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523)

作者:执笔见春秋 阅读记录

当这根十丈多长的精钢旗杆出现在正阳广场的时候。

所有见到的人,哪怕是官府人员,都忍不住惊呼起来。

那是由二十多位将士抬着,一路从城郊抬至正阳广场。

而后插入旗洞。

单单立起竖正,就花费了将近一个时辰,校队无语后,才是青石堆积,三合土填充,水泥覆盖,可用数百年。

“这上面好像还吊着一根绳子,这是干嘛呢。”

“别问我,我怎么知晓。”

“你不是说知晓的消息多吗,怎就不知了。”

“这事别说是我,哪怕是朝堂上的大臣,估摸着都不知晓,大概是太孙殿下的手笔。”

“这么大一根棍子,当真威武。”

目前来说,正阳广场上最大的热闹,就是这个升旗台了。

猜测的人非常之多,尤其那根绳子,更是引发诸多联想。

其实也有聪明人认为是挂着旗帜上去,但是没有得到认同。

旗杆固定好后,便就是升旗台呢。

整个升旗台,乃是由汉白玉打造而成。

为四方通行,有三层阶梯,由十二玉柱组成。

刻有九龙,十二纹章,锦绣江山。

一眼望去,华贵典雅。

自建成后近半月后,每日皆有锦衣卫十二人站岗,严禁靠近,只能是远远相看。

升旗台建好后,正阳大道这边的平整也差不多完善了。

正阳大道,宽约三十丈,长约三里五,即五百八十丈左右,由正阳门,直达正阳广场,最终点边就是升旗台。

目前的正阳大道,左右前后用木板做模挡住,一尺之高。

在这中间,每隔一丈,便有长竹隔断,一眼看去,密密麻麻。

今日,正是二月初二,龙抬头。

正阳广场,烧香祭祀。

工部尚书沈溍开口问道:“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工部侍郎回道:“回大人,此刻正是午时三刻。”

沈溍点点头,而后朗声道:“吉时已到,动工!”

随着沈溍开口,早就等候多时的工部官员,跟着大喊起来。

“吉时已到,动工!!!”

“吉时已到,动工!!!”

“吉时已到,动工!!!”

一声声的传递,从正阳广场这里,直到正阳门下。

第389章 :朱元璋催婚

在正阳大道的两旁,早就有无数的百姓翘首以盼。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太新鲜了,铺路竟然没有砖石,而是一车车的河沙和灰黑色的粉末状的东西。

两者合在一起,不断参水搅拌,而后就这么一大桶一大桶的往铺满竹条的正阳大道上倒去。

“这玩意是啥呢,怎的铺路用这个,费了那么大的功夫,好不容易把地面夯实整平,现在又倒这些稀泥,咋想的。”

“会不会是太孙殿下,被什么小人给蒙骗了吧,这不是越发祸害吗。”

“这些稀泥倒上去也不知要干嘛,那么多外臣,平白让人看了笑话。”

“闭嘴,你莫不是想要害死我们,这光天化日之下,胆敢有如此言语,且不说这大道如何,光凭你非议太孙殿下,足以让你满门抄斩了,走远些,有巡捕过来了。”

在百姓的疑惑质疑中,大量的治安司巡捕开始过来驱赶,并且贴上木牌,上面写着严禁靠近。

水泥的初凝将近数天,完全的硬化更是需要上月的时间。

所以对于正阳大道的保护,极为重要。

在正阳大道外一丈出头的土路,便就是临时行走的道路。

数百辆马车,拖着大量的水泥,不断进行搅拌后,倒入其中,而后便是用长尺平整。

包括预留的排水洞口,这些都是已经提前规划并且考虑好的,在平整地面的时候,半个月的功夫,主要花费在这上面。

对于百姓的一些议论,朱英没有在乎。

有些东西,只有做成之后,别人才会知晓,甚至说没必要去限制百姓的发言,哪怕这其中有些人暗中刻意的去引导。

只要等成形之后,所有的质疑,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那些在这其中说得比较过火的,锦衣卫和治安司也不可能放过。

坤宁宫中。

朱英正在和叶月清讨论关于邸报的事宜。

正阳大道的建成后,南北官道的项目,就会正式的提上议程。

这个议程,不过是朱元璋在朝会的时候一个流程,毕竟虽说以朱英的群英商会为主导,但这件事,乃国之重事。

但凡南北官道上所牵扯到地方,所有官府,乡村,都是需要极大的配合。

而想要有足够多的商人对其进行捐赠,舆论的引导,包括消息的散播,邸报在这个时候,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召集了大量的擅长雕刻的工匠,活字模板已经做出有二十多套,只是在油墨这块,造价比之之前考虑的要高出不少。”

“算上成本,三文钱一份邸报,目前已经超出比较多了,具体来说,须得四文钱。”

叶月清详细汇报道。

不管是木活字,亦或是铜活字,都离不开油墨。

相对来说,铜活字对于油墨的要求更高。

曾经朱英也以为油墨是近代的产品,然而在了解后才知晓,远在魏晋时期,就已经有以油入水的说法,也就是油墨的产生。

而在东晋时期,墨水的成分和后世油墨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虽说还是以水为主,但其中必须添加一种连接物,这种连接物大多是以桐油,麻油,脂油为原料,这也是油墨称呼的由来。

宋朝时期,以油作为连接物的制墨技艺越来越成熟和完善。

人们逐渐发现,在制墨的水中加入油所制成的墨水,效果要大大好于前人所制之墨。

经过元蒙时期的发展,现在大明的水性油墨工艺非常完善,但是用铜活字印刷,如果过于纤细的字体,还是很容易晕开。

只是这事,朱英一句话下去,就解决了问题。

无非就是在墨中,是以水为主,还是以油为主。

在要求制墨时候达到以油水为主后,印刷的问题迎刃而解。

听上去很玄乎,似乎油墨一下子就这么简单的发明出来了,实则油性墨和水性墨的中间,本来就只是隔着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而已。

制作的工艺,基本上没有什么相差。

现在朱英所用铜活字印刷的墨水,便就是以墨入油。

油成了墨的主要载体。

最好用的,当然就是动物脂肪,比如说猪油。

猪油可不便宜。

现在的大明,普遍都是黑猪,在脂肪含量上比之白猪要少很多。

也即是说,黑猪的肥肉少,所以炼油量也会降低。

长白猪是后世才引进。

“三文钱的售价,无须再改了。”朱英一锤定音的说道。

叶月清秀眉微皱道:“可是殿下,如此一来,邸报的生产,完全只能靠其他的产业来进行填补,若是铺开越多,亏空也就越大。”

邸报的策略,并非只在京师,按照现在的规划,在京师这边成立后,试行无误的话,马上就会在大明十三省进行开设。

意在第一时间,将邸报的内容,以最快的速度扩散开来。

这可不是小盘子。

哪怕只挣半文钱,每天的收益都是极度夸张。

若是每天亏一文钱,那么亏损的数额,也是难以想象的。

要知道邸报的制作,发行,售卖,也是需要大量人力。

在这其中,若是没有赚头,相当于全部都亏损进去了。

毫不客气的说,单单就十三省全部铺开,每天的亏损,随便都是二三十万贯宝钞起步。

一个月就差不多要亏损掉大明将近半年的岁入。

一年下来,得把群英商会彻底拖垮。

自然,邸报的发行目前还不会说每日一发,受到信息传播渠道的限制,暂定下来为十日一发。

即便如此,也是一笔非常巨大的数目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