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461)

作者:执笔见春秋 阅读记录

“论功绩实力,这煌煌大明,无一可比过我,我对辽东熟悉,那些蒙古人,女真人,都能给治得服服帖帖的。”

“现在唯一的问题,便是朱英。”

“朱英就是想让我出去,离开大明,去海外,去倭国。但你知道的,我不会跟他争。”

“帮帮我,仪华。”

听到这话,徐仪华有些动容,这般多年,朱棣从未求过他,这算是第一次了。

现在的朱棣,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个中的原因,主要便是来源于朱英。

朱英对他太熟悉了,尤其是在北平那边,跟道衍接触过后,对于朱棣的底细,极为清楚。

这也就导致了,简单一手操作,就让朱棣耳目失明,无人可用。

“你我夫妻一体,若是作了决定,妾身自当是全力支持。”

徐仪华表态道。

听到妻子表态,朱棣极为感动,忍不住上前紧握妻子双手。

“这大白天的,干嘛呢。”

“都老夫老妻了,哪用计较这些。”

“你才老呢。”

“我的错,是我老,我老,哈哈哈。”

……

洪武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天空上下起了鹅毛大雪。

整个京师白茫茫一片,街道上的小贩,几乎都没有了。

行人也难见少许。

这样的天气,是真正的能冻死人。

奉天殿中,十分暖和,这里架着十几堆篝火。

“近日天气严寒,路面冰滑,太孙进言,为免发生意外之事,大明栋梁倒塌,特建议近期早朝取消。”

“往后至开春前,早朝改为午朝。”

奉天殿上,朱元璋大声宣布了这一消息。

这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对于大臣而言,最为重要的改动了。

群臣叩拜,山呼万岁。

许多文臣,所有武官,看向太孙殿下的眼神里,皆是充满感激。

对于大明文臣,或者说整个大明前后近三百年的文人,在历史上,名声很差。

可在这其中,尤其是明初的时候,真正去办实事的大臣,是很多的。

多少人忠于自己的原则,两袖清风,做到了给百姓办实事。

高薪不能养廉,贪官依旧会贪,只会贪得更多。

但一味的去压迫大臣,也并非是可取之道。

这些手握实权的大臣们,却连一个普通商人的生活都无法比拟,或者说连自己的温饱都是问题的时候。

那么贪污的问题,只会更加扩大。

就像是你不贪,就有可能饿死这样的感觉。

在没有退休俸禄的大明现在,很多官员,尤其是地方官,在上任的时候,就是想着捞钱。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在为自己的晚年生活保障。

大贪,往往便是小贪初始。

往往开始贪一点点,或许不过几两银子,然这几两银子,把这个月的生活都给改善了。

便就想着,往后若是都能如此,那该多好。

便就是这般,一发不可收拾。

想要彻底的消除贪官的存在,那是不现实的事情,能够做的,只有不断的打击腐败的官员。

但是对于真正清廉的官员,也要给予一定的生活保护。

至少在为大明,为国家做事的时候,能够不用去担忧明日的饭食如何解决。

人呀,在习惯了被压迫后,往往一点甜头,就觉得甜到心里去了。

大明近二十六载,朝堂上的官员们,终于是感受到了来自于上位者的关心爱护。

别提多么激动了。

其实朱英有这个建议,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通过查询,朱英发现一个事情,就是在每年冬季,官员的死亡病退率,非常之高。

甚至每年都会有那么几个官员,因伤寒冰冻至死。

有些没啥钱财的,可能在街道上行走赶路的时候,就这么活生生的冻死在路边。

这可是能够进奉天殿的大臣啊,于整个大明,都是能够在权力之巅说上几句话的。

学了多少年,或是立下了多少功劳,才能有进奉天殿,与圣上共谈国事之人才。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每一年都在加剧。

现在的官员都是终生制的,这也导致最早的一批朝臣,跟朱元璋的年纪相差不会很大。

年轻的官员,在没有资历的情况下,多数还是往后排。

奉天殿中,老龄化是一种常态。

老人最不能经受严寒了,本来身体机能的缺失,冬季的天明本来就晚,摸黑顶雪在冰冻的路面上行走,摔倒了都没人知晓,一下子就丢了性命。

“大孙,如今你的英明壮举,可谓是在群臣之中,得到了偌大的名声。”

“这些文臣,乃是读书人之领袖,怕是要不了多久,在开春前,你这太孙贤明的名头,就要传遍整个大明了。”

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

其实本来在最初的时候,听到大孙的建议,朱元璋下意识的要反对。

不过后来一想,或许这对于大孙的名望有很好的帮助,认真思索一番后,也觉得有些道理。

皇宫的地面,每日都有宦官清扫,尚且路滑,更别提京师城内了。

也就应允了大孙这番的建议。

“爷爷过奖了,孙儿只是觉得,若是因为天气的因素,让咱们大明的人才遭到无谓的损失,确实有些过于难受。”

“据孙儿所知,能够到奉天殿上的大臣,莫不是寒窗苦读多年,亦或是在当地名望极好,方才有此机会。”

“每一个对于咱大明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朱英谦虚的回道。

朱元璋点点头,随后问道:“咱听兵马司说,最近你把火药司那边使用的煤炭,开始底价售卖了?”

煤炭在现在的大明,可不是什么低廉货物,对于煤炭的采取,成本极为高昂。

也就是大户人家才用得起煤炭取暖,一般都是柴火为主。

第350章 :朱棣的醒悟

大明如今冬季所用主要为木炭,煤,薪柴。

其中木炭的取暖体验最佳。

不过其中价格昂贵,一般只有皇宫,官府及大户人家才有资格使用。

大明有个部门,叫惜薪司。

下辖柴炭厂、山林及专属的樵夫,负责为宫廷和政府部门采办燃料、制作木炭。

包括京师官员,每到冬季,在所发放的俸禄之中,也都是有木炭这些。

有时候也会出现木炭不够的情况,毕竟要先供给皇宫使用,所以就有一项补贴,叫柴薪银。

“惜薪司”这类机构生产的木炭,对品质往往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比如,“红箩炭”是皇室的御用木炭,其产品标准是:

“皆易州一带山中硬木烧成,运至红箩厂,按尺寸锯截,编小圆荆筐,用红土刷筐而盛之。……每根长尺许,园径二三寸不等,气暖而耐久,灰白而不爆。”

煤炭,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了,不过在当时叫做石炭。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冬天,开封城民间乏炭,其价甚贵,每秤可及二百文,十五斤为一秤。

眼见民众实在熬不下去,官府“出炭四十万”,将自己控制的部分木炭拿出来,半价投放到市场上,民众蜂拥抢购,结果发生了“有践死者”的惨事。

宋仁宗嘉祐四年冬天,阴寒雨雪,薪炭、吃食物价倍增,据欧阳修的奏折,当时开封城内“寒冻之人,死损不少”。

买不起炭和煤的普通人家,为了御寒,只好铤而走险,违背禁令砍掉桑枣之树,乃至于去偷伐皇陵周边的树木。

直到现在,煤的开采也是官营专卖,采取不多,除了取暖外,火药司那边也是一个大头。

所以听到大孙把火药司的煤炭调用出来,低价出售到市场上,朱元璋才有此一问。

“孙儿有此想法,目前不管是木炭亦或是薪柴,所需甚大,且用之迅速,周遭树木砍伐严重,甚至不少百姓为了取暖,违禁伐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