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331)

作者:执笔见春秋 阅读记录

只见朱允熥虽然是跑得气喘吁吁,但手里的刻刀和木料,却一直紧紧抓在手中。

“这是火绳枪的扳机吧。”

朱英一眼就认了出来。

“回禀大哥,这正是火绳枪的扳机,最近火药司那边,讨论得最多的,就是关于火绳枪的改造问题。”

“我雕这扳机,就是想看看关于这扳机方面,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朱允熥回道。

朱英轻轻点头,微微思索一番后,说道:“木匠,不仅仅是在火绳枪方面,在农业,商业,铸造,水利等各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方才的朱英,在准备关于各行各业知识传播的时候,突然发现少了一个东西,那就是课本。

最初的想法,是要去翰林院准备这些课本的。

然后从李卫良那里了解到,朱英的这个想法,却是错误的,因为在翰林院,关于这些方面的知识,根本就没人知道。

在翰林院的学士们看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个书,可不是指所有的书,而是仅仅指的是儒学。

放眼大明近三百年的时间,关于百科全书这块,最为出名的,莫过于《天工开物》了。

所以朱英意识到,想要真正的让工业人才储备起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前把《天工开物》这本书弄出来。

天工开物,原本是在明末期,崇祯十年的时候,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著成。

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也是世界上第1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这本书,在当年著作成书后,就传至倭国,中亚,欧洲,即使是在古代信息传播低速下,也是畅销全世界。

然而清朝对其并不重视,这般重要的著作,连四库全书都没有收入目录,很大程度上被抑制住了。

想到这里,朱英继续说道:“我准备召集一批有识之士,编撰一本关于如今大明,各行各业有关的典籍。”

“包括雪花盐的制作方式,白糖,酿酒,木匠,铁匠,裁缝等等所有涉及到民生的知识,都全部收录其中。”

“不知道允熥,对此可有兴趣。”

作为大哥的朱英,对于允熥这个亲弟弟,还是很关照的。

这件事,自然不可能是由朱英亲自去做,因为涉及到的方面太多了,这将会牵扯到很大的精力。

而这件事,说起来也不算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毕竟是收集,而不是自己发明。

但是这件事一旦做成,必然是要流芳千古的。

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次来到后殿中,朱英就是想让弟弟朱允熥来主持此事。

朱允熥闻言,顿时就兴奋了起来。

简单几句话,就让朱允熥知道,这本典籍对于整个大明来说,绝对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流芳千古这种事情,朱允熥也想不到这方面去。

对于他这个年纪的少年来说,最想要得到的是关注和认可。

大哥能够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显然在大哥的心里,自己还是很能干的。

单单这方面,就让朱允熥感觉到备受重视,心里头开心极了。

不过还是有些担忧的问道:“大哥,这般重要的事情,我怕弄不好。”

朱英笑着说道:“自然不是让你一个人去做,就这件事,也不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大哥这里,至少给你准备数十人帮忙。”

“不过大哥先跟你说清楚,知易行难,这件事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遇到的难题还真不少。”

“首先,关于这里面各方面的技术,都是需要进行验证之后,才可以收录书中,这就避免不了,你需要在各个地方,四处奔波。”

“先别急着高兴。”

朱英有些无奈的说道。

刚才的话中,仅仅是说要出皇宫,朱允熥眼睛都发光了。

对于从小就住在皇宫里的皇子皇孙们来说,出宫去玩就是他们平日最大的爱好了。

朱允熥听着大哥这意思,似乎还能整个大明到处去玩,顿时振奋不已。

“或许最开始,对于此事你会有很大的热情,但我要告诉你,这件事本身将会遇到非常多的问题,没你想的那般轻松。”

“别的不说,单单去了解,亲眼观看这些过程,一番简单的尝试,便有可能就是三五载的时间,更别提有些方面,还需要反复的测试,才能清楚其中的道理。”

听到大哥的话,听到能到处去,早就上头的朱允熥,哪里还计较这么多。

自然是频频点头:“大哥你放心,我定然是不会让大哥失望的。”

话到这里,朱英也没在继续说教了。

有些事情,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懂得。

“既然你觉得问题,那便就去做吧,近些时日,这些人大哥会帮你组建好,可以先去熟悉一番。”

“半个月后,过了十月初一,你再出发吧。”

朱英安排道。

毕竟十月初一是他册封的日子,打造百科全书这件事,将会作为他接受册封之后,所下达的东宫第一道令旨。

就在朱英准备继续和两小聊聊的时候。

司礼监掌印太监刘和,朱元璋身边的贴身太监,急忙赶了过来。

“殿下,陛下口谕,请殿下速到华盖殿中商议政事。”

一个‘速’字,让朱英眉头微微皱起。

平日里老爷子让自己过去,可没用过这个‘速’字。

便问道:“刘公公可是知道爷爷那里,是发生了何等事情。”

刘和也没迟疑,坦言道:“老奴听着,是陕西那边,有人造反了。”

朱英听着有些懵,在洪武年间,竟还有人胆敢造反?

第266章 :不仅造反,还称帝了

造反和起义,是两码事。

这年头因为饥荒,或者土地兼并,徭役,赋税等等事情,导致发生农民起义,是很正常的是事情。

或者说在每个朝代都有发生。

一般来说,这些起义的朝廷先是以安抚为主,不听劝的,便就是大军镇压。

但是造反的概念那就完全不同了。

造反,那就是明着对着大明朝来搞。

在刘和的带领下,朱英很快就来到了华盖殿中。

此时,除了蒋瓛,刘和外,也并没有其他的大臣在场。

看到大孙过来,朱元璋直接递过来一封奏报。

“看看吧。”

朱英接过奏报,仔细翻看起来。

看完后,难怪老爷子会有些愤怒。

这是在陕西沔县发生的造反事件。

之所以用造反这两个字来形容,因为对方都已经称帝了。

其中为首者叫田九成,称汉明皇帝,年号龙凤。

麾下高福兴称“弥勒佛”,王金刚奴、何妙顺等称“天王”,名称口号,都与元末红巾军相同。

这是以白莲教的名义,发起的造反事件。

而且这封奏报传到京师来的时候,田九成等人,已经是攻破略阳等地,据川陕间险要山地,拥兵十万众,声势很大。

“爷爷,看来这是背后有人在操纵呀,这所谓的田九成,极其有可能不过是幕后之人推出来的棋子罢了。”

“不然以他们的能力,不可能有这么快速的动作,而且在这般短的时间里,就有了足够的军备和粮食。”

“普通的百姓,可不会想这么多,既然有饥荒,亦或是其他原因,肯定是奔着富裕的大城过去。”

“但是他们,放着富裕的大城不打,反而绕更远的路,去打易守难攻,有重兵把守,还没什么钱财的地方。”

“这行军的路线,目的非常的明显,几乎是很清晰的攻克各个险要地区,明显是有高人指点。”

看到奏报之后,朱英心中微微思索一番后,就将自己所想到的直接说了出来。

朱元璋听完后,脸上的怒色稍有缓解,大孙的聪慧果然没有让他失望。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