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596)

作者:执笔见春秋 阅读记录

作为朱英多年的心腹,张伯在讨论一些事情上,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

朱英看完手里的情报后,摇头说道:“现在的关键,不在于晋王燕王之争。”

“若是我们出手,难免让燕王的心中,会滋生出一些想法。”

“现在的首要目标,就是先行讨伐倭国,其余的事情,只能是旁枝末节。”

虽然说朱英在一些方面,还是会打压燕王,扶持晋王。

可是对于倭国,这些私人恩怨,就没必要去挑起了。

不管姚广孝那边怎么想,又或者怎么去做,朱英都不在乎,他在乎是,如何更好,更快的拿下倭国。

甚至说,哪怕是姚广孝联合燕王一起,博取功劳,在朱英看来都是没有问题的。

倘若朱棣跟姚广孝联合在一起,真的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让他们再度聚合一起,都没有任何的问题。

“老奴明白。”张伯应道。

既然东家有了决定,自然商会就是执行。

“东家,现在咱们在倭国那边的商会,好像是出了一些问题。”

“许多的倭商,他们似乎背叛了商会,那边的货物,自从大明讨伐倭国开始,就已经停止了结算。”

群英商会在倭国当然也是有一点根基的。

跟其他的区域的模式差不多,其中倭国分会,也是以倭人为主。

雪花盐在倭国来说,是非常畅销的商品,其中也涉及到许多的利益交接。

通过这个关联,群英商会在倭国的地位,可是不算低的。

不同于大明的情况,就倭国来说,商人的地位可是相当高的,且能够出海贸易的商人,多数本身就是倭国的贵族。

甚至一些大商人,跟倭国天皇的私交关系,都非常的不错。

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倭国对于海贸的需求非常之大,许多货物完全不能达到自给自足的境地。

往往倭国的商人身边,还会有大量追随的武士。

像是倭寇,在很多情况下,就是倭商扮演。

“如今我的身份,在外边也不是个秘密,但凡有心之人,自然都会知晓。”

“现在讨伐倭国,那些商人哪怕是想从中牟取一些利益,也不会和咱们搭上关系,这些倒是无伤大雅。”

“目前的关键是,要尽量跟之前的暗线联系上,不能让咱们朝廷的大军,受到太多的损失。”

说到这里,朱英微微停顿一下后道;“你到时候写封信过去给卫光,如果联系上暗线,也不要过于去瞒着燕王。”

“倘若是有机会,该合作的时候,还是要以合作为主,毕竟都是汉人,在对外的时候,不要搞一些小动作。”

听到东家的吩咐,张伯也清楚了对于倭国这边,应该是采取怎样的动作。

同时心里对于东家,也是非常的佩服。

从北平到京师,张伯可谓是一直跟随者。

当初燕王胁迫东家来到京师,虽说从客观上,促成了东家成就太孙。

可实际上,在很多方面,早前燕王完全就是利用东家。

到了如今一看,曾经燕王想要谋取的事务,已然是非常的清楚。

而东家能够在这件事上,真正放下来,就张伯个人来说,便就是格局。

此时外面传来响动。

是蓝田过来了。

“殿下,知府衙门那边来人,是同知宋信,应该是想要询问李树明之事。”

入门后,蓝田抱拳作揖,而后禀告道。

太孙殿下来了,这治安司自然就是太孙殿下为主。

朱英闻言,道;“看来这李树明,在知府衙门的关系还不错,这才多久,不到一个时辰吧,连同知都能请动了。”

“你去办吧,不要让其知晓本宫已经来了,他若问起罪由,你便说起与众多商人沆瀣一气,案例审讯即可,看看其怎么说。”

第437章 :肉烂在锅里

朱英的信件,通过几日的周转,在加急的情况下,很快就到了朱元璋的手里。

看着大孙的字迹,朱元璋笑得跟孩子一样的开心。

就现在的朱元璋来说,对于苏州地区富商们的处置,那都是旁枝末节,大孙的消息,才是最为关键的。

而喜悦,自然是需要分享的。

朱元璋看完之后,便让身边的刘和蒋瓛也看看。

刘和蒋瓛,在朱元璋身边多年,自然明白这个时候,就是猛夸太孙的时候。

刘和与蒋瓛对视一眼后,刘和率先说道:“太孙殿下行事,果真是行非常之事,不为凡俗所束缚。”

“那些商人,只能被太孙殿下玩弄于鼓掌之中。”

“依老奴所见,要不了多久,那些江南富商,就只会唯太孙殿下,马首自瞻。”

“江南的隐患,也当是以逐渐的消除。”

朱元璋闻言,微微颔首。

江南地区,对于朱元璋来说,一直都是一块心病,虽然没有太多起义造反的事情发生,可朱元璋对于江南,更加的特别注意。

颁布的《大诰》中,其中规定拒绝为君主效劳的读书人要处以死罪。

这一条,就是针对江南来的。

大量财主的家产被没收,许多文人惨遭迫害。

看似是底层官员的问题,实则是朱元璋暗中指使。

还是同样的套路,当地方的民怨过于大了之后,那些迫害文人的官员,就会成为替罪羊的存在,被朱元璋赐死,安抚民心。

不过在这其中,也有不少真心办事的官员,遭到了波及。

如之前的苏州知府魏观,与魏观交好的文人高启、王彝这些,便是如此。

朱元璋称帝前和陈友谅争地盘时,魏观就加入了朱元璋的阵营,是资历比较深的开国功臣。

他是读书人出身,朱元璋称帝后,他曾担任过国子监助教、侍读学士、礼部主事,也到过地方任职,后来年纪太大就退休了。

魏观退休后不久,苏州知府陈宁因横征暴敛被朱元璋罢官。

朱元璋重新启用魏观,任命他为苏州知府。

魏观到任苏州后,废除了陈宁的苛政。

后来朝廷想将魏观调到四川,苏州百姓向朝廷上书,请求让魏观继续在苏州做知府。

朱元璋一时也没有想到替代魏观的合适人选,就同意了。

苏州指挥使蔡本和魏观有矛盾,他向朱元璋上书攻击魏观,指出他的两项罪名:

一是在张士诚宫殿遗址修建府衙。

二是征召农民修建水利工程,这没有遵从朱元璋体恤民力的指示。

蔡本说魏观做这两件事,是因为有谋反的心思。

朱元璋接到蔡本的上书后,并没有立刻治魏观的罪。他一直很相信魏观,而且魏观当时已经六十九岁了,造反实在不合常理。

而且苏州的军队是由指挥使蔡本掌控的,魏观作为知府调动不了军队,他拿什么反。

为了弄清真相,朱元璋派了一位名叫张度的御史前去苏州进行秘密调查。

张度假装成民工,参与修建苏州府衙。

刚开始张度没有发现什么异样,直到给府衙安装大梁,魏观举行了一个上梁仪式,并邀请老朋友、苏州大文豪高启写了一篇《上梁文》。

魏观和高启的命运就此注定。

只是波澜不断的江南一带,直到目前来说,都没有正式彻底消除隐患。

明面上没有问题,暗地里却危机四伏。

对于朱元璋来说,他想留给子孙的江山,是一个固若金汤,天下太平的江山。

必然要在有生之年,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所以目前大孙的行动,就显得很是重要了。

蒋瓛见陛下没有说话,沉思片刻后目光转向自己,便就知晓要听听自己的意思。

毕竟,太孙殿下的信件,可不是说能白看的。

不过在蒋瓛的心中,早就有了腹稿。

通过锦衣卫一些传达的卷宗来看,蒋瓛对于太孙殿下的动作,有了更深的认知。

“启禀陛下,臣感觉太孙殿下在江南兴办船厂,可能有着更为远大的目标。”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