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73)

作者:执笔见春秋 阅读记录

这也是为何纵观整个明朝期间,自明初到明末,一直都受到倭寇的严重袭击的缘故所在。

其中沿海走私商贩,海上贸易利益的丢失,唯有勾结倭寇才能不断的找回。

对于琉球王国的情况,朱元璋和茹瑺自然也是极为清楚。

茹瑺皱眉说道:“倭国如同琉球,小国寡民,地处贫瘠,又远隔东海,便是征伐下来,又有什么意义。”

“如今我大明扶持琉球,日后完全可以使得琉球抗衡倭国,牵制之后,倭寇之患自然消除。”

陛下在此,茹瑺也不瞒着,直接将朝堂上的想法说了出来。

目前对于琉球的扶持和优待,其中主要的想法,就是让琉球成长起来,取代倭国的地位。

这个政策确实也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后来的琉球一度在综合国力上压制倭国,海上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琉球作为藩属国,对于大明极为忠诚,或者说对于整个神州大地一直忠诚。

自洪武五年成为藩属国开始,其中延续五百年,哪怕大明灭亡,满清即位也未停止朝贡。

直到满清末年,倭国强令琉球王国停止对满清的朝贡,并改用倭国年号。

而后宣布琉球废藩置县,完成所谓的‘琉球处分’,将琉球强行并入倭国,设冲绳县,至此,琉球王国覆亡。

朱英听完茹瑺的意思,沉吟片刻,便将倭国境内金山银山遍布的消息说了出来。

然而这不但没有引起茹瑺的好感,反而下意识的想要冷笑一声。

不过茹瑺很快就察觉到,自己的旁边坐着的是陛下,连忙把冷笑憋了回去,只是面部的肌肉抖了抖。

这才说道:“朱公子莫要见怪,我曾经度过蒙元使臣赵良弼,在倭国三年的随记,可没有像朱公子所言的金山银山。”

听到这话,朱英有些尴尬。

对于赵良弼出使倭国,他并没有丝毫印象,心中认为大明对于倭国完全不了解。

下意识的看了看老爷子,只见老爷子偏过头去。

显然,这个事情,老爷子也是清楚。

朱元璋博览群书,当初受到倭国的羞辱,曾下令搜集过所有关于倭国的记载,对于倭国,并没有朱英想象中的陌生。

之所以没有直接反驳朱英,只是朱元璋估计大孙的颜面,直接捅破感觉会伤到大孙的自尊。

茹瑺对于朱英,本来心中就极为怀疑,自然不会顾及这么多。

石见银山是蒙元末期才会发现,开始开采。

而且由于勘测技术不发达的缘故,现在的倭国境内石见国也不知道,石见银山会有如此大的储藏量。

两百年后,在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上半期的鼎盛时期,倭国银约占世界产银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便是来自于石见银山。

其中不仅仅是银矿,在开发间还陆续发现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等矿脉。

尴尬过后,朱英微微沉吟,说道:“茹尚书有所不知,我从海外番商那里得来消息,目前倭国境内石见国,已然发现巨大银山。”

“番商中有善于查勘矿脉者,初步判断其银矿蕴含量巨大无比,骇人听闻,堪称平生所见之最。”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他算是明白了,为何大孙对于征伐倭国如此在意,原来是因为了发现银山矿脉。

朱元璋微微皱眉,大孙终究还是被限制在商人的身份中,过于追求利润。

不过区区一座银山,难不成还能跟大明内的银山相比?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由问道:“大孙你具体说说,那银山估摸着能够产出多少银子。”

朱英淡淡的说道:“倭国内的石见银山,足够如今大明,数百年所需。”

听到这话,茹瑺直接僵住。

朱元璋更是站起身来问道:“大孙此言可当真!”

朱英神色平静的回道:“自是千真万确,早在数月以前,我便差心腹过去再次确认过,绝无半分虚假。”

“甚至心腹回来汇报,银山的储量,比之前的预估,只高不低。”

第84章 :你不是你爹亲生的吧

“倭国,据传自古以来,当是我神州后裔。”

良久,茹瑺轻轻吐气,缓缓说道。

“茹尚书,是从古籍中看来的嘛。”朱元璋微微颔首问道。

“正是如此。”茹瑺肯定的说道。

“不知从何看来,咱孤陋寡闻了,还未听说过这等事情。”朱元璋继续问道。

茹瑺自幼博闻强记,微微思索回忆后,说道:

“‘秦始皇本纪’及‘淮南衡山列传’中,有关于此相关记载。”

“先秦始皇嬴政,求长生不老之药。有方士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

“始皇便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物和耕具乘坐蜃楼入海求仙,耗费巨大。”

“徐福初次寻仙未果,自二次出海后再未回归。”

“书中所言瀛洲,便是如今倭国。倭国文字与我大明相近,更类似于先秦文字,由此可见,倭国国人,也当是我神州后裔。”

朱元璋深深点头,颇有些感叹的说道:“原来如此,倒是咱小瞧了倭国,没想到竟是我神州同源。”

朱英看着老爷子和兵部尚书茹瑺,相互探讨起倭国起源。

嘴角不由微微抽动。

大明不缺钱,但缺真金白银。

大明宝钞因为不回收,大量印发的问题,被限制在大明内部流传。

出了大明疆域,大明宝钞几乎就成了废纸。

自古中原出师,讲究名正言顺。

显然老爷子和兵部尚书茹瑺,已然被石见银山所蕴含的大量银矿所撼动。

听到这里,朱英也随波逐流,开口符合道:“倭寇犯我大明,犹如兄弟阋墙,自相残杀。”

“如今倭国境界,战火连绵,我神州后裔同胞民不聊生,自应由大明出师,拨乱反正,解救后裔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

朱元璋闻言,肯定道:“大孙言之有理,咱明日便向陛下上奏,必然要晓之以倭国危难。”

茹瑺听到朱元璋这话,眼皮子一跳。

朱英则是嘴角含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倭国的重要性比之草原,就更加不同了。

大量的白银确实不能在大明换成物资,但是可以从国外换取啊。

大明朝贡贸易极为发达,仅仅现在洪武年间,就有六十五个小国朝贡。

在永乐后,因为郑和七下西洋的缘故,朝贡最高多达一百四十八个。

足够的白银,对于朝贡贸易其中的优势,朱元璋自然能够想明白。

最为主要的是,如果真的能够攻下倭国,夺得银山,大明的国库,将会变得极为充盈。

“朱公子,之前听你说,对于沿海通倭的商贩比较清楚,我看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细细的讨论一下。”茹瑺开口说道。

早前对于朱英的话不屑一顾的他,现在已然开始转变口风。

至于朱英到底是不是陛下的亲孙子,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如何先把沿海的伪倭给清除掉,而后寻思如今进攻倭国。

不对,

是如何拯救神州后裔同胞的事情。

回想一下,之前朱英提到过的屯兵琉球,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建议。

“茹尚书不必担心,如果有需要,我当安排人员随同出发,必叫那些通倭匪寇插翅难逃。”朱英自信的说道。

对于沿海那些走私商贩,他早就看不顺眼了。

因为海禁的关系,朱英商队里的大量货物,只能通过走私牟利。

这就跟沿海的这些大走私贩脱不开干系。

垄断的买卖往往是暴利,想要货物走海上这条线,就只能被他们截取大量利益。

朱英虽然势力不算小,几千骑兵召集起来,这些走私商贩没一个能打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