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嘉靖道长只想修仙(275)

作者:呜喵王之怒 阅读记录

当然还有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是唐白河,唐白河乃长江的支流,并且此地的河水不深,就算是没什么人救,扑腾两下也淹不死。

毕竟再往北走,北面就是汉江。

汉江多急啊,过了唐白河之后,就只剩下汉江能投了,与其投汉江,不如投唐白河呢。

至少淹不死。

而很快,在兵甲们的救援下,曾国藩最终还是从唐白河中被救了上来,浑身湿漉漉的,看起来尤为失魂落魄,没什么太大的精气神,似乎他的精神已经死在了投河的那一刻。

“唉,诸公误我,诸公误我啊!”

曾国藩气不打一处来,哭丧着脸,对着四周喊叫不已,表情懊恼气馁,看起来似乎极为不悦:“襄阳被破,罪责皆在曾某一人啊!”

说罢,曾国藩便作势欲投江。

而见此情况,周围的兵甲再度拦住,竭尽全力的配合着曾国藩演出。

“襄阳陷落,归根结底,乃是长毛会妖法啊!”

“是啊!此战失利,不在湘国公,而在长毛的妖法啊!大将军!”

“大将军还是留有有用之身,以图来日报效朝廷吧!”

“……”

只能说这一刻,曾国藩犹如影帝附体,哭哭啼啼,恨不得当场去死,为大清殉国,为襄阳城的过失买单。

而兵甲们也是奥斯卡最佳男配,对曾国藩进行轮番劝解,好说歹说,才劝住了曾国藩,结束了这一出闹剧。

而就在曾国藩感觉自己这次的演出大获全胜的时候,忽然间,远处卷起了阵阵烟尘。

“什么情况?!”

见到远处的情况,曾国藩惊慌失措,下意识的脱口而出了这么一句话。

而听到了曾国藩的话语之后,众人为之一愣,紧接着恐慌的情绪便继续在这里蔓延了开来。

“不好了,明军追过来了!”

忽然有一人大声喊道。

本来大家就已经够恐慌了,如同一个即将被引爆的炸药桶。

而这句话,就是引爆这个炸药桶的火星。

一瞬间,这些原本还勉强成建制的残兵败将,一瞬间便成为了溃兵,开始病急乱投医了起来。

有的朝着左右,沿着河水岸边跑去。

有的则是仗着水性,不等船舶,直接丢盔卸甲,孤身朝着北岸游去。

而更多的,则是直接原地蹲下,准备请降。

这三个选项中,跪下投降自然是最优解的一个选择了。

毕竟,这个可是百分百存活下来的了。

而见此情况,曾国藩也是慌了神,原本还在表演的他立马就一个鲤鱼打挺站了起来,六神无主,看了一眼四周之后,咬牙道:“本官乃朝廷的一品大员,绝对不能被明贼所获!”

“走,渡河!”

说罢,曾国藩便‘扑通’一声再度跳下了河。

只不过这一次,他游的飞快。

只见得曾国藩用出了一招‘双手向下狗刨式’的游泳手段,麻溜的朝着北岸游去。

速度之快,甚至已经超过了几个早就已经反应过来下水游泳的兵甲。

这一切宛如雷霆霹雳,当真是让人有些始料未及。

前一秒还在忧国忧民、意欲投江自尽的曾国藩,下一秒闻敌影而落荒而逃,实在是给了他们很大的冲击感,以至于一些人都愣在了原地,竟然忘记了进行选择。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还是有几个机灵的跟着曾国藩一起走了。

但很快,形式就逆转了。

因为卷起烟尘的,同样是一队溃兵,而并非明军。

这伙溃兵本想着来找大部队汇合呢,谁能想自己的动静有点大,直接把最高指挥官曾国藩给吓跑了。

不过,他们也带来了一个准确的消息。

在得知襄阳惨败之后,新野已经在当地士绅豪强的带领下,果断易帜,缝缝补补的大明旗帜已经在新野城墙上飘扬,而新野的士绅豪强们家家带着白缟,原本驻守在新野的绿营兵也是个个白盔白甲,说是要为崇祯皇帝披麻戴孝和报仇雪恨呢。

得知了真正的情况之后,清军的高层们不由感到有些哭笑不得。

笑的是不过是一场误会,却让他们变成了如同惊弓之鸟的存在。

哭的是他们堂堂湘军,竟然沦落到了今天这种地步。

他们彼此感叹了一番之后,忽然有人意识到了什么。

“等一下,大将军是不是渡河之后,奔着新野去了?”有人发现了一个盲点,当即开口询问了起来。

听到这句话之后,一瞬间便垭口无声,没有来得及逃走的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有人直接跺脚,当即道:“还等什么?!速速整军,追上大将军啊!”

“啊?赵兄,这大清都已经是日薄西山了,如今大明才是未来,况且大明可是咱们汉人的江山……”

“李兄此言差矣!咱们现在率军追上曾帅,拿下曾帅献给大明皇帝之后,岂不是大功一件?”

“诶?是也,是也!速速整军,拿下曾国藩,献给大明皇帝陛下!”

“……”

一时之间,整个溃兵们一下子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进而,原本垂头丧气的大清官兵们一瞬间变得兴致高昂,目光兴奋的集结了起来,打算朝着自己原本的老上司前进,前进,前进了。

不好意思曾帅,现在需要用你的脑袋来换前程了。

……

襄阳惨败,南方已经可以说是到了传檄而定的地步。

尤其是襄阳周围尚未被明军光复的城市,在得到了襄阳的准确战报之后,基本上已经毫不犹豫的准备喜迎王师了。

而在北方,大清帝国的都城之中,也是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事情。

一伙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八旗大爷凶悍无比,一路横冲直撞,杀了不少绿营兵,杀得包衣奴才们那是瑟瑟发抖,不知道是哪儿得罪了这些老北京的爷。

同时,还有几百个杀人不眨眼的鞑子潜入了北京,每天晚上都有巡逻的兵卒死于非命,可吓人了。

除此之外,还有几部大逆不道的小黄书,不知为什么,也同样在北京城流传了起来。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太后和先帝、果郡王,孝庄皇太后、摄政王与太宗皇帝之间的故事。

这两者之间,都有第四个人。

前者是海宁的陈阁老,后者是大汉奸洪承畴。

当然,相比于当朝太后,孝庄皇太后简直是弱爆了。

听说现在的皇帝都不是爱新觉罗,是陈阁老的种,乾隆的大名应该是陈家洛!

这个消息在京城之中,流传的很快。

因为小黄书的流传比较快,在口口相传之下,近乎在整个北京城里都给传开了。

没办法,别的传播可能会慢,但这个绝对不会慢。

因此,一时之间,北京城风起云涌。

一方面,精通满洲语的大明八旗兵正在城中搞暗杀行动,人心惶惶。

一方面,天津陷落,数千大军陈兵北京城外,磨刀霍霍,打算杀入北京城,要了爱新觉罗家的命。

还有一方面,则是城中谣言四起,人心浮动。

当然,这三点都是朱厚熜采用的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分化北京城内防备力量的策略。

不过,出乎朱厚熜预料的是,在三管齐下之际,北京城内竟然诞生了新的传言,而且还是有关联的联动系列。

因为皇上是汉人,所以对城中的满人深恶痛绝,因此特地联系了明朝兵,就是为了杀光北京的满人,同时还派出了大内侍卫,专门暗杀那些尽职尽责的官兵……

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证据被指了出来。

比如海宁陈氏的老宅中挂有两个乾隆所书的匾额,上面写有“爱日”和“春晖”的字样。这两个词语来自于孟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乾隆下江南,多次住在海宁陈氏家中,对陈阁老及陈夫人恭敬有加。

自乾隆继位之后,数次表现出对明末那些殉国的大明臣子敬佩,对包括洪承畴在内的诸多大明叛徒而感到不屑一顾,对于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的钱谦益更是感到十分的愤怒。

上一篇:大明皇长孙! 下一篇:大明国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