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28)

作者:执笔见春秋 阅读记录

水灾的问题。

黄河是古今华夏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文明。

但自古黄河也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历朝历代斗在努力的综合治理黄河。

今年二月八日,黄河在阳武决口。

南宋灭亡后,到元朝时期,黄河经历一次大的治理,相对来说影响不是很大。

但实际上受灾人数,绝对是百万级以上。

虽然朱元璋下令,免除了受到黄河水灾影响范围内的田租。

但更多的灾民,哪里是田租的问题,是根本吃不上饭食。

这些灾民没有了田地,唯一能想到的活命办法,就是逃荒。

一般来说,灾民们逃荒的方向,就是京师。

从河南出发,到南京京师,直线距离约莫上千里地。

古代的道路,显然不是那般好走,弯弯曲曲,灾民们只能用步行赶路。

可没有资格使用驿站。

普通百姓的脚程,一天大约在三四十里地的时候。

这些逃荒的灾民,饿着肚子赶路,偶尔还要乞讨,自然更慢。

自水灾出现,饥荒爆发后,最快的第一批灾民,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终于抵达京师附近。

而作为皇帝的朱元璋,显然要想办法解决这饥荒问题。

这第一批到来后,后面自然还有大批的灾民。

其中的难题就在于,哪怕朱元璋是皇帝,也不可能天天养着,必须要让他们回去。

水灾治理好了后,还是要他们继续种田才行。

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把灾民稳住。

而据各地奏疏上的消息,这次灾民的总数目,约莫有二十万之多。

二十万灾民是什么概念。

整个大明目前的常备军力,也就是百万出头,这灾民的数量,直接就达到了整个大明军力的五分之一。

当然,若是不管不顾,二十万灾民真正能够抵达的京师的,恐怕一半都没有。

朱元璋曾经也是流民,对此深有感受。

自元朝开始,小冰川时期到来,各种灾乱繁多。

朱元璋也颁布了一套有效的处理灾情的方式。

首先是报灾,堪灾。

受到灾情的地区,地方官员首先进行汇报,让朝廷对受灾人数和情况,有个大概的估算。

第一肯定免除田租,当地先进行一番赈灾。

然后就是灾民转移,调粮以平抑灾区粮价上涨。

灾民的流动,也是在官府的管控之下,在这个路程中,逐渐的进行分流。

其中每天都会给一定的口食。

真要一点东西都不吃,别说上千里地了,上百里地都没几个能坚持下来的。

然后就是抚恤安置,比如赐葬,赐地等等一些列措施。

那种数千上万人四处流浪的场景,一般是很难见到的,只会在朝代末期才有。

这等情况一出现,立马就是冲击官府,揭竿起义,直接造反了。

大灾荒的出现,各地官府能够接收的灾民也是很有限。

一般来说对于这些拖家带口的灾民,当地官府收纳之后,就会用以工代赈的形式,进行本地安置。

等灾情完全过去后,官府就会给予盘缠,遣送回户籍所在。

早膳吃完后。

朱元璋便直接开口问道:“都说说,关于这次的灾民们,该如何安置。”

“现在秋收未到,各地粮库的粮食也不多,随着灾情的扩大,现在的粮价飞涨。”

“尔等都来议议。”

诸位尚书低头相互对视一眼,却都是微微沉默,没有一人开口。

他们知道,陛下问的当然不是短暂的处理灾民的问题。

而是怎么将这次的灾情消化。

大明不缺银子。

这句话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目前的情况来说,确实如此。

掌握大明宝钞的朱元璋,想要多少银子,直接印就完了。

虽然就目前来说,大明宝钞已然开始贬值,但购买力依旧还是很强劲的。

关键不是银子的事,是粮食的问题。

再多的银子,买不到粮食也是无用。

京师的储备粮,也不算很多,各地的粮商囤货居奇,不用看都知道外面的粮食,已然是涨到了天价。

对于这些粮商,朱元璋恨不得全给杀了。

不过大小粮商何其之多,无罪屠民,只会让局势更为破碎,反而闹出大乱子。

一阵沉默后,诸位尚书依次开口。

扯了大半个时辰,还是之前的老一套,让朱元璋听得烦躁,最后直接把几位尚书赶了出去。

这个时候,蒋瓛进来汇报:“陛下,刘日新于昨夜抵达京师。”

听到这话,朱元璋眼睛一亮,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便对蒋瓛吩咐道:“立即召刘日新入宫。”

“臣遵旨。”

第33章 :朱高炽的小心思

南京,燕王府。

“大王子,你什么时候也开始研究兵书了。”

朱英到燕王府后,寻到正在院子里读书的朱高炽,笑着问道。

“这还不是没办法嘛,皇爷爷让我们几个王长子,过几天去巡查防务。”

“我对于兵事知之甚少,这便是临时抱佛脚呢,也不知道管用不管用。”

朱高炽放下兵书,无奈的说道。

他因为身体肥胖,体力不支的缘故,很少在军营里待过。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朱棣对于这个长子,并不是很喜欢。

自从来到京师后,基本上就是不管不问了。

“这是让你去查看防务,又不是带兵打仗,你看兵书有什么用。”

朱英无奈的说道,这佛脚都抱错了。

“英哥儿,教下我呗。”朱高炽微微一愣,随机马上就反应了过来。

短短几句,直入精髓,朱高炽立马明白朱英对此当是精通。

这等事情,朱英也没必要藏着,直接说道:

“防务的事情,其实就一个点,军纪。”

“当然,这个话说来简单,严格实行起来还是很难的。”

“不过我想,陛下让你去查看防务,大概也不是冲着军纪这一块去的。”

琢磨了一番,朱英才接着说道:“我觉得你可以从几个地方入手。”

“比如将士们的饮食,生活水平,对于大明的忠诚,平时巡查时候的认真情况。”

“从这几个点出来,然后写一本奏章出来,加上你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最后提出改善的建议。”

“如此一来,想必便能通过陛下对你的考校。”

朱英边沉思边说道。

然而他没发现的是,朱高炽眼睛都在冒光了。

朱英的回答,在他自己看来,很是简单,就像是后世的作业一样。

作为完美通过后世九年义务教育的三好学生,这等事情,早就熟悉透了。

但是他没想的是,这里是大明。

大明的文人,读什么书?基本上都是以四书五经为主。

这可不是什么注释版本,通篇的文言文,别说研究其中学问,能够读通畅,都算得上是秀才了。

大明读书,启蒙是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

然后就直接到四书五经,相当于后世小学直接升大学,这可谓是大浪淘沙。

多少学子,直接就是在这里倒下了。

而朱英说出来的,这等在后世司空见惯的套路模板,对于朱高炽的冲击,便是完全不一样了。

大儒,名儒可能不会太过在乎。

但对朱高炽这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无异于画龙点睛。

“英哥儿,委实太感谢你了,本来我还一头雾水,你这般一说,犹如醍醐灌顶。”

朱高炽说完后,连忙起身,对着朱英躬身作揖拜谢。

“大王子客气了,此事不过小事尔。”朱英托住朱高炽说道。

朱高炽却是苦笑着说道:“对英哥儿来说,不过是几句话的事情,但是对于我来说,关系重大。”

朱英闻言,稳稳沉默。

朱高炽在王府的情况,他当然也是清楚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