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370)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如果不是原先的大理寺正卿升任福建总督,正德十六年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的毛伯温也不能在朝廷中枢不断出现的高官空缺中一步步爬到这个位置。

对毛伯温来说,陛下对他有种莫名其妙的欣赏。

朱厚熜正是知道毛伯温有些本事,后来也与俞大猷产生了关联,这才让他先步步高升。

提了一嘴戚景通之后,朱厚熜就对藏凤等人说道:“茂恭若于山东试行新法,势必以临清为重点。临清钞关牵涉到漕运来往商税,漕运与河道衙门不要阻拦。”

“……臣等明白。”藏凤等人立刻表态,同时内心不安。

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运河之上一共有七大钞关。这七大钞关所征收的关税,是大明重要的税收来源。

临清钞关怎么改,就会决定以后整个运河的运转逻辑。

“卿等前来临清陛见,朕心已慰。离开山东之后,朕还要去淮安,去凤阳和泗州的,卿等先回去办好差事吧。”

漕运总督衙门是设在淮安府的,位于淮安的清江浦是运河上另一座类似于临清的名城。

而在清江浦,近年来还有另一个新的标签——朱厚照落水之地。

藏凤等人带着忧虑离开了,等皇帝命张孚敬在山东试行新法的消息传出,南直隶北部七府州的官绅富户又将不安,他们身上的压力又大了一些。

而朱厚熜则在随后对张孚敬说道:“明日令东昌知府、临清知州、钞关主事、御史、税监先到这里,朕要问问情况。”

……

命令传到临清钞关,三“巨头”凑在了一起。

因为重要,临清钞关是户部底下一个专门的榷税分司。

主官隶属于户部,是正六品的主事。除此之外,有专门的钞关御史,还有派出的税监太监。

现在,这临清钞关的主事蒋观清已经在州衙里听到了那个新圣意:山东也要试行新法!

比照广东市舶司,这临清钞关的“盈利能力”更强,岂能不是众矢之的?

“陛下明日就要见我等,如何应对?”蒋观清显得忧心忡忡,“账本是核过一遍又一遍了,但以临清商民之众、来往货物之多,陛下必知临清钞关一年不止能征来七八万两银子。马公公,我担心风声传出后,城中商民只怕会胆大妄为,去告御状!”

临清钞关的税监马贵看着两人期盼的眼神,他断然摇了摇头:“广东傅伦,浙江赖恩,诸事在前,咱家可不敢胡作非为。虽赖干爹之恩,咱家能一直呆在临清,但干爹是提点过咱家的,陛下面前,万事听候处置便是。”

“然则……”蒋观清坐立难安。

马贵看着他提醒道:“蒋主事,其余事咱家不管,就只提醒你一句。干爹说了,陛下一贯不管以前是怎样,但一定要将来好好办事,勿要害国害民。我劝你,别因小失大、畏责生事。”

蒋观清咬着牙。

临清钞关每年过手的船料和货税实额可不是小数字,最终交上去的都有大几万两。这么多年来,每年实际上被上上下下那么多的官绅拿到手的总数字,更是一个庞大数字。

而如今正在平叛赈灾,要钱。

他不敢赌皇帝不追究以前的罪。

山东有张杀头在,只要不逼迫过甚,以山东和京师的距离又何须在意?陛下南巡的主要目标,还是为了震慑住南直隶。

可是现在,皇帝居然要在临清留七天。

每一天对蒋观清和临清知州来说都是煎熬,而如今皇帝明天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临清当地官员了解情况。

他看了看马贵,最后只说道:“多谢马公公提醒。魏公公既如此说,当是差不了。”

魏彬的干儿子之一,在这临清钞关已经呆了七年,之前那几年,他也没少为先帝捞过钱。

改元之后,他这个八虎之一的干儿子居然安然无恙。

可是现在皇帝盯上了临清钞关,蒋观清一时却毛骨悚然——这三年来收敛了许多的马贵,不会是皇帝刻意留下来在临清钞关做钉子的人吧?

明日陛见,毫无疑问就像羊入龙口。

谁知道皇帝是不是来临清钞关打牙祭的!

第257章 路越来越窄了

其余人离开后,崔元却暂时留在了朱厚熜这边。

“陛下,三思啊!”

他的神情显得忧虑,实在是因为刚才朱厚熜在与张孚敬讨论山东这边对临清钞关的改制策略里,透露出了令崔元不安的消息。

身为参策,又是亲姑丈,崔元不得不提出自己的担忧。

朱厚熜看了他片刻,然后开口道:“说说你担忧的点。”

崔元担任参策三年了,再没有了当初避事度日的闲散,而是尽显他的本事。

他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从永乐年间始设运军四十二卫起,经支运法、兑运法、改兑法,至成化年间成了定制。如今漕军十二总,加起来逾十二万人。”

见朱厚熜表情没什么变化,他继续说道:“这么多漕兵虽已不能战,然籍在卫所,实已赖漕运为生。再加上漕兵军户多有逃亡,还有空饷之事,这万余漕船上如今实质近半甚至过半都雇着水手、力夫。”

朱厚熜补了一句:“漕船免税,为使其每年能运足定额四百万石粮抵京,弘治年间许了每船军丁可携土仪十石以内。实则粮船所载私货多于官物,每船正粮不过五六百石,装载私货不啻数倍。更有粮船身长厢阔,多添梁木,不惜漂没认罚,只图货物贩运之利多于罚银。这些货物嘛,又都牵涉到士绅商户,还有运河沿线官府钞关。”

看着崔元,他顿了顿之后直接道:“说重点。”

崔元就是纠结这些点:皇帝似乎已经很了解情弊了,但仍然有这个意思。

“陛下,容易乱且不说,乱终能平。但是京城离不开漕运每年送过去的粮,若无漕军,则又要征调民夫,以支运法、兑运法行之,数年之内,能运抵京城之粮,恐怕大大减少!”

他迟疑了一下,又再次补充道:“哪怕仿皇明记之制,漕运这摊事想要理顺也太难,主要是太过重要,运程太长,用人太多。”

朱厚熜和张孚敬说的话里,隐隐透露了以后不论漕船还是民船,只要携货沿途贩卖,都要在钞关征税的意思。

朝廷允许漕军带货的原因,本就是因为十二万漕军运粮所需的成本实在高,因此给他们开了个后门。

现在如果这么弄,崔元能想到的唯一可能就是可能将漕军改成像类似皇明记一样的一个庞然大物,以采买法来让它为官方运粮的性质改变成一个官商。

但这里面牵涉到的利益计算太大了,崔元实在没有把握。

朱厚熜懂得他的意思:主要是人性。

跨越数千公里的运河,牵涉百万人生计的事,灰色的地带是消除不了的。但是,定都北京和抵御北边的粮食消耗,也是免不了的。

如果要动大明的这条大动脉,带来的明面上动乱物理上消除容易,但必须要有稳妥的替代方法保证京城所需。

朱厚熜只是暂时安抚了一下他的情绪:“不急,和你们这样说,也只是提前说一下朕下一步所考虑的一件大事。山东要行的,也暂时只是商法、税法、账法罢了。鼓励商业,是符合临清和山东需要的。朕没准备现在就动漕军,但漕运之弊,迟早是要面对的。”

他的目光往南遥遥望了一眼:“和黄淮水患一起,都是要面对的。”

在他把目光投向更南、更北和东面之前,大明内部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先解决一下,拥有更扎实的家底。

这漕运的问题不仅仅只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也是整个帝国的架构和技术手段积累问题。

这一动,是要在平定了此次叛乱、新法真正推行全国之后的。

但风吹出去,积压的矛盾是会慢慢激化的,隐藏的矛盾也是会显露的。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