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412)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财计、民生、文教、内贼、外敌……以后但凡有一件事出了问题,都有了一个明确的最高责任人。

以前阁臣还只是通过票拟建议一些处置方案,名义上也都是集体意见,以后总理国务大臣却绕不开了——朱批都没有,不都是你这个宰相的决断吗?

做不好,尸位素餐,遗臭万年。

做得好,那你不就相当于半个天子?

费宏最纠结的,是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

如今实质上,其实内阁首辅也相当于宰辅了。皇帝若是想轻松点,无非关照一下御书房和司礼监,对内阁在准备放权的诸多政务上不朱批驳回便可。

真要让大明走向君臣共治吗?

这里面,涉及到臣子群体对自身安全保障的关切——宋代好歹还有个所谓“终宋一朝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大明呢?

况且祖训算啥?太祖老人家不是明说了吗,有再议设宰辅一事的就砍了。

现在没人能砍了天子。

但天子能砍了这总理国务大臣。

费宏没什么别的办法,哪怕是做样子,他也开始连夜写着辞表。

首先坚决不能乐呵呵地就往那个位置坐,皇帝总要表露一下真实的想法、给点保障才行。

对这个官位而言,参策那所谓“三大特权”真不够看。

朝参官和京城士绅仍旧只知道三大殿改名了,马上要召开扩大的国策会议。

他们并不知道在这国策会议之前的“筹备会议”上,其实已经以讨论草略的名义先决定了诸多大事。那国策殿内有份与会的人,都如同以前的参策一般,被要求了暂时保密。

不保密?胡咧咧?

湖广之乱后,还敢小看厂卫的实力吗?

因此严嵩只与儿子点了点三大殿的改名重点,杨廷和只与已经被推举为江西总督、后面也要参会的弟弟聊了聊,来拜访费宏的也都是知道这件事的高官们。

京城里现在主要议论的,还是那四衔新制,是《明报》上刊登的十六家国企的业务简介和职位招聘。

怕误了时间、过年前就赶到京城、顺便投递一下诗文联络一下同乡、恩师的举子们则都忧虑起明年的会试:不会要用简字和新体例答卷吧?考不考新学啊?礼部给句话啊!

礼部就是不表态。

朱厚熜听闻了锦衣卫呈奏的每日在京官员行状及京城大事,有点坏地笑了一下。

表态还是会表的,但是可以慢一点,至少下下期甚至更后面的明报再刊载:近日才听闻明科应试举子对于会试的诸多疑虑,经商议奏请,礼部特登报告示……

有那么个把月的时间,以举人们的聪明,以他们对于功名的关切,这简体字和新体例大概也都能够熟悉了。

至于说误了备考?这可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会试,考不考得中,取决于这个把月的临时抱佛脚吗?

赶考举子们如今真的是很郁闷。

难得这个时间自己所在省份的总督和藩台也都在京,难道也不关心一下本省赶考举子明年的会试成绩吗?

要搁以前,临行前都是会有专门宴请、勉励、指点的!

现在,连投递的诗文都收不到回音,更遑论能见个面拜见一下、听一听风声了。

他们哪里知道,这些总督和藩台还有他们眼中位高权重、扯得上一些关系的高官,现在的注意力全部在即将召开的国策会议上。

多么大的变动,多出来多么多的好官位!又不是每个位置都像总理国务大臣、新多出来的国务大臣、兵部尚书等等位置一样目前只被推举出来一个候选人。

距离国策会议正式召开只有不到十天的时间了,他们不得好好联络、交换一下意见?

这可是比嘉靖元年朝堂上“新旧党之争”时波及面更大的一次人事变动了。

黄锦也很忙,但他现在忙的事与别人不同。

张佐、黄锦、麦福、章奏这四大潜邸内臣里,如今只有他黄锦和张佐、章奏都还留在宫中,但各有分工。

张佐负责司礼监,太监们的管理以及与地方镇守太监的联络、内廷与外廷之间的联络对接是他负责,章奏主要负责的则是皇庄、皇明大学院以,而黄锦除了内档司和厂卫,更是多了与那十六家国企以及宫中营造采买有关的诸多事。

现在报到他这里来的,是明报行那边派驻的督举太监传回的消息。

“黄大珰,能不能从御用监等处再调一些工匠来啊?那字典要得很多,刻印的人手太缺了。报行倒是又腾出了几处临时的宅子,但没人啊!”

原来许多盐场、铜场等本就是由内廷负责的,十六家国企的原身不知有多少是太监在管。如今都折成了天子的“股份”,皇帝自然也要派人代表。只是以前叫提督、提举的,现在都定名为督举太监,只是有查账的权力,有联络的义务。

黄锦闻言就问:“怎会忽然要这么多?”

“各省都派人到明报行那里订了啊。另外,要得最多的便是京城书商,想必是因为明年会试。”

“……知道了,你先回去,我向陛下请奏一下。”

回到养心殿内,他把情况说了说。

朱厚熜搁下了笔,想了想。

“各企业都在抢工匠吧?”

黄锦叹道:“是啊。为这事,各家都快在奴婢这和工部那吵翻天了。过去在京匠户,以锦衣卫、内廷及工部管得最多。”

被视为义务应役、给发一些粮饷的工匠,现在都要与这十六家企业签正式的雇佣协议、确定薪俸编造名册了,它们除了在《明报》上招聘高端人才,如今还在抢工匠。

都仗着此时手里有些启动资金,况且工匠的薪俸又不用现在就发放。

不敢抢的,恐怕也只剩下内廷诸监局那些还担负着没有实施采买政策、为皇宫造办一些器物的工匠。

“那便酌情调一些人去吧,宫里有些东西也不急用。”

“陛下,太后娘娘是有懿旨的,永淳公主大婚所需,可误不得。”

朱厚熜顿时无语:“急什么!”

他这还没大婚的妹妹才虚岁十五呢。

拍了板先调些人去,也许专业不对口,但毕竟都是为皇室服务的巧手匠人,应应急、做些专业技术含量低一点的事是没问题的。

“跟明报行讲好,给他们按日计薪俸。”

“奴婢晓得。”

“再传旨大学院和明报行。以后这报纸和书籍的刻印量很大,可以鼓励研创新器具、新工艺。若行之有效,均可报到朕这里来,以功授恩衔乃至功衔。”

从雕版到活字,中国的印刷技术自然是不差的。

但现在的印刷术,在活字铸造、在油墨、在排版和印刷工艺上自然还大有改良余地。

其他企业在技术改进方面的需求还没有凸显,但《明报》在这个时间点以简字和新体作为刊印方式、以刊登朝廷政令要闻作为无可替代的载体,已经陡然爆发出需求来。

自然而然的思维自然是堆人力。虽然新的刻印厂还没建成,但在京城腾出地方是容易的,再找到更多工匠也是有法子的。

但朱厚熜没忘记自己设立这些企业,除了扩大财源之外的另一个目标。

朱厚熜还在写着东西。

写完之后,他就要交给林希元去润色。

下一期《明报》将会在国策会议正式举办当日发行,如今的排版、印刷效率有限,自然要留足时间准备。

林希元率领着编辑部已经将其他内容准备得差不多了,但是头版头条要留给朱厚熜。

继那四衔新制之后,《明报》头版要再有一个重磅。

这个重磅,就是朱厚熜作为皇帝“亲笔撰写”、告天下臣民的一封信。

另外,还有一个《皇帝陛下答明报总编辑十问》。

与此同时,林希元也仍旧在加班,他在编辑室里再度审阅自己撰写的这篇稿子。

《明报编辑部撰稿人征募启事》。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