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嘉靖道长只想修仙(350)

作者:呜喵王之怒 阅读记录

朱厚熜顿了顿,接着便道:“咱们来个公平竞速,先平定者,享有优先分配权,如何?”

听到朱厚熜的话语,还不等他有所反馈,朱厚照便第一个拍手叫好:“好,这才有意思!朕要第一个冲进洋夷的府上,朕学了那么多种外语,可算能派上用场了!”

第二百四十二章 酒馆见闻,钢铁洪流!

朱厚照是学过外语的。

弘治朝,北美还没被发现,大家对于航海的主要对象,便是远东的大明,因此当时的大明洋人还是不少,朱厚照作为太子,每日都会主动去学洋文。

彼时的大伙都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朱厚照却想要在其中找到希望。

他精通很多种语言,比如日语、朝鲜语、鞑靼语、乌斯藏语、回语、葡萄牙语和梵语……虽然还做不到流畅如母语使用者,但也能说能写能听,属于是还不错的级别。

但交流是足够的。

除此之外,朱厚照经常和外国使节接触,后宫也有不少异国妃嫔。

在整个大明,朱厚照都算是‘对外探索第一人’了。

也不对,毕竟还有一个被基督洗礼降生的皇太子……但那时候都南明了,也没什么意义。

而见大家性子都如此着急,朱厚熜也不再藏着掖着了,当即道:“那便出发吧!先让嘉庆朝的过去,朕会将传送口开在你们六个的合适之地,而咸丰朝的攻略组,咱们这个非传统意义上的国战,因此只能从天市界(乾隆朝)进,按原定计划展开。”

“好,朕这就回去起兵,拔得头筹的,定是朕的铁骑!”

朱厚照精神大震,哈哈大笑两声之后,便果断转身离开。

而朱元璋、朱标、朱允炆、朱棣、朱瞻基和朱祁钰……他们六个好像听说要比速度之后,已经偷偷摸摸的走到了一边,杜绝泄密,要自己沟通。

朱厚熜表示有些无语,同时施展神通,耳聪目明,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他们的作战计划。

真是笨比诶,你们去别的世界聊朕就听不见了,非要在这儿说。

不过这也没什么意义,主要是朱允炆在展示他的学成结果,什么‘要打闪电战,推平全亚洲’之类的话语,怎么听都有点像是某位拥有小胡子的家伙,搞得朱厚熜感觉怪怪的。

当然,如果反由的话,朱厚熜还是支持一些的。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朱厚熜也准备就绪了。

大明的自产坦克与飞机,将会第一次亮相。

坦克也就罢了,飞机可是重中之重。

希望他们不会让自己失望。

“关外之地,已经打过无数次了,相信朕麾下的将士们都已经打出经验来了,无关紧要,抵达之后,先平关外,再灭沙俄!”

朱厚熜已经在心中制定好了计划,紧接着便毫不犹豫,挥手道:

“出击!”

……

咸丰十年十二月,辽东地。

正所谓寒风刺骨,银装素裹,苍茫大地白茫茫的一片,白晶晶的雪花遮掩了这片白山黑水,端真是富饶、美丽至极。

不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虽然美丽,但对于生活在这片区域的人民而言,真可谓是难受至极。

来顺用力捂着自己身上的这身破烂皮绒,脏兮兮的皮绒上充满了褶皱和包浆,闻着便散发着一股酸臭味,但就算如此,他也尽可能不让领口的热气被冷风吹走。

头顶有个毛皮的毡帽,但光溜溜只留下一根丑陋辫子的脑袋,在北风呼啸之下,却也是冷得要命,根本顶不住风寒。

来顺满目愁容。

家里的吃食已经不太够了,作为一家的顶梁柱,来顺只能带着家里的弓箭,出门打猎,想要打些野味儿补贴家用。

倒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历尽千辛万苦,来顺倒是打了两只兔子,不过并没有拿回家打牙祭,而是径直朝着一家餐馆走去,打算将兔子卖了换点粮食过冬。

兔子肉能吃几顿?粮食又能吃几顿?

来顺分得清楚。

虽然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满清皇帝都在竭尽全力阻止汉人定居关外,唯有顺治这个受儒家教化深刻的家伙一直鼓励,希望吸引汉人来关外开垦田地。

比如顺治十年,清廷颁布《辽东招垦令》,规定谁要是能招揽一百名以上的汉人去关外耕种,“文授知县,武授守备”。

而且招来的这一百名移民给二十头耕牛,还给发种子。

可以说除却顺治之外,满清有长达百年的对关外汉人进行了分封锁,将这片原本富饶的土地变成了渺无人烟的荒地。

这项政策,不仅是那些流民汉人感到埋怨,就连关外的八旗老兵也抱怨连连。

不过在咸丰朝,这禁令已经形同虚设了。

闯关东的前期,已经开始形成。

自道光、咸丰两朝,黄河水患、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两次鸦片战争,百姓们可以说是活不下去了,成片的朝着关外进发,如今已经有超过百万汉人移居东北地区,形成了闯关东的前兆,为后来更大的人口迁移铺垫基础。

而关外的满洲人,虽然是名义上的爷,但相比于京城的那些富家公子哥而言,他们的生活水平其实和汉人差不多,已经属于是穷得叮当响,三大将军满腹牢骚。

尤其是道光、咸丰两朝,战争赔款多如牛毛,原本许诺的丰厚报酬现在没有了,他们现在既没有钱、也没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对满清的怨恨已经到达了极点。

要说关外反清最大的势力,不是汉人,而是关外八旗。

只不过三大将军弹压,未能有所异动罢了。

来顺,既不是新汉民,也不是满洲人。

而是祖上从顺治时期便主动请缨来到关外的老汉民了。

不过都无所谓了。

在现在这个世道,无论是新汉民、老汉民还是满洲人,都是在这白茫茫的一片中,求食的可怜人罢了。

来顺哈着白气,顺着目光,远远便看到了一处小酒馆。

伴随着木门摇曳,来顺推门而入,走进了这家‘赵家铺子’。

这方圆数十里,也就这一家算是餐馆的地界儿了。

走南闯北,从盛京往北走的商队,平日里都会来这儿歇脚。

刚一进门,来顺便见到赵家铺子的掌柜正招呼着伙计多添些柴火,见来顺来了,赵掌柜便眼前一亮,主动上前:“来顺,又猎到兔子了?好手艺啊。”

“嘿,赵老爷您吉祥。”

来顺学着旗人的礼,给赵掌柜打了个揖后,接着便笑着道:“是啊,您这铺子还收不收?”

“收!当然收了,这么好的东西,咱能不收?”

赵掌柜哈哈大笑一声,爽快的让伙计去结账,同时看着来顺,对着这个老实巴交的猎户说道:“我说来顺啊,现在这世道,洋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端是兵荒马乱的。听说南边的长毛也在闹腾,咱们这关外也多了不少撂子,真是不消停啊。”

“这样,你要是跟着我,在我这儿当个护院,要是遇上什么豪横的客人或者撂子劫财,替我挡灾,我给你每月四钱的银子,怎么样?”

听到赵掌柜的话,来顺有些心动,但还是拒绝了。

毕竟撂子要是来了,那可真是敢杀人的。

见来顺如此果断的拒绝,赵掌柜有些感到遗憾,不过也并没有多说什么,当即结了账,打算让来顺拿钱走人。

不过就在来顺揣住了钱,打算去城里买点米的时候,那小门却忽然被撞开,一个看起来灰头土脸的家伙冲了进来,全身狼狈不堪,但也能看出曾经是有着一身棉袍。

“唷,这不是查五爷吗?!”

赵掌柜见来者,不由骇了一跳,不过当仔细辨认来者的身份后,发现正是他们家的老主顾,经常从盛京往长春做买卖的查五爷:“您这是怎么回事儿啊?是遇上劫道的了?哎哟,这不赶紧上报朝廷……”

这查五爷可不一般,乃是在旗的旗人。

上一篇:大明皇长孙! 下一篇:大明国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