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463)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演习科目居然是驰援宣府。

心里琢磨着这些的这个将领,连夜看起了边镇舆图。

和麾下将官们开完了会的李全礼,与仇鸾共聚五军营主将营帐。

李全礼几乎是仇鸾的父辈,但现在,两人已经被皇帝划为对手。

仇鸾很低调地敬酒:“李都督,莫让侄儿输得难看啊。”

李全礼只笑道:“陛下可没有说,新兵营一定要赢。京营募兵,操练之严,天下诸军皆难以匹敌。咸宁侯手握老兵老将,占尽地利,还请给这些地方入京大比的悍将们一点颜色瞧瞧,让他们知道大明的天高地厚。”

今天是皇帝亲自来训话授旗,晚上允许饮宴鼓舞士气。

两人饮着酒,心里的算盘却不一样。

仇鸾是与郭勋一起才进入朱厚熜视线的,李全礼是因当初东南杀官剿匪有力而进入皇帝视线的,两人的境遇不同。

现在,李全礼的官位更高,但仇鸾的爵位更高,还更年轻。

李全礼看着稚嫩的仇鸾,心里却只有一个念头:要是输给了他,到底是麾下“把总”和兵卒的实力有差距,还是两人的将才有差距?

输不得!

朱厚熜去了一趟五军营,见面、授旗,留下的是满营较量心思。

他回宫之后,没跟自己较劲,还是先洗了个很舒服的澡,换上了清凉的衣裳,来到了放置着冰块的屋里。

这宫廷用冰,也并不容易。

内宫监、礼部、锦衣卫、户部、工部联合负责着皇宫及祭祀所需用冰的事务,如今,朝廷“凿冰二十区”,仅京城冰窖藏兵就要用到锦衣卫旗校二百七十余名,目标只有一个:让宫里的夏天能更凉快。

朱厚熜在五军营校场打完了鸡血,回宫之后关注的却是另一件事。

“那链条,造办得如何了?”

“陛下,已经在等您御览点评了。”

黄锦说着话,只把他领到了原先司礼监经厂的那个院子。

张仑也到了这里。

皇帝继那印刷机后,又绘制了一个图纸,这个新的项目已经备受重视。

但朱厚熜这次,还真只是为了个人享受,同时想看看能不能启发他们。

那边,又已经出现了一组机器。

“你上去,让陛下瞧瞧!”

朱厚熜的眼睛只盯在连接于那自行车齿轮与“人力风扇”齿轮之间的那条链子。

已经是这个味道了。只要有明确思路,按现在的技术水平,许多东西还是能做得像模像样的。

经过印刷机的折腾,齿轮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在齿轮之间,不需要齿轮彼此咬合着驱动,而用这种带卡槽的链条来驱动,这只是小小的一个改变。

但现在随着一个小太监跨上了那“自行车座”,用脚踩在曲杆上面驱动了齿轮,带动着那边的风扇开始转动起来,朱厚熜感受着扑面而来的风仍旧感到欣喜。

在人力风扇的惬意中,朱厚熜只看着张仑:“英国公,看明白没有?”

张仑:???

朱厚熜也无奈,但还是耐心说道:“莫非英国公以为朕只是为了享受?如今此物可行,英国公莫非没想到这东西能用在更多物事上?”

张仑:???+1

“……马车!”朱厚熜服了,“马匹牲畜贵又少!这齿轮链条既能使这扇叶转动,难道不能使车轮转动?以人力踩动,若能出现一种新的车辆,载货载人,岂非无穷妙用?”

在如今的条件下,朱厚熜是不去想什么内燃机啊火车什么的,但是自行车、三轮车,难道也不能想一想吗?

张仑细细琢磨了一下,豁然开朗,而后一脸赞叹:“陛下高见!”

朱厚熜也就看在他祖宗张辅的丰功伟绩上,忍了这个憨憨。

“让通驿局和皇明记去琢磨一下。”朱厚熜先享受着他的风扇,“再造一些,给各宫送去。”

这就当是他的宫廷采买先让匠人们更加熟悉技术了,问题一定还有很多,比如这齿轮链条的耐用性。

但更重要的,是打开思路。

而更重要的是:从材料的角度来讲,铁制品的优势太多了。铁农具,铁齿轮,铁链条,铁……

铁啊!

华夏早已进入铁器时代,但铁的利用规模,却一直到了朱厚熜上一世生前的记忆里仍旧是一个重要指标。

大规模炼铁,似乎又与化学有脱不开的联系。

因此张仑等人只见皇帝惬意地站在那“风扇”的下风口一会之后,又满面愁容地站了起来说道:“去钦安殿!”

……

八目之中,有四目曰老,曰病,曰罢,曰不谨。

因为年纪大或者身体不舒服就告个假,这在南京官员里实在太普遍了。

现在京察当前,还动不动请假吗?

“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某官在出门前望天长叹。

他妻子不好多说,却问道:“不行就拜访一下朋友,早日调离南京这是非之地啊。”

“……妇人之见!”该官瞥了他一眼,继续长叹,“京察之时,岂会调任?擢升贬黜,尽等京察之后!这一耽搁,就是数月啊!”

他觉得是数月,并不知道杨廷和认为半年甚至更久也行。

但是京察之时,人事冻结,这一点是确定的。

嘉靖五年的下半年,两京官员感受着来自官位或将不保的压力。

从四品及以上,有更大的空间。虽说以自陈疏定功过,但自陈疏里总不能对自己一通胡吹,难道朝廷布置这一切,没有其他印证的材料?

想来想去,聪明人知道唯有在这几个月里好好把事情推办下去才是正道。

上官在催,礼部和科道言官在建言咨访,正五品及以下每日里战战兢兢。

当前的事情得做好,以前的麻烦得解决。

对南京的京官而言,眼前这京察对他们最大的警告自然莫过于一点:不要插手南直隶各府县的衙署改革。

南直隶和南京这个层级不改,并不是说府县也不改。

因此随着今年清丈田土、衙署改制两件大事,南京对于南直隶甚至湖广、江西、浙江三省的“自主权力”受着越来越大的“挑衅”。

“谢公,南京乃国本所在!如今大动干戈,百官人心惶惶。您德高望重,难道不能劝谏陛下一二吗?”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处大宅之中,老态龙钟的人像是没听见这句话。

“谢公?”

“嗯?”

“谢公,愚侄说,如今京察,南京科道言官捕风捉影,大肆攻讦。南京百官人心惶惶,此非国朝之幸啊!”

“……贤侄今年从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升任南京兵部郎中,这还是第一回 到老夫府上啊。”

“……是愚侄公务繁忙,有失礼数。”

“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那老人哈哈笑了笑,“贤侄今日造访,寒舍蓬荜生辉。老夫老眼昏花、耳不聪目不明,贤侄适才说什么?你这世伯我啊,如今也侃不动喽!希贤如今身子骨可好?”

“……劳谢公挂念,家父身子骨,是大不如前了。”

这年已七十八的,正是正德初年名震朝野的谢迁。

而这个年轻人,却是当年与谢迁、李东阳齐名的刘健之子刘东。

进士出身的他当初做了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刘健致仕后,他一直在兵部蹉跎。到如今,就连兵部车驾司也都划转了不少权柄与资产到那通驿局,刘东也被“升”了官,放到南京做兵部某司郎中。

但郎中是正五品,在京察“堂审”之列。

现在,他这南京兵部郎中,却不知怎么的跑到了浙江,来到了谢迁家里。

七十八的谢迁装聋作哑,刘东沉默了。

父亲虽仍在,但不见得能熬过这两年。

如今虽有“夺情”政策,但刘东已经蹉跎这么多年,已经不再对仕途有更高指望。

凭着父亲余荫,若能在这南京积攒一些人脉朋友,未尝不能等待子嗣辈再有出息。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