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148)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李全礼抱拳道:“提督勿虑,我这就去安排。”

张子麟南下第一刀,就这样先从剿匪开始了。

……

“郭勋请去山东剿匪练兵?”

朱厚熜看着奏疏一脸古怪。

国策会议上,暂时少了一个人,刑部尚书之职虽然由刑部左侍郎暂署,但他并没有得到参预国策会议的机会。

众人都明白,张子麟办完了这件事后还会回来,这是皇帝给他的定心丸,也是皇帝告诉东南这浙直总督只是暂设的方式。

现在崔元还没开始南下,他禀报道:“山东之匪自有山东剿之,臣已劝阻了他。然他恐南下误事,坚持请奏要先练练兵。臣与大司马商议过了,真定府偶有流寇偷抢运河船只,运军防护漕运已力有不逮,实难分兵追剿之。真定府乃北直隶辖地,武定侯既有意练兵,或可许之。如今南方秋粮北运,正是盗贼猖狂之际。”

“那就准了吧,好歹有不怯战的勇武。”朱厚熜点了点头,“神机营中军本就是京营之中优选而出,纵然此前操练懈怠,也不完全是新军。就看他是把这支神机营中军打残了,还是练出锋芒来。”

他想了想又说道:“张子麟已南下,让兵部右侍郎先暂时提督漕运剿匪事,统一调度。崔元,你告诫郭勋,若是因为立功心切杀良冒功,朕说了满门抄斩,是不会含糊的。”

崔元心头一凛:“臣领旨。”

杨廷和看了看皇帝,兵部右侍郎是他的弟弟,杨廷仪。

张子麟南下了,南直隶及浙江是秋粮重地,他要先肩负一层责任。

现在杨廷仪要从漕运剿匪这一块,再肩负一层责任。

大明秋粮如果锐减一两层,纵然今年在京官军裁撤了不少,京师也很难稳下来。

皇帝一定要用堂堂正正的态度去镇住东南,那么控制住风险的事只能交给他们这些臣子了。

杨廷和再次说道:“陛下,臣领办皇庄皇店一事,为保北直隶及输边粮食,臣请陛下准奏,如臣所请收缴三成皇庄良田发卖下去,今岁秋粮尽皆入库。此外,京中二十七家官店、十一家皇店可否由户部接管,平抑粮价?”

朱厚熜深深看了他一眼:“杨卿所奏三成皇庄共七处,牵涉不小。虽有朕旨意,恐仍难落实。”

他看过了杨廷和那边梳理出来的清理方案,这一次,没有动皇帝自己的皇庄,那一共七处、占到三成面积的皇庄,一半是张太后的,另外一半则是某些公主、其他皇亲家里的。

其中也包括崔元家的。

而那些皇店则都是朱厚照倒腾出来的,此前由内臣和勋戚一起在经营。官店嘛,基本都由京中权贵经营了。

这些店里卖各种南来北往的货,甚至不乏宫中二十四衙门所造办的御用之物,内情十分复杂。

杨廷和请奏的方案,动的可都是皇室、天子家仆、勋戚权贵的利益。

但朱厚熜并没想过阻止。首先,直接入天子私库的那些,杨廷和没碰。其次,勋戚权贵用这种方式捞钱,既不交税,又不断压抑其他商人的空间,本身确实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朱厚熜只是没想到杨廷和现在的态度这么坚决了,真的敢直接去得罪张太后,得罪那么多勋戚。

“陛下若有旨意,推行之事自然由臣领办。”杨廷和坦率地说,“若无东南大事,臣推行起来恐难之又难。如今,却是最好时机,只是需要陛下劳神,助臣安抚仁寿宫及诸位勋戚。”

他还对崔元说道:“岱屏如今另有俸粮,长公主应当也不在意那些许皇庄之收成,些许店铺之分润吧?”

崔元有点尴尬:“臣如今相劝,长公主还是会多听一二的。若有旨意,臣自当奉行,陛下明察。”

御书房内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不算开国初期,百年来,崔元也许算得上是大明权势最高的驸马都尉了,近来明显气势精神都略有不同。

“既如此,那就准奏吧。”朱厚熜也在等着杨廷和正式提出这件事的那天,“国戚勋臣,朕自会设宴训诫。”

杨廷和说的是安抚,到朱厚熜这里就成了训诫。

皇帝的万寿节没有大操大办,但是皇帝生母与姐妹抵京入宫后,延迟了很久的勋臣国戚命妇觐见终于安排了下来。

而这一次,却是勋臣国戚也一同入宫,陛下于乾清宫设宴。

敢不敢不去?

去了之后,不表态能不能出来?

麦福去了两广之后,张永仍然掌着御马监,他的地位丝毫无减。

去京城各皇亲勋贵府中宣旨的,竟是魏彬、谷大用。

定国公徐光祚想着现在要带兵去冲杀剿匪的郭勋,老牙直磕。

而最害怕的,是张鹤龄、张延龄两兄弟。

第134章 宴无好宴

不得不说,内阁首辅亲自领办清理皇庄、皇店的事,至少在最终方案下来之前的梳理工作,效率比以往或者之前预期中要快不少。

勋臣国戚过去抗拒、闹,凭的是什么?是皇帝担忧文臣坐大,所以要保“忠心不二”的勋戚,更要在意皇帝自己的内帑。

现在文臣是不是坐大了?不,国策会议设立之后,微妙的变化日益明显。

常朝也渐渐礼仪化了,过去经常在常朝上讨论的事,如今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国策会议。而那些小事,又随着六部之内事务“原则上准奏”的新规而不必惊动皇帝。

有十几个人争吵的国策会议,皇帝已经可以安坐在龙椅上把控裁夺。

相反,谁进入御书房,谁作为勋臣武将代表列席,谁拔擢到阁臣、九卿的级别,全取决于圣意。

朝廷顶层,因为闸口变多、水变活,文臣比过去更难抱团了。

皇权既然暂时稳固,勋臣国戚还凭什么闹?

何况他们大半都已经是废物。

“听说北镇抚使入宫了。”英国公张仑忧心忡忡地问崔元,“崔参策,王佐回京后将我们都拜访了个遍,询问我们和两广商人的关系,你能不能透个底啊!今日命妇觐见,陛下又把咱们勋臣国戚都召来,大家都很不安。”

要是以前,他们都叫驸马爷。

现在,他们喊崔参策,这是最近才慢慢兴起的、对阁臣九卿之外其余三个参预国策会议之臣的称呼。

崔元很无奈:“国公爷,许多机务不出御书房,您就别为难我了。”

“那怎么又先让我们在武英殿候着啊?”徐光祚看了看着武英殿内外的其他勋臣国戚,“不是我过于担忧,崔参政,五月朔日大朝会时你离京了……”

那个雷雨之夜,大朝会前夕,日精门的一把火让第二天参加大朝会的勋臣国戚们瑟瑟发抖。

其时公侯伯都被带去了乾清宫,而其他国戚和武将在武英殿中等候“赐朝食”时,徐光祚后来听说不少人一回家就换了衣服:那自然不是因为当日大雨淋湿的。

至于是冷汗还是什么别的,不得而知,总之那是一段令人恐惧而不堪回首的记忆。

崔元继续无奈地看着他们:“这么多勋臣国戚,乾清宫中自然是要设好了桌案,才传我等过去。”

“我们只是家中管事与两广商人有些来往,王佐来问时,都一五一十地说了啊。”一旁的武安侯郑英也凑了过来,“崔参策,好歹让我们有点准备,等会见了陛下该怎么办啊。武定侯去坐营,一定有原因对吧?”

他说完就看向了蔡震。

“我什么也不知道!”

蔡震觉得再继续这么下去,他这个宗人令就要被吵死了。

他这个宗人令也很为难,他管的只是皇亲国戚。而崔元现在已经担任左军都督府掌事了,这些勋臣为了清理皇庄皇店一事还是找他。

崔元这不是已经回来了吗?

但也没办法,崔元过去实在太低调,属于勋戚中的异类,来往交流的倒是以文人雅士居多。

郭勋已经被降等了,朱麒甚至被除了世券,但这个消息只仅限于国策大臣所知。而世券每一副都分左右,勋臣留一份,另一份则存在宫中内府。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