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35)

作者:执笔见春秋 阅读记录

这哪里是什么法子呀。

这已经是完全的策略了,连具体的应对措施都安排好,只需要按照这个流程直接安排就可以了。

要知道现在的大臣们的奏章里,因为古人在学习上的一些局限。

很多对策,相对来说都是一个大体的方向,就是提出一个思维。

然后具体的实行,就是看下面的官吏如何操作了。

像朱英这般,几乎就是手把手教着怎么做了。

‘类咱,真类咱啊。’

朱元璋心中感叹道,果然是自己带大的大孙。

就算失忆了,还是受到了自己的影响。

在处理事情上,朱元璋本身也是喜欢精确到个人身上的那种。

比如在服饰上,对于官员服饰的颜色,用料,长短,图案,都是极为精确。

职业的分配,百姓官员什么身份做什么事情,都给一一安排上了。

这般行事的风格,整个大明来说,朱元璋暂时是没有找到志同道合之人。

可现在,他听到大孙的言论和对策,顿时就有一种知己的感觉。

“大孙的这个法子,是自己想出来的嘛,还是有所听闻。”朱元璋忍不问道。

朱英笑了笑,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惊世骇俗,反而有些谦虚的说道:

“倒是让老爷子见笑了,我本就是个商人罢了,偶尔会琢磨一些从商的道理。”

“商业首先是建立在繁荣的基础上,所以算是天马行空吧。”

朱元璋闻言,笑呵呵的说道:“你这哪是什么天马行空,你这分明是有大才啊,咱看以大孙的才华,便是户部尚书,也远远不如。”

“老爷子过奖了,我就一商人,哪能和尚书相提并论。”朱英笑着说道。

被人夸奖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尤其老爷子还是翰林院的大学士。

朱元璋停顿了下,便试探着问道:“咱在陛下跟前也算是有几分颜面,不若咱给你举荐个官位试试?”

“老爷子可别这么干,就我这备懒的性子,哪是能做官的,能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就行了。”朱英连忙说道。

他可是知道老爷子为殿阁大学士。

刚刚自己说的那一套,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本身就是制度改革上的冲击。

真要是被陛下看重,把自己召过去,那可就凉凉的。

众所周知,在洪武年间当官,可不是个好差事。

平时战战兢兢不说,就每天起早,都累个够呛,那点工资就够吃个饱饭。

一年下来是全年无休。

说是放假三天,冬至,正旦,还有朱元璋本人的寿诞。

然而冬至要祭祖,正旦是大朝会,虽说不用干事,但全部都要上朝给陛下拜年。

至于朱元璋的寿诞就更不用说了,常规的就是宴请群臣。

这是陛下的恩泽,你敢不去?

这般算下来,就是全年无休,干到退休才算。

便是退休,年老乞骸骨。

那也得经过陛下的同意才行。

要是能力十分出色,一般不是到完全干不动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让你退休的。

所以说,在朱元璋的统治期间。

勤奋是第一要素。

能力差的,小心脑袋。

能力强的,便就是至死方休。

第41章 :石见银山

朱元璋当然不是真的要给朱英整个官做。

什么官能配得上咱大孙?

唯有皇帝才行。

只是这种试探,让朱元璋有些恨铁不成器。

只是目前来说,却有些无可奈何。

‘等陵寝那边确定下来,咱就让你天天跟咱一同起床,上早朝去。’

朱元璋心中暗暗的说道。

至于陵寝挖开,会不会再出现一具尸骨,这不在朱元璋的考虑范围之内。

他完全可以确定,面前的大孙就是自己的亲大孙。

这世界上不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大孙。

哪怕长得九成九相似的双胞胎,只要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便就能分得清楚。

面貌再相似,眼睛也会不一样。

朱元璋之所以在看到朱英的第一眼,就能确定朱英是自己大孙的身份。

除了那种血脉相连的感觉,还有那八年如一日的陪伴。

否则以朱元璋的猜忌、多疑的性格。

在事情没有完全水落石出的时候,是绝对不会和朱英过多接触的。

而现在,即便是挖开陵墓,里面的棺椁里真的还有一具尸骸。

朱元璋只会去怀疑,是谁在暗中布下阴谋。

目前朱元璋,在得到朱英的解决灾荒的根本对策后,本欲直接离开。

只是身子微微一动,他又留了下来。

“大孙呐,你对咱大明的宝钞,是怎么看的呢。”

朱元璋对于大明宝钞贬值的问题,当然是非常清楚的。

但是眼睁睁的看着大明宝钞,却没有任何的办法。

或许他可以强制整个京师的人,用大明宝钞交易,但是这些宝钞到了地方上,可就是鞭长莫及了。

自大明宝钞发行到现在,严重的贬值,已然让朱元璋有些不安了。

可是这等货币经济体系,却不是朱元璋的强项。

想了很多办法,甚至颁布制度去解决这个问题,依旧不能延缓大明宝钞的贬值。

朱元璋也清楚大明宝钞不能随便印,但是随着国库财政的不善,不印又不行,便是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中。

朱元璋甚至有些忧虑,害怕大明宝钞在多年以后,完全的沦为一张废纸。

蒙元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朱元璋担心大明宝钞也会重蹈覆辙。

朱元璋的担心显然是正确的,后面大明宝钞挺了一百多年,因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民怨沸腾,于正德年间废止。

“大明宝钞?很好啊,很不错,很方便呢。”朱英随口说道。

朱元璋顿时无语,而后无奈问道:“咱不是让你夸它,你作为商人,对于宝钞肯定熟悉得很。”

“你倒是帮咱琢磨琢磨,怎么咱大明的这个宝钞,百姓们就越来越不认了呢。”

朱英听到这话,说道:“要是认,那才是奇怪了呢。”

“这是啥意思?”朱元璋询问道。

“大明宝钞也好,黄金白银也罢,本身并没有价值,又不能当饭吃,之所以能交易买卖,便是人们对他赋予的信任。”

“大明宝钞的信任,则来自大明官府,金银本身则更加的长远。”

朱英解释道。

“大孙的意思是说,是因为百姓们对官府的不信任了?”朱元璋思索后说道。

朱英迟疑了一下,回道:“也可以这般说吧。”

“对比黄金白银,大明宝钞虽然更加方便容易携带,但也更容易损坏。”

“官府对于宝钞,没有发行只有回收,这就导致会出现一个折损。”

“其次便是准备金了。”

朱元璋打断道:“准备金是什么意思。”

朱英解释道:“所谓准备金,便是国库里有多少金银,就印多少宝钞,其中两者之间的相差,不能过大。”

“凭空生出来的钱财,会导致宝钞的价值不断下跌。便是官府只允许金银兑换宝钞,却不能用宝钞兑换金银,却就造成了这个问题。”

朱元璋听到这话,却是有些不开心了。

当初大明征伐北元残余的军费,包括大臣们的俸禄,都是由大明宝钞承担的,这要是宝钞能兑换金银,国库里哪有这么多银子。

朱英见此,笑着从桌面上拿过一个茶杯,将杯中倒满茶水说道。

“假若这个杯子便是大明,杯中的水,就是大明所有的钱财。”

而后,朱英在茶杯上加水,让茶水全部溢了出来。

再说到:“大明官府不断的印刷宝钞,便是如同不断的往这茶杯里加水一般。”

“那么这些溢出来的大明宝钞,是谁来承担呢。”

朱元璋见此,眉头皱起问道:“可有何等对策。”

“自然是有,且有上策和下策。”朱英笑着说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