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948)

作者:执笔见春秋 阅读记录

即便是拿下南洋地区,作为大明的附属之地,能够有最大影响的还只是在南印度区域。

跨越整个印度洋到阿拉伯海,就现在来说都是非常漫长的事情。

这些方面,已经不是大明朝廷可以影响到的了。

不过朱英的想法则不相同。

其实想要发展海外的势力,就不可能通过大明朝廷来办这个事情。

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扶持民间的力量去办,因为只有民间的家族势力,才能耗费巨大的代价去进行外在的拓展。

倒不是说大明官方没有这个实力,而是对朝廷来说并不值得。

大明的疆域本身就很大,发展海外是非常浪费精力的事情,且官方的行为很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抗拒,一旦发生纠纷,层面就容易上升。

民间自己的团体则不一样,盈亏自负,只要是觉得有利可图便行了。

资本的原始积累,往往是肮脏血腥,朝廷没必要去负担这么个坏名声。

出了大明的直接疆域后,其实律法已经没有什么约束力了。

怎么去做,完全就是看个人的道德水准。

若不是中原自古讲究礼仪文明,朱英都有发放私掠许可证的想法。

当然,就现在的行为来说,朱英实际上是在鼓励民间的家族对外进行交流。

如今的大明,尤其是福建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最为兴盛的产业就属于造船业了。

民间团体对于海船的需求是越来越大了,这少不了朱英的暗中推动,还有政策上的扶持。

而且因为海航的关系,现在迁都的事情反而是搁置了下来。

如今的南京,因为全世界商人的云集,还有来自于大明各地百姓的不断涌入,导致人口是越来越多。

就现在洪武三十年的初步统计,流动人口加上固定居住人口,已经是在临近三百万的边缘了。

三百万人口集中的城池,在当今的十四世纪末是怎样的概念。

别说三百万了,即便是过百万人口的大城,在目前整个世界都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也正是因为推动海贸的发展,从而导致最近几年南京城的人口一直呈现飙升的状态。

其实人口最大的增长因素,还是因为朱英在南京这里不断的开办工厂。

作为南京的工厂,不管是在待遇还是各方面来说,都属于最为顶尖的地方,只要能够进入到南京的工厂里,工钱多少先不说,首先保障的就是包吃包住。

包吃包住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除此之外每个月还有不少的工钱。

只要不是乱花,这些工钱都是可以存下来的。

对比起来,这生活甚至要比一些穷乡僻壤的地主过得还好。

工厂里还会分配免费的宿舍,衣服。

不愁吃穿,这在饱受元末乱世而留下的百姓来说,完全是做梦都不敢有的生活。

加上太孙这块金字招牌,进了工厂好像自己身份都要上去几个档次了。

在这些集中的工厂,朱英还特别的开设了学堂,让进场的工人孩子,能够学到知识。

这些由工厂负责筹办的学堂,对于工厂内工人的孩子,全都是免费的。

不仅没有束脩,还给吃的,完全是省了心思。

每个工厂,都会按照朱英的要求配备诊堂。

工人有个什么病痛的,都可以去诊堂就诊。

工厂的诊堂价格非常低廉,往往一些小病只需要几文钱就能够搞定了。

其中甚至还包括了接生的服务。

没办法。

现在大明正在不断的鼓励生育,所以接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这能够更好的保障新生儿存活率。

接生是目前医学院非常重视的方向,稳婆这个职业正在被历史所淘汰,取代的是更加专业的妇科医生。

如今可不讲究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因为经济快速的发展,导致许多工作岗位的新增。

而对于学堂,是不存在只收男不收女的。

朱英定下的义务教育,是包括男女全有。

目前的妇科,基本上也全是女子。

如今的女大夫,不说在整个大明兴起,至少对于生活在南京的人来说,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性地位的上升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毕竟现在从历史上来说属于是封建时代,要想蹦跶出后世那样的女性地位,显然还是非常困难的。

况且就如今的大明而言,整体的发展虽说在不断上涨,实际上南京的发展和其他地方的相差,已经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

除开南京来说,即便是现在的江南地区,也还没有完全的恢复曾经的繁华,甚至因为南京的关系,吸收了大量江南的家族进行迁徙。

如果搞一份大明十大城市经济排名的话,后边九个城市加起来的繁荣程度,可能还没有南京城的一半。

这也是迁都的事情被暂时搁置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南京城实在是太繁荣了,如果要迁都的话,涉及到的影响更大。

南京有内外两城,内城就是属于皇宫周边一带。

要说繁华的话,反而是南京外城更加繁荣。

外城的扩建一直是南京这几年的动作,也是最基础的需求。

随着人口的拥挤,只能是在南京外城不断的开发扩建,不然来到大明京师,连居住的地方都没有了。

水泥在这个时候派上了很大的用场,新造的房子不仅是速度快,而且一般都有小三层。

朱英已经打算向长江方向,新建一个小南京。

这是为了更加方便海上运输,主要是能够初步的解决人口拥挤问题。

要知道,在当今的南京城里,因为居住的关系,导致所有的客栈每天都是爆满。

外来的商人当天抵达南京的话,若没有官府的安排,几乎不可能说能够于南京城里找到住的地方。

南京城里的房子,已经没有了柴房的概念。

在南京城里有房子的,现在很多都会选择将空余的房子拿出来租赁。

柴房稍微整理一下就能出租,这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甚至对于曾经住在南京的百姓来说,只要有两三间房子可以出租,那么生活方面完全就不用担心了,甚至于一家老小都可以吃房租。

对比南京的改变,宫里的改变则更加的巨大。

尤其是在吃食方面,大量的新奇食材不断的出现在宫廷名单上。

其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就是各种水果跟点心了。

水果方面,南洋的水果在京师是最为畅销的,热带的水果向来是多肉多汁,味道比一般地区的可要好得多了。

从南洋地区运到京师的水果,不管有多少,基本上都是当天就全部售罄。

其中最新鲜的那一批,自然就是供给到宫廷里头。

现在的朱元璋,可算是真正的过上了好日子,这可比先前舒服多了。

政务上的压力小了,而来自于全世界的美食,更是一种享受。

每天下午的时候,朱英都特地的安排了水果甜点。

不仅是朱元璋,是宫里所有人都可以享用。

哪怕是执勤的宫廷侍卫,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一小份甜点,水果。

即便刚入宫的小宦官,也能有两口吃。

乾清宫内。

每天吃过午饭的时候,都会有水果作为餐后甜点。

朱元璋跟朱英吃的,当然是最新鲜也最昂贵的水果。

“今日的凤梨,怎的要比往常的甜多了,是哪里送来的,完全没有先前的酸味。”

凤梨是朱元璋最喜欢的水果,其实就是菠萝。

菠萝是后世有的名字,现在都叫做凤梨。

“回禀陛下,今日的凤梨是东番运来的,宫里头发现这凤梨比之先前的要更甜,因此特意呈给陛下及太孙享用。”

刘和恭敬的回道。

因为现在运来京师的水果种类实在太多,所以宫里也要对水果进行甄别。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