臣服是有条件的,就是保住自己作为贵族的身份和地位。

然而大明要的是无条件臣服,唯一能够答应的,也就只是保全他们的性命。

现在的局势已经非常明朗,朱英下达了令旨,不会答应瓦剌鞑靼任何附加条件。

朱英要的,是所有的蒙古部落彻底灭亡,从此草原之上,只有大明的百姓,再无蒙古的牧民。

瓦剌和鞑靼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要么一直躲在森林里慢慢的接受死亡,要么就是彻底的归附。

对于这样的结果,马哈木和阿鲁台当然是没有办法接受。

尤其是瓦剌,已经准备向着更北的地方进行迁徙了。

在那边,有个正在不断壮大的国家,叫做莫斯科大公国。

瓦剌的目标,就是他们。

第816章 :又要搬家的藩王们

大明皇宫,华盖殿里。

七部尚书,还有朱元璋爷孙俩正在议事。

朱英正在讲述着连续海上驿站,从而抵达东胜神洲的计划。

“在原倭国北部,有一孤岛,名为虾夷,世受幕府迫害,现在我们应该把那里解救出来,教化其民。”

“之后在这里建造海上驿站,作为前往东胜神洲第三站之处。”

大明的蒸汽铁甲舰已经停止制造了,因为数目已经达到了五百之多。

再多的话,对于石炭的消耗也太大了。

现在大明境内,到处都在修建火车铁轨,在石炭的消耗上,侧重自然优先保障火车运输。

况且大明本身就是海域霸主,有没有铁甲舰其实并没有多大区别。

在没有海上驿站进行补给的情况下,缺少石炭的蒸汽铁甲舰,就显得有些尴尬。

朱英说完后,工部尚书沈溍拱手作揖道:“殿下,是否应该考虑下暂缓东胜神洲之事。”

“如今凉国公正囤兵暹罗,待开春即征天竺,或可先行打造前往天竺之海上驿站,以备远征事宜。”

“恕臣直言,东胜神州之事尚且缥缈,当年去的五万远征军,迄今尚无下落,不知生死。”

“殿下所见之古籍,当只是小说话本所杜撰出也不一定,何须为此耗费如此之大去寻。”

沈溍的面色带着几分担忧。

所谓的东胜神州,那只是传言里的故事,几乎很少有人会觉得真的存在。

最主要的是寻找东胜神州这件事,本身代表的意义。

在如今的许多大臣看来,太孙这是想要跟曾经的秦始皇一样,去寻找那只在传说之中,才存在的遥不可及的不老仙丹。

也许是孝心,想要献给陛下,也许也是为了自己。

可纵观历史,但凡跟这些神仙之说扯上关系的,哪个王朝有好过。

沈溍想要劝说太孙,放弃这个想法,虽然现在大明国力强盛,可寻仙之事,就是个无底洞,谁知道要投入多少。

太孙还年轻,尚且不到而立之年,倘若从现在就开始寻仙,这是要寻多少年。

二十年,三十年,又或者四十年。

这又要消耗多少钱财。

朱元璋皱眉开口道:“东胜神州之事,是咱定下来的,大孙不过是计划其中,关于此事,尔等就不用多说了。”

陛下都开口了,相当于此事已经定下,沈溍只能心中叹息一声:“臣谨遵谕旨。”

朱英则道:“我知诸位大臣心中所想,然东胜神洲并非是无稽之谈,也非是不可寻之缥缈之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