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56)

作者:执笔见春秋 阅读记录

乃儿不花任官山卫指挥使。

朱棣闻言,脸色一下子重视起来,问道:“此事可能确定。”

目前月鲁帖木儿,早前朱元璋就传讯给朱棣,让其警惕阿鲁帖木儿与乃儿不花。

担心其与月鲁帖木儿有所密谋。

只不过朱棣派过去监视的人,并没有发现异常。

现在徐辉祖这么一说,顿时朱棣就感受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阿鲁帖木儿与乃儿不花目前属于朱棣的派系。

一旦谋反,极有可能影响到他。

“有截取到月鲁帖木儿送于两人的密信,不过到底如何还未有可知。”徐辉祖说道。

朱棣闻言点点,不过脸色已然阴沉下来。

徐辉祖说完此事后,见姐夫朱棣心不在焉,显然是在思考如何应对。

天色已晚。

便也告辞离开。

徐辉祖离开后,朱棣迅速召来护卫,写下一封密信往北平送去。

他相信自己的妻子徐仪华,会对此事有很好的安排。

……

秦王府。

朱樉在面壁思过后,终于回来。

看到面前白布盖着的邓氏遗体,眼中闪过一丝悲痛。

“她走得,安详吗。”

朱樉向一旁的老管家问道。

老管家闻言,犹豫了一下这才说道:“并无太多的痛苦。”

听到这话,朱樉像是放下了心中的担忧。

想要揭开白布再看上一眼,最后却并没有动手。

喟然一叹道:“厚葬吧。”

“是。”老管家恭声回道。

心中也是终于轻松了下来。

早在不久前,老管家就将小孙子给送了出去。

在之前邓氏所说的荣华富贵,他当然是不信的。

这可是陛下的贴身玉佩,更是皇后的定情信物。

老管家久居京师,心中很清楚。承担这个罪责,便是诛九族都有可能。

他当然要给子嗣留下一条后路。

锦衣卫来的时候,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

没想到宣旨的时候,却是邓氏被直接赐死。

刚刚回话,邓氏走得安详自然是善意的谎言。

古代的毒酒可不是喝下去立即就毒发身亡,而是有一段缓慢痛苦的过程。

甚至历史中,喝了御赐毒酒没死的都有。

这也是为什么御赐毒酒是一壶,而不是一杯。

一杯的分量,可能会不够。

所以邓氏死亡的过程,还是有很多波折,往往需要锦衣卫的协助。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让老二朱樉,面壁后才回去的原因。

邓氏死后,朱樉心情悲痛,直接便借酒浇愁去了。

第64章 :海禁

次日。

秦王次妃被赐死的事情,对京师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波澜。

诸多亲王知道这个消息,也只是一笑而过。

尤其是朱棡,朱棣这几个年岁比较相近的。

这些事情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

不说罢了。

谁家里还没点破烂事情呢。

朱高炽有些尴尬,本来他打算早上去徐府,但是早上去宫里的时候。

朱元璋下令让他们这几个世子,今日便去查看京城五城兵马司的防务。

徐府。

徐妙锦还在翘首以盼,等待着侄子朱高炽带着自己出去玩。

浑然不知道,今日估计只能作废了。

“怎么还不来啊,会不会把我给忘记了吧。”

看了看天色,徐妙锦不开心的嘟囔道。

……

茶楼二楼。

今天便是老爷子过来的日子。

这次朱英准备了许多早点。

前前后后有七八样。

首先是为了答谢老爷子的帮助。

其次就是想通过老爷子,把沿海地区的情况透露给陛下。

没过多久,朱元璋如约而至。

三天来一次,仿佛成了爷孙俩的一种默认。

“今天整了这么多花样,怎么,是有什么事情想求咱呢。”

朱元璋上来就看到一桌子的早点,笑着问道。

“老爷子,瞧您这话说得,那还不是为了感谢你,之前帮我这么大个忙么。”朱英也不避讳,直接说道。

朱元璋闻言,嘴角不由抽动了一下。

早知道帮你这么个小忙,就把咱的玉佩给碎了,说啥都不能帮啊。

朱元璋清楚的知道,大孙哪怕去了秦王府。

就凭这个和老大朱标的极为相似的长像,就不可能受到老二朱樉的刁难。

就是可惜了玉佩。

想到玉佩,朱元璋的面色不由有些惆怅。

“怎么了老爷子,我怎么看你一脸不开心的模样。”

朱英有些疑惑,难道是早点不合胃口?

不至于,其中大部分的早点,老爷子是都吃过的。

刹那沉思,朱英就明白了过来,笑着解释道:“老爷子,你别看这早点花样很多,但量其实不大。”

“就咱爷俩肯定能吃完,不会浪费。说不准吃完还有些不够呢。”

朱英还以为,是老爷子觉得他有些铺张浪费了。

毕竟从老爷子身上穿的衣服,朱英也能看出。

那么多的补丁,一看就是个十分勤俭节约的人。

想到这里,朱英突然想起前世的爷爷。

前世的家庭条件也不差,但爷爷总是那么节约,舍不得多花一分钱。

哪怕是偶尔花点,也都是为子女孙儿着想。

顿时,朱英对老爷子有些亲热起来。

朱元璋听到朱英这话,知道是其误会了。

不过他也没打算纠正过来,走到桌子旁坐下,说道:“咱知道你这份心意就行了,但咱爷俩还是把肚子给填饱先。”

朱元璋也不客气,直接就开吃起来。

对于大孙,他可舍不得饿着。

朱英点点头,便一同开吃。

食不言,寝不语。

爷孙俩默默的吃完后,这才开始闲聊起来。

“老爷子,我昨日得到一个消息,是从海外番商那边传来的,倭国那边,可能会有大的动静。”

朱英开口说道。

朱元璋听到这话,却是眉头微皱,说道:“咱知道你对于那些倭寇很是痛恨,咱自然也是一样。”

“只是现在大明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妄自开启战端,劳民伤财不说,也不利于目前大明的稳定。”

“咱知道你想说倭国那边银子多,但银子不能吃,便是再多些,也得想想征伐倭国值不值当。”

听到老爷子的话,朱英知道这是会错意了。

可能在对于倭国,朱英言语间受到前世的影响,比较激进。

话中透露的意思,给老爷子一种总是想要去干倭国的味道。

这才让老爷子误会。

朱英也不犹豫,解释说道:“并非是征伐倭国的事情,老爷子可能对倭国了解不多。”

“现在的倭国,纷战已然结束了。据可靠消息,目前倭国中的战败者,组织了不少人马。”

“他们现在已然是准备横渡东海,犯我大明边疆。”

“我希望老爷子能够将此事禀报到陛下那里,早作防备,免得沿海损失过大。”

朱元璋不由沉声问道:“大孙此话可能确定。”

朱英点头道:“自然能确定,且现在的情况很是紧张,这消息传来的时候,已然过了月余。”

“如若不赶紧准备,恐怕就来不及了。”

古代的消息传递很慢。

一个月前的消息,说不准倭国那边早就准备得差不多了。

现在从倭国到大明,航行大约需要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从时间上来看,似乎还比较足够。

然而大明军队也需要准备时间,不是说动就能动的。

况且也不知道倭寇从哪个地方登录,需要的军队数量可不在少数。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一场战役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准备。大明如今军队的行军速度,每天约莫只有四十里地。

虽然是从沿海周边调兵,但也需要足够长的准备时间。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