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555)

作者:执笔见春秋 阅读记录

朱英笑了笑,对于这话里头的小心思自然清楚。

“军学院目前大致都已经安排就绪,不过本宫打算是在春闱之后,再进行正式招生。”

“现在表弟在国子监估计也过得并不舒心,不知表弟今年年齿多少。”

常继祖赶忙达到:“今年满十八。”

朱英点点头道:“正好比本宫小一岁,也行。”

“都是自家兄弟,理应多多亲近,本宫身边目前攒缺一亲卫,不知表弟可有兴趣。”

常继祖大喜,直接伏地磕首:“谢太孙殿下恩典。”

……

自京师出发的征伐将领们,由于是顺水而行,不到五日光景,就已经抵达出海口。

五十万大军在这里集结多时,主要是分为四路。

由冯胜率领的二十万大军为主军,而其他三路每十万大军分别由朱棣,朱棡,朱榑三位藩王管辖。

冯胜有节制全军之权。

只是现在冯胜现在的内心,还是非常复杂。

他很难做。

只是这几天的行程,就已经见识了三位皇子的品性。

其中燕王朱棣和晋王朱棡的对手戏,就是这路程上的主旋律,不管是在商讨军事行动,亦或是其他方面,几乎全是对着来干。

朱棣现在可没有在京师那边忌惮,但凡三哥但怼自己,那就毫不迟疑的怼回去。

哪怕是要到干架的程度,也丝毫没有拖泥带水,极为干脆。

冯胜还能怎样,只能是一直调停为主。

而朱榑这边,也不是个省心的角色。

性格骄纵,出了京师后就一幅天老大我老二的感觉,在见到三哥四哥对着干的时候,不仅不会劝和,反而是煽风点火,恨不得两人马上就大打出手。

冯胜这几日,别的啥也没干,时间全在调停上了。

“难搞哦。”

第409章 :难以下手的晋商

对于如今的大明来说,最难攻打的两个地方,并非是草原,西域。

而是安南,倭国。

别看这两国比之大明相差甚大,但就是这么两个小国,让曾经的蒙元大军损失惨重。

两次伐倭的失败,并没有让忽必烈灰心,也没有让忽必烈畏惧台风,倭人。

忽必烈本来就不是半途而废的性子,已经入主中原的他,哪里肯轻易认输。

于是重新组建伐倭大军,并且在江南各地再次打造海船,大举操练海军,搜罗粮草,实行第三次伐倭大战。

有了两次失败的经验,忽必烈相信自己的蒙古铁骑,定能将整个倭国踏平。

然安南那边,出了变故。

三十万大军征伐安南,惨败!

倭国那边是海盗,不利于蒙元铁骑,可安南可是陆地国家,怎能败蒙元三十万大军。

奇耻大辱!!!

次年,再度整军三十万精锐,远征安南。

再败!

再来!

忽必烈哪肯甘心,就要三征安南。

可惜在这个时候,忽必烈重病缠身,各种病痛全部袭来,一下子就给冲垮了。

自身最为重要,至于开疆扩土什么的,先放一放。

这一放,便就过了。

后面继任的,也不敢打了。

四连败的蒙元,可谓是元气大伤,核心精锐过半惨死异国他乡。

直到现在,安南驻兵,征伐倭国。

曾经蒙元连续两次三十万大军没有攻下的安南,现在大明五万精锐入主安南京都。

有时候打仗这等事情,不仅仅要看实力,更要看时机。

譬如现在的倭国,其实对于大明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南北朝之战,去年确实结束了。

但是特殊的虚君制度,独特的天皇体制,并不意味着如今的倭国就是一片太平。

反而是累积的遗留问题在加重,不管是得胜的后小松天皇,还是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也同样面临封赏不足的情况。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沿海倭寇的侵犯,在很大的程度上,倭寇对大明的行为,是被默许的存在。

甚至在很多地方认为,能够从强大的大明朝抢来钱财者,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武士。

五十万大军,相当于整个大明四分之一的军事力量。

每天所消耗的粮草,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朱英亲自巡查户部,兵部,再三严令,必须要保持大军后勤稳定。

同时要加快建立海口至济州岛的海上航道。

因为一个济州岛,根本无法供应五十万大军的口粮。

大军一动,粮草千担,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在这个时候,大明各地的粮价,呈现出急速上涨的趋势。

户部大堂。

朱英沉声道:“不管是用什么法子,哪怕是强压,也得把粮价给本宫压下来。”

“五十万大军的供应,绝不能出现任何的差错,但同时各府州的粮价,也不能出现超出市场行情的上涨。”

户部尚赵勉,左右侍郎,还有各主事,面面相觑。

“殿下,如今南直隶一带,得益于群英商会维持,粮价平稳,波动细微。”

“可各省清吏司,却是无法掌控市场,地主豪绅纷纷藏粮,多数粮商也是关门不卖,这才导致粮价猛涨。”

赵勉苦笑着说道。

户部虽然掌控粮食钱财,但是对钱粮的把控严重不足。

朱英其实心中也非常的清楚,目前的情况,不管是京师户部,还是各省的清吏司,对于目前的情况,没有任何办法可言。

市场行为,不是说想调控就能调控的。

粮商不卖,地主不出,那么就只能是户部卖粮平抑粮价,填补粮食的空缺。

可现在因为五十万大军后勤,大量的粮食都被严格限制,哪怕腾出一些,对于目前整体市场来说,都是杯水车薪。

一些大粮商,地主豪绅,勋贵大户,甚至是联合起来,不断吃进官府的平价粮。

这种行为,很难打击。

不是说按人口限制就能达到,暗中出高价收购粮食,一些百姓得到粮食后,反而转手卖出,获取差价。

什么叫愚民,在愚民们看来,反正官府要管的,有钱没粮,那就只能闹呗,法不责众,也没啥好怕的。

一些甚至是抱着侥幸心理,别人不卖我来卖,卖两三次可以赚好多呢。

等粮价下来,那就是大赚啊。

这些事情一般的百姓哪里能够想到,无非还是背后有人瞧瞧传播,怂恿。

朱英已然猜到,这幕后的推手,便就是以晋商为主。

晋商二字,说起来简单,干起来便就极为复杂了。

那代表的,是一省之百姓。

最为主要的是山西的复杂情况。

明初山河破碎,中原人口凋零,百废待兴。

然有着天险,号表里山河之称的山西,却是没有受到多大的干扰。

百姓相对安定,人口数量为之大省。

在洪武前二十五个年头里,就已经移民数次。

为什么朱英这边,在京师已经几乎明令审讯晋商,却好像只动了一些皮毛,未曾伤到根本分毫的原因,就在于此。

山西移民,不仅是明初之最,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上,也是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分布最广的动作。

明初数年,大规模的移民屯垦,就是为了将屯田制彻底的发挥作用。

而在文化之上,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蒙元的统治,对于整个中原大地,尤其是传统汉文化的影响极为巨大。

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中写道: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神州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神州,未闻以夷狄居神州而制天下也。……

驱除胡虏,恢复神州,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

宋朝灭亡,有“崖山之后再无中原”的说法。

受到大量少数民族的影响,加上蒙元统治,刻意打击,在朱元璋立国之初,可谓是汉家没落,传统的纲常论理,礼仪道德已经不再是主流文化。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