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759)

作者:执笔见春秋 阅读记录

能够去修缮皇宫的,那绝对是整个工匠行业里最为顶尖者。

次日早朝。

朱元璋就直接在朝会上宣布了关于改西安之名为长安的决定。

同时设立长安城为新京都。

在今年的一年里,将会对整个长安城进行一个新的规划和改造。

此话一出,朝堂上是起了轩然大波。

只是再怎么交头接耳,也不会说哪位站出来反对迁都之事。

毕竟就在迁都这个问题上,早已经不是第一次提起了,反反复复的提了很多年。

先前太子朱标,也是考察过西安。

而现在不再是另建新都,是在原本的长安城上,进行一番改造和扩宽,自然于花费上,也不会说很是巨大。

只是片刻,许多人的心里就有了新的想法。

他们想把消息传播给自己的宗族,然后趁着这个机会捞上一笔。

这等事情,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别看朝廷中的大臣平时好像没有什么钱财,但是在他们身后的宗族,可是要为此获利不少。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在杀贪污上如此有力度,给了那么少的俸禄,相当当官的人却依旧是络绎不绝。

权力这个东西,哪有不跟钱财沾边的。

哪个宗族里有族人身居高位,那么这个宗族于当地来说,必然是极为强盛的宗族。

很多大臣在致仕之后,养老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吃的,穿的,用的,只要是回到宗族里,可谓是什么都不会缺少。

而族里对于这等致仕的官员,那也是毕恭毕敬,从未有过说什么白眼狼之类的可能。

毕竟最次都是族老级别,还有对于后辈的提携等等。

是以朝廷的这些大臣,看似是为官清廉,可在这个官权至上的世道里,即便是不说话,那也是有着许多看不见的好处。

历史上确实有一些致仕后生活困苦的官员,但要知道,那是个例,极其少数的个例。

回归宗族才是真正的常态。

自古朝廷有迁都的,就是要有一大批人发家致富,其中往往就是朝臣后边的宗族。

所以现在奉天殿里的大部分朝臣们,都在盼着快点下朝。

然而,可惜是他们打错了如意算盘。

朱元璋接下来的一番话,算是彻底的击溃了他们的想法。

“为了避免于长安城中出现投机倒把的奸商,趁此机会倒卖房屋,屯购田产,于民生上造成偌大干扰,更是影响到朝廷本身的钱财。”

“因此咱在想了一番后决定,特下谕旨于长安城。”

“即日起,勒令封锁长安城内所有牙行内,但凡是房屋,田产,尽数禁止。”

“如若发现有人暗中使施手段者,必将给予严惩。”

“查到一人,便惩一人,查到百人,便惩百人!”

朱元璋的话里头透着几分冷冽,这是对朝臣们的警示。

不过很显然,富贵险中求,朱元璋也没想说凭借一道谕旨和几句话,就彻底的解决此事。

但只要名头在了,很多事情,就比较方便做了。

到了那个时候,说不定还有许多对朝廷的额外收入。

第541章 :大明的威胁

迁都长安的消息,很快就登上了京师邸报。

这也让许多京师百姓生出了很多心思。

谁都知道,一个王朝的经济繁荣,必然是跟着京都走的,哪个地位为京都,哪里就越发繁荣。

虽然京师许多本地居民颇有怨言,这会导致他们的收入变得降低。

可登上京师邸报的事情,是已然成了定局,谁也没有办法改变。

在京师的邸报上,同样刊登了禁止长安城房屋买卖的消息。

这让京师百姓想要提前迁徙的可能没了。

当然还是一些有关系的大户,可以想到变通的办法,不过终究是在少数之中。

在改造长安的工程,现在就要开始准备了。

其最先的,并非是修缮皇宫,也并非是改变长安内的房屋。

主要的关键在于疏通渭河。

这可是一项极为重大的工程,意味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长安临近黄河,但是黄河的含沙量太高,大部分的河段是无法通行船只的,能够通行船只,给长安于水道上输送物资的,也就唯有渭河了。

因为宋朝没有定都长安的关系,所以导致现在的渭河长时间没有疏通,已然有些淤积。

且因为周边的森林遭到砍伐,导致水土植被流失严重,渭河的含沙量增高。

现在虽说航行船只还是可以,但是不疏通任其发展的话,要不了百年估计就会出现问题了。

这等百年大计之事,自然不可能说就这么放任不管。

是以朱英下达了六百里加急的令旨,严禁在渭河周边进行树木的砍伐,同时要对渭河河段开始进行植树造林的工作。

这也是为了往后的航道通行作为保障。

其实就定都的方面来首,于长安地区,水路并不算发达。

未来的走向肯定是大明的海上贸易为主,但朱英还是选择了定都长安。

这里头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

长安所在临近北边,不管是对于北方草原,还是对于西域地带,都能产生到极强的控制力。

自古以来,王朝的动荡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个是外,一个内。

内便如唐朝,藩镇割据,藩王动乱。

外便就是草原的威胁了。

西域那边没啥威胁可言,小国林立,即便是不服管教,也不存在对于中原王朝有什么冲击。

几万人一个国家,简直连大明的县城都无法比拟。

而南边更加不可能了。

不管是安南,占城,真腊,根本没有跟中原王朝较劲的可能,哪怕是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也就是在边关蹦跶蹦跶,说什么突入中原,那自然是痴心妄想。

东南沿海那就更加不同说了,唯一的威胁也就是倭寇那边。

且就整个中华大地的脉络而言,自古以来北打南容易,由南打北就艰难了许多。

即便是后世之中,南边出了问题,以长安这边收归南方,从军事行动上来说,就要简单容易许多。

虽说对于海贸有几分影响,但长安这边也不缺少大量的海贸物资,通过渭河的运输,也已然算是足够了。

朱英虽说有着大明海上世界帝国的想法,但首先还是要稳住大明的基本盘。

以现在的控制力去发展海贸,也并非是会成为什么大的问题。

现在的大明水师,就是世界第一的水师,于海上诸国,根本没有任何敌手可言。

说得稍微夸张一点,哪怕是再过两百年,让出两百年的发展时间来,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战胜现在的大明水师。

更别提朱英现在对于海上舰队的大力扶持,不仅仅每年都有大量拨款给予大明水师用于修缮舰队和打造船只,更是不断的开发造船厂,鼓励民家宗族进行海上贸易,强势的扩大大明对于世界海洋的影响力。

是以对于如今的大明来说,海上已然没有了任何的威胁,唯一的威胁,就是草原。

北元没什么好说的,现在正处于不断的吞噬中,关键在于瓦剌,还有从西边过来的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现在跟金帐汗国的战争,还是维持在初级阶段,真正的主力军一直在对西方进行横扫。

即便是如此,金帐汗国已经是维持得非常吃力了。

内部的混乱加上外部的压力,金帐汗国对于本地草原的统治力,现在跟北元有得一拼。

且就军备财富的角度上来说,即便是遭受了大明禁运,北元的底子也要比金帐汗国来得雄厚得多。

不敢想象,当帖木儿转头来干金帐汗国的时候,恐怕就是一击即溃了。

洪武二十七年,四月。

在大明不断的发展的同时,也是如今帖木儿的高光时刻。

撒马尔罕。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