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111)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郭勋:???

他看不懂这国策会议设立之后文臣内部为了这十八张交椅尽心竭力调整姿态的可能。

他也不理解皇帝把司礼监的部分权利转移到文臣手中之后,皇帝会暂时得到多少来自文臣和士族阶层的拥戴。

他更不理解坐上这十八张椅子的人,随后将在新规则下花费多少时间去重构权利中枢的派系。

如果缺了重臣的配合,哪个藩王、哪个权奸能起事?

只看皇帝谋划出这国策会议和之前诸多作为显露出来的精明,又有几个人会冒着灭族的危险去谋反?

所以皇位目前是稳的,京营并不急。

因为杨一清明显偏袒文臣的这几句话,杨廷和等人甚至兴起了劝谏皇帝暂缓重设三大营的念头。

但皇帝摇了摇头:“朕之忧,非忧内患,内患何足道哉。然边防亦堪忧,朕手里,不能只靠着边军一张牌。再有北虏兵锋直指京师之患,朕到哪里去找另一个于忠武公?”

是的,于谦已经追谥忠武,而皇帝现在却明确提出:我不怕内部有人造反,我只担心外敌再困京师。

马上就是另一个边镇重臣的杨一清是这番话里被怀疑的对象,这是皇帝的不信任,还是激将?

杨一清却回答道:“臣已有奏对,边镇良将多矣!若尽数不致埋没,京营何愁无将?然京营诸将之选,当慎之又慎。武定侯言臣亦有建言重任,臣请以勋臣为帅、以边镇荐举之人为将,三载成军、五年能战!另再兴武学武举,则后继有人,京营、边镇俱无忧矣!”

郭勋一直聚精会神,这下也算是慢慢听出来了。

杨一清的意思:你们这些勋臣,就做个表面上更高权位、但实际上不管练兵实务的各营高层军官吧。但具体练兵的中下层军官,让我这样的边镇重臣来挑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已经走了你们的门路。

郭勋紧张地看向了皇帝。

没文化真可怕,他现在不知道怎么发表自己的见解,却又不能说五军都督府就是准备用那些走了他们门口的中下层军官。

朱厚熜沉默了片刻之后开口:“看来边镇被埋没的将才不少。三南卿所言有理,只是这京营兵卒的选募范围、诸将选拔方式,以后武学、武举如何兴办、改善,众卿继续议。”

裁撤冒滥很简单,水分挤掉,剩下的人纳入募兵的体系内考核留用一部分就行了。

总数十五万的京营,现在因为杨一清的一番意见,皇帝同意了不从边军中选调,那就缩小范围商议接下来的部分。

随着这个会议的进行,参会的人渐渐感受到了。

皇帝是这个会议的主导者,他控制着议题——虽然将来有了事涉诸部而不决则决于国策会议的原则。

他也掌控着会议过程中分歧不断被消灭的节奏——就是那句话:先放心吵、大胆吵,圣意已经定下来的事,就不要有异议。

而毫无疑问,皇帝也掌握这国策会议形成的最终决议,包括方案是什么样的,由那个内阁大臣来领办,后续如何汇报进度并检查。

至于一件事过程中的监察,自然有厂卫和督察院、言官盯着。

这国策会议的变动不可谓不大,但又很奇妙地让人感觉不突兀。

说穿了,无非把过去的司礼监、内阁、六部九卿、五府勋臣拉到一起来商议一下。

但是,致命的总是细节。

悬而未决的首席御书房伴读学士!

尽量保持满员六人的内阁大臣各领事务!

国策会议参会重臣的特权!

继皇帝初次视朝后空出的诸多官职后,这才是自上而下会让整个朝堂重臣流动起来的一股大潮。

位置还没满呢!阁臣缺两个是什么概念?

不能堵那么多中层文臣进步之路的杨廷和还没想好稳妥办法:倒不是因为内阁首辅的权柄被削弱了,只是这御书房伴读学士及国策会议的设立,其演变结果是难以预料的,利弊暂时想不清楚。

可他不能太过于敏感,因为皇帝在一整天的会议里讨论确定了重设三大营、改革皇庄皇店方案之后说的那句话。

“这国策会议先试行三年。三年后朕也年满十八了,如果这国策会议和御书房伴读学士弊大于利,届时再调整。但在那之前,望诸卿以三年为期,忠心用事!”

只是先试行三年。

如果之前没有发生那么多事,杨廷和必然会尝试劝一劝皇帝别瞎试。

可现在不行了。

像这样一番设计,杨廷和不相信是一时兴起。

最大的可能还是刑部大堂事件之后,皇帝感受到了内阁尤其是自己这个首辅的巨大影响力。

杨廷和难受得很憋屈:为了这国策会议,你居然舍得打出从根本上压制司礼监的牌?

第110章 进化开始

两桩大事方案确定。

裁撤冒滥和重设三大营的事务由蒋冕领办,兵部主办,五府及杨一清这个国策会议大臣协办,兵科都给事夏言及御马监掌印张永督办。

清理皇庄皇店的事务由杨廷和领办,户部主办,司礼监及宗人府协办。

表面上就非常不同的是:文楼、武楼被启用了。

奉天门外左右两侧的这两栋阁楼,除了文楼是三年一次殿试读卷的场所,它们平常几乎都派不上用场。

但现在有了新变化:国策会议上定下来的事务都将成立一个国策推行小组,领办阁臣及主办大臣每月都应召集相关大臣商议开会,布置、安排、总结、汇报。

每次这个会议,都将有内档司太监及御书房伴读学士出席、记录。

现在,严嵩来到了文楼,刘龙则去了武楼。

杨廷和坐在上首,户部尚书杨潭陪坐在侧,张锦默默地坐在一旁,而刚被传召过来的宗人府掌事、驸马都尉蔡震等人一头雾水。

严嵩有点同情杨廷和。

虽然清理皇庄皇店写到了登基诏书里,也一直被杨廷和作为善政之一尽力推动着,但现在真定下来之后却让杨廷和头痛了。

因为具体事务有了领办阁臣这个区别。

毛纪因为害怕而推脱,费宏推脱离开朝堂很久还没熟悉,蒋冕已经有了另一件领办事务。

而杨廷和甚至无法拒绝:毕竟你之前都催那么多次了。

可清理皇庄皇店就是动皇帝内库的利益,会得罪皇室宗亲,会牵扯许多内臣。

现在这个国策推行小组里,杨潭还是因为钱宁、江彬案在“戴罪办差”的,张锦是司礼监掌印,蔡震的驸马都尉身份在品级上还是超品。

怎么推行?

看着面对这么多同级别大佬不知该如何开口的杨廷和,严嵩心里竟生出一丝怜悯。

在钱宁江彬一案及文华殿之辩中看似“大胜”的杨廷和,他这个选立新君的辅国重臣在这短短月余时间里,其实权威已经肉眼可见地越来越小了。

从今天开始,名为首辅,但他已经只是个普通阁臣。

……

武楼那边则是气氛颇为融洽。

蒋冕现在是非常不被小觑的,毕竟新君登基后他的低调、刑部大堂上的果断一跳让人惊叹于他的头脑之清醒。

而当日他是力主让涉案九卿留任的,兵部尚书王宪也不得不卖他个面子。

至于郭勋、杨一清、夏言,昨晚就在一起喝酒。

五府其余左都督都到了之后,先是暗暗对郭勋翘了翘大拇指,然后就非常有积极性地开始参与讨论分工。

杨一清和张永还是老熟人、老朋友。如今掏了钱宁、江彬的家产,又有储备不少银两的密库,这场小会就不仅局限于裁撤冒滥及重设三大营了,还有与武备有关的诸多事务。

“诸位,陛下处乱不惊,群臣服膺。京营嘛,虽然眼下不必因为内忧而仓促,但陛下志存高远、思虑周全,三大营成军后能胜敌,陛下之期望反而更高!”

蒋冕拱手朝北面虚敬了一下之后继续说道:“为解君忧,我等当群策群力,以国策为先!制台,您久历边事,在座知兵者,以制台为最。夏给事清查冒滥奔波多日,也必已成竹在胸。诸位公侯德高望重,诸将敬服。这桩国策,冕与大司马就要仰仗诸位一同推行下去了。”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