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399)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工学院的一个管事甚至说道:对阿方索伯爵还是要尊重一点,因为他女儿在宫里,是皇帝的女人。

至于农学院,他们在皇明大学院里就只有一个小小院落,因为这里只有什刹海边的一小块农田,他们只是负责与皇帝进行沟通。

农学院的大多数教授,都在皇庄里。

当然,在这视察海边的一小块农田里,他们也会试种一些东西。

郑魁见到了好几种不认识的玩意,他听说其中有一种叫做洋薯,如今正在陕西、山西等缺水的地方推行,亩产竟能到几千斤。

位于皇城西门内这条大街南面的,那就是被称作武院的兵学院了。

郑魁没能过去,因为他听说现在宫里兵仗局、工部军器监的一些大匠也都在那边。

另外,还有许多从民间延请来的武术名家、兵学名士。

在这武院进学的,既有勋戚子弟,也有从各地卫所选拔过来的年轻官兵。

郑魁所着重了解的,还是这皇明大学院之中大多数学生会出没的位置:礼堂、学舍、饭厅……

在那饭厅里吃完了盛在有三个凹槽的木盆里的午饭,郑魁回到寝舍后并无法就此先歇息一会。

实际上,他同一个寝舍的另外九个工匠朋友都无法歇息。

因为等一下就能面见陛下了。

“你们觉得,陛下把咱们选来这里是要做什么?”

都是从各地、各厂选拔过来的人,现在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兴奋的。

“既然是学院,当然是要咱们学东西了。”有人大道,“没听郎中老爷说吗?学好了,一步登天;学不好,那可就丢脸了,还要担罪!”

“……可咱们都是干活的,难道还要学四书五经去考科举,做秀才老爷?”

在他们眼里,秀才就已经是老爷了。

学习,更是非常有难度的事,尽管他们其实在各自领域里已经是一个专家。

郑魁就在这种气氛中度过了中午的时间,直到听见隐隐传来的钟声。

那是建造在什刹海畔、南北两院之间的一座高楼。

那个楼的上面,有一座巨大的钟,四面都有一个如屋舍般大小的圆盘。

工学院的那个管事已经教过他们了,那个叫做钟。

在皇明大学院里,现在并不打更鼓、看滴漏,而是看那个钟。

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每个小时有六十分钟,每个分钟有六十秒。

钟响十四声,意味着现在是丑时四刻,十四点也就是下午两点整。

郑魁犹如弹簧一般从自己谢倚着的床铺上弹起来,屋里的其他人也同样如是。

马上就要见到皇帝了!

也几乎是差不多的时间,寝舍外的院子里响起了那个管事的声音:“大匠进修班的学子们,出来列队了!”

郑魁赶紧随着众人一同出门,同时整理着自己的衣着。

皇帝真的要来?

此时此刻,朱厚熜也刚刚踏出紫禁城的西门。

距离很近的时候,他步行。

如今在他的前方,是另一群人,是他压制了许多意见之后组织起来的一个班。

像这样的班,朱厚熜知道还会有更多。

有的在皇明大学院里开办,有的在紫禁城里。

不论是什么班,朱厚熜去了之后,都只讲三点。

第一,他们这些人其实是重要的,所以要亲眼见到皇帝,知道皇帝要的东西有什么意义。

第二,他们这些人如果需要具备基础的文化素养,那就从识字开始,简体字。

第三,他们都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现在,朱厚熜往这各部选拔上来的大匠进修班去了。

农民的未来,有农学院、有新法里降低徭役压力的举措。

匠户的未来,有这个与皇明记、皇明梁储号、工部建设局等等有关的诸多大明官民商行。

这些都针对的是一个巨大的群体,但朱厚熜现在想要的,是怎么引导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升。

与他那个大明教育计划相关的,势必包括农业基本盘的稳固、基础轻重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大明也需要一批先驱!

第273章 皇帝最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不缺乏许多有奇思妙想、许多有动手能力的人。

但在绝大多数人困于生计的这个时代,他们不见得能把自己的奇思妙想付诸实践、不见得能有资源和时间精力去动手实践。

在皇明大学院,朱厚熜也没预备把这些“准”大匠就作为未来的工学教授、让他们来教导学生。

皇明大学院,如今仍旧是以学徒制为主要的形式、以研究为主要目的的机构。

用原来西苑里万寿宫改建的礼堂,位于皇明大学院的“正中央”。

这现如今的礼堂,既有室内如同大殿一般的会场,在室外同样有一片开阔的场地。

大匠进修班的人不算多,郑魁等人有幸进入礼堂内部。

没有扩音器、没有话筒,礼堂内部,自然也没法根据什么原理去设计什么布局。

方法很原始:人声通传。

就好比殿试之后,从殿内传到殿外的三声唱名一般。

但对郑魁这样的人来说,在礼堂里坐下了,都会让他们感觉匪夷所思。

听说哪怕是阁老,上朝的时候也都是站着!

可是在这礼堂之内,他们居然每人都有一个座位!

而这个礼堂,还像是台阶一般。坐在后面的人,也都能看得到正前方。

现在,正前方的那个台上,等他们都坐好之后,才有一个人站出来说道:“众学子起身,陛下驾到!”

这也是离谱的事情。

听说不管是朝会还是经筵又或者别的场合,都是皇帝先升座、其余人才开始被通传陛见。

现在这里,竟然是等他们都到了,皇帝才出来。

但皇帝毕竟是来了。

真来了。

先是有了一队禁卫出来,在前方台子的两侧一边站了数人扼守住了通往台子的道路。

而后,他们看到了身穿龙袍的皇帝在两个人的陪伴下出现在了那里。

其中一人,是皇明大学院的院长、知名的江南才子、淑妃之父文徵明。

另一人,他们不认识。

郑魁下意识地想跪下叩拜,随后只听从前往后通传过来的声音。

“坐!”

“坐!”

“坐!”

朱厚熜也率先坐了下来。

这皇明大学院因为与他离得很近,许多地方都是他的意见。

比如眼下这非常异于伦理纲常的礼仪。

一切都为了效率。

难道为了威严,就要他朱厚熜本人为此额外花上更多的时间,又或者让别人花上更多的时间提前很久就在外面等候好?

“朕这皇明大学院,进来很难。”

朱厚熜说了话后,都已经习惯了停顿片刻,等候别人将话传到后面。

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就显露出郑重。

但是也就会很慢。

所以朱厚熜拣重点说。

“你们都是匠户出身,许多人瞧不起你们。”

“但你们能被各地选出来,也说明你们都是个中翘楚。”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这里,好好学,好好看,好好想。”

“如今,有文状元,有武状元。”

“三五十年后,朕盼着你们能真把一行做出状元之实,世人都叹服。”

一句句的话传到后面,一次次的传声就仿佛是强调一般。

听到皇帝把“行行出状元”这个词与真正的文状元、武状元相提并论,郑魁只觉得热血翻涌。

这可是皇帝金口玉言!

皇帝最大!

难道说做工匠,将来也能有那么大的出息?

“万物都有至理,明之可近大道。”

“你们许多人也许不知道,朕悟出了一些道理,如今被称作新学。”

“在朕心目中,这新学先不求成圣,先成才、成能。”

“民间有能工巧匠的说法,你们既然能来这里,已经可称之为能人。”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