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547)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见儿子一脸担忧,顾仕隆勉强笑了笑:“可惜……爹身子骨不好。若能再立大功,你……便袭的是公爵。”

顾寰咬了咬牙,斩钉截铁地说道:“父亲,儿子必定会再立殊功,将靖国公传至三代后!”

顾仕隆摇了摇头:“不必执念……先升侯为公,再三代不降等,那该是……何等出生入死……”

他是嘉靖朝新封的第一个国公。宣大一战,也没有再诞生一个国公。

如果自己的身体健康,他大概能拼个三代不降等。

此刻儿子虽然有志气,但他的才干谋略可还不够。

于是顾仕隆叮嘱道:“不是一定要上战场,才可建功。寰儿,首要是管好你的四个弟弟,莫要让他们祸及顾家。至于你……我已拜托了杨总参,请他保你去那总军备部。把这件事做好,一样是殊功。有几个人,你一定要多多请教……”

自己清楚大限将至,顾仕隆此刻的心思就是托付好后事。

顾寰的身子骨比他好多了,大概福寿绵长。既如此,就不必急。中人之姿有中人之资可以走的路,何况他顾寰是嘉靖朝第一个新封国公的长子?

现在,另一个朝廷重臣的儿子却聪明至极,正对父亲分析着他成为总理国务大臣的可能。

严嵩啼笑皆非:“你胡说些什么?爹去年才刚回京做礼部尚书。”

“费总宰必定请辞!诸国务中,还有二位年纪已高,精力不济。论圣眷、论才干,爹,舍您其谁嘛!”已经虚岁十六的严世蕃振振有词,“我跟陆哥关系这么好,要不请他帮忙向陛下美言几句?”

严嵩一个巴掌薅到了他脑袋上:“你当这重臣之位是什么?莫要胡闹!”

公主大婚,自然还有大宴宾客。眼下这父子两人,就是在公主府等待大礼的偏房中。

严世蕃戴了个眼罩,用一只眼睛左右望了望,不满地说道:“爹,儿子已经长大了!”

“你性子越发不服管教了!爹这是奉旨,好好管教你,将来才能委以大任!”

严世蕃这下倒来了劲:“今年武举乡试,我必定能中举!”

“……你就没吃苦勤练武艺!”

“这回我有准备,中举是必定中举的。要是爹你做了国务,我明年也必定会试能名列天罡神将!”

严嵩警觉起来:“你搞什么了?”

严世蕃握了握拳:“我武艺又不算差!”

严嵩盯了他一阵,随后不由分说:“你虚岁才十六,今年不许考!”

“……”严世蕃一只眼傻眼,哪句话说错了?

严嵩认真地说道:“今年一整年,爹都在为新学制忙碌。这礼部尚书,爹准备至少还做三年。”

他这个礼部尚书,更懂得从今年春节开始传向整个大明的事意味着什么。

大明的一切,都需要由人来完成。而今年开始的新官学和新学制,是要重新搭建天下人的进身之阶。

对陛下来说,没有什么事比这件事更重要。

陛下在贺词中说了,学问还会不断演进,朝廷正在编纂更为齐全的教材。天、物、人三理是大道学问,上承先贤哲思,故谓之哲学。

诸学科以哲学为首,其后还有可致大道的诸多学问。这些学问既合天理,也有经世致用之妙。其中人理大道下,有哲学、文学、史学、律法学、财经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物理大道下;有算学、物理学、炼化学、农学、工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建筑学……

熟读四书五经和儒门经典就能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彻底过去了,大明读书人出仕为官,将要面临全新的规则。

现在看来,之前这几年,今后这几年,也还只是新的规矩稳定之前的过渡期——要兼顾目前这一代读书人的情绪,也要让下一代读书人有新的方向。

各地社学以后均称小学,县学冠以皇明二字。有教纲,有学制。五年学成,县试考过可入府学改成的皇明中学。这中学凡四年里,府试考过,则有生员出身。

其后,则有三条出路。

从八九品小官做起,出仕。

继续考乡试、会试,以更好的出身出仕。

考院试进入各省大学院,在大学院学满五年考绩合格后,同样有举人出身、而且是可以去考会试的正榜举人待遇,而且更容易考中那些将新设的科举会试科目。

陛下要用各省大学院,让各省把一批批秀才培养成各个学科都有扎实功底的人才。毫无疑问,通过大学院学成后获得正榜举人待遇,将是比直接去考乡试更有把握的道路。

走上了这条路,就走上了从此以陛下规划的新学科体系为进身之阶的道路。

这条道路的出口,其中一个则通向将来越来越要求一些实务学问的官职,让他们刚刚出任第一个官职时不至于只会高谈阔论、被官场染得面目全非。

而另外的出口,则是大明体系庞大的、被陛下称为编制的官职以外的其他各种职位:教师教授、国企职衔……

陛下不只是需要一个严嵩,一群重臣。

他老人家心里装着天下,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贤才。

还有什么差使办好了,比这件事更能得圣心?

第346章 草原的新形势

费宏终于过了六十岁,虚岁六十一,已做了这总理国务大臣近三年。

国务殿内,费宏尊敬地向顾鼎臣行礼:“顾首席。”

顾鼎臣同样尊敬回礼:“费总辅。”

寻常时候,费宏办公仍在文华殿。要开正式的国务会议时,才会到这原先的华盖殿来。若皇帝不出席,就是顾鼎臣这个御书房首席列席旁听:并不插话,只带耳朵来。

现在,坐北朝南位于正中的御座空着,费宏如往常一般,坐在御座左边那个位置,顾鼎臣坐到了右边。

其余六个国务大臣:原吏部尚书王琼、原原户部尚书杨潭、原工部尚书李鐩、原礼部尚书张子麟、原都察院左都御史张纶、原宣大总督王宪。

至于按规定要安排的会议记录,通政使司派了专门与国务殿联络的正三品通政副使,国务殿所属的正三品中书监和六个从三品中书令都在,如今已经只是建言献策的六科委派来的从三品副总给事,司礼监内档司同样派了一人。

这就是如今大明民政方面的最高规格议事会议,费宏与众人都交换了一下眼神之后点了点头:“第一届国务会议第二十九次全体会议,这便开始吧。”

按规矩,全体国务大臣一月一会。从嘉靖五年正月到现在,除去几次因故不能召开的,这已经是第二十九次。

今天是八月初三,会议有几个重要的议题,并不仅仅只是接下来八月的工作安排。

“第一个议题,诸王府已营建完毕。各地藩王,已经陆续启程进京了。”费宏顿了顿之后说道,“眼下问题,是有蜀王等在谢表中向陛下提出了外城尚无城墙之隐忧。符瑞,你意如何安抚?”

去年北虏大举寇边,大明虽胜,可诸王一想到将居住在暂时没有城墙保护的外城,因此隐晦提到这样的担忧。

不是不来京城,敢不来吗?

只是求些恩典保障。

张子麟是领礼部事的国务大臣,他听费宏问及,毫不犹豫地就说道:“外城城墙非一朝一夕能建成,然大明连年大捷,诸王无需顾虑鞑子能攻到京城外。这件事,我会与礼部、宗人府一同办好。”

第一个议题很重要,却并不难。张子麟就只有一句话:诸王无需顾虑。

叫你们不用顾虑,就不要顾虑。

“那便辛苦符瑞了。”费宏主持着会议,进入第二个议题,“辽东开市之事,朵颜三卫使团已到广宁,大约还有七日左右就要抵京了。此事,如今要定好如何一个开市之法……”

这个议题就不只涉及到礼部,还有户部、兵部甚至军务会议。

但首先,国务会议要拿出一个方略和谈判策略,随后在御前商议。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