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77)

作者:执笔见春秋 阅读记录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朱元璋对于大孙的溺爱,恨不得天天在一起看着就好。

哪能容许大孙远离。

想到这里,朱元璋说道:“咱在宫中还是有些关系的,雪花盐的买卖,咱帮你办了,也省得你四处奔波。早些在京师安家才是正理。”

“老爷子,你可千万别这样做,这是官盐的买卖,哪怕你是殿阁大学士,但这等事情,若是让陛下知道,恐怕会不太行。”

朱英连忙劝说道。

盐铁官营的税收,对于大明国库极为重要,这是随便一个大臣,就能去改变的吗。

老爷子要是涉及到盐铁官营,以当今陛下的脾性,那可就非常危险了,指不定得出什么事情来。

况且即便真能办成,朱英对此也没有过多的在乎。

因为涉及到保密运输的问题,朱英严格控制了产量,每年倾销的雪花盐,远远没有达到市场饱和的程度。

不说海外诸国,就连大明这边,也只有顶层的贵族才能享受到。

在大明如今,更是有着一两雪花一两金的说法。

虽然实际上没这么夸张,但也足以看出如今的雪花盐市场,供小于求的供需关系。

然而,官盐的买卖,能值几个钱?

雪花盐最大的利润所在,是走私啊。

和官盐的对接,只是为了更好的掩护走私关系,大量的走私雪花盐,才是朱英商会的根本利益。

“这个就不用你担心的,咱的心里自有分寸,总之,大孙你不能离开。”朱元璋执拗的说道。

“老爷子,我离开只是暂时的,过一段时间就会回来,我在这里,还有着茶楼的生意呢。”朱英再度解释着说道。

“你那生意,咱还能不知道,一走至少都是几年,尤其那些小国边疆,混乱不堪,出了岔子你要咱怎么活。”

“你也这般年纪了,没必要四处奔波,钱财也够。听咱一句劝,待在京师,好生安家便是。”朱元璋苦口婆心的说道。

他怎么能让自己日思夜想的大孙离开呢,这万万不能够。

朱英闻言,也差不多明白了老爷子的心思。

然而他也不想欺瞒老爷子,耐心解释道:“老爷子,这茶楼的产业,只是部分,麾下还有几百号人盼着吃喝呢,总不能置他们不顾吧。”

茶楼的生意虽然好,但在朱英看来,这才几个钱,只是随手安置的罢了。

比起生意来,朱英更为在乎的,还是安南开国的计划。

朱元璋听到这话,心中冷笑。

咱这大明,可是万万人都盼着你吃喝呢,区区几百号人算个啥。

微微思索,朱元璋也不想跟大孙对着干。

其实以他的脾性,哪怕是儿子朱标要是忤逆他的意愿,都会拿着棍子追着他。

但对于大孙,哪怕有些争执,朱元璋也根本生气不起来。

“那你跟咱说说,你是准备去哪里,又几时回来。”朱元璋问道。

朱英心中迟疑了片刻,终究还是说道:“从京师离开后,我应当会先去一趟安南,那些的雪花盐买卖这才开始。”

说完后,想了下又补充道:“大概需要数月的时间即可,正旦之前,我当可以赶回京师,陪老爷子过春。”

朱英这话,也算是给老爷子一个念想和交代。

他虽然不是老爷子的亲孙子,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老爷子对他的心意,自然能够感受到。

他在这大明,也没什么亲人可言,如今老爷子多少也算半个亲人。

偶尔过来京师,陪伴一下老爷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老爷子年纪也不小了,能陪一次,算一次吧。

朱元璋听到这话,心中怎能情愿。

一去数月,这是要让咱天天把心儿提在嗓子眼过日子么。

心中思索。

哼,还好没给大孙把户籍给换了,以大孙如今商人的身份,想要离开京师,首先得把路引办下来。

到时候要是这路引办不下来,那可就不能怪咱了。

不行,还得让锦衣卫把大孙给看好了。

免得哪天突然跑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笑着说道:“好,你有这个心,咱也就满意了。啥时候走,记得跟咱说一声。”

朱英听到老爷子这般说,也松了口气,说道:

“老爷子放心,也就这十来天了。”

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好,好。”

好个锤子,知道了大概的时间,到时候咱一定让锦衣卫给你看管严实了。

想跑?门都没有,咱还指望着,元旦让大孙成亲呢。

明年咱就得抱重孙。

想到这里,朱元璋笑得越发开心了。

聊到这里,朱英突然想起一事,早前安排属下将番薯马铃薯带来,还有那跟自己身份有关的破碎布条。

于是转而说道:“老爷子,虽然我不是你的孙子,但我感觉既然和你孙子长得像,说不准还真是一家人。”

“当年我醒来的时候,身边也没啥东西,唯有一块小碎条,上面依稀绣着一个英字。”

“我已经差人将那布条送来,到时候便麻烦老爷子帮忙掌掌眼。”

第89章 :那可是孝陵

那算是朱英在大明唯一跟身世有关的东西了。

看那布条的成色,多少也算是个富贵人家吧。

待朱英说完,朱元璋听到这话,整个人都有些激动起来。

“是个怎样的布条,快拿给咱看看。”朱元璋匆促着说道。

“现在还不行,那布条被我放在西域那边呢,不过前几日,我已经安排人,将布条给带过来,到时候老爷子再帮我看看。”

朱英说道,他对于自己的身世,没有过多的在乎。这般带过来,也只是顺手为之。

说完后,朱英笑着补充道:“到时候,我还给老爷子准备了一个惊喜呢。”

朱英所说的惊喜,自然就是番薯还有马铃薯,包括玉米这些产物。

哪怕再是减产,对如今的大明来说,还是非常重要,可以拯救大量的灾民。

“跟咱说说,那块布条是长得怎样的,是穿在身上的衣裳嘛。”朱元璋闻言,有些急不可耐的问道。

朱英点点头:“当时从江边被父亲捞上来的时候,浑身衣裳破碎,父亲给我留了绣字那块。”

“布条当是蜀锦制成,有金丝绣字。”

犹豫了一下,朱英嘱咐道:“老爷子还需注意些,当年我应当是被人沉江,曾经我也托人到京师里打听过。”

“不过洪武十五年,尤其是夏季的时候,朝廷里被斩杀的大臣实在是太多了,或许我就是因为那事才被沉江的。”

在西域,大漠,草原有了一定的势力后。

朱英就派人到京师来过,打听自己的身世。

但在洪武十五年,尤其是夏季那段时间里。

和朱英被沉江的时间差不多的时候,恰逢马皇后病重,而后驾崩。

陛下龙颜大怒,大量的朝臣被斩杀,无数大臣的家庭破碎,满门抄斩的太多了。

像朱英这般年岁,因为各种原因死去的太多。

得到消息的朱英猜测,自己或许就是某个大臣家的孩子。

在古代,为了避免悲惨的后果,将自己的孩子溺死,这般行为不在少数。

所以从那之后,朱英也就淡了寻找身世的想法。

假若自己是某个罪臣的子嗣,甚至是被诛九族的那种,岂不是头铁往海捕文书里钻么。

“只有一个字吗?”朱元璋再次问道。

他的大孙朱雄英,由马皇后带大,其中贴身衣物,都是由马皇后亲手裁剪而成。

朱元璋清楚的记得,大孙在下葬的时候,穿的贴身内衣里,就有大妹子给大孙子绣的名讳:朱雄英。

朱英解释道:“倒也不是,当时衣物碎裂,那个英字也剩下不多,只能依稀辨别是个英字,至于到底有多少字,这便就不知道了。”

在内衣上面绣字,绣花,绣诗词图案这样的事情,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