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583)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他站了起来,伸手解着官袍:“被年轻上官管着,确实别扭。来固原这一路上,我也想着,怎么才好让三边的文臣武将快些相信我不是来坏事的,是能让诸位步步高升的。想来想去,索性先不打不相识吧。”

毛伯温等人和这三镇总兵、参将等都愕然看着唐顺之当堂脱下了外面的官袍,露出了里面的劲装。

“枪来!”

唐顺之伸出手,包正川顿时有些兴奋地把那杆长枪递给他。

在众人的目光中,唐顺之像是试了试一样,抖出一个漂亮有力的枪花,随后笑着介绍道:“这是本督的标兵营参将包正川,诸位认识一下。包参将此前在俞大猷麾下,乃是鸳鸯营把总。”

那些人都看向了包正川,目光凛然。

而包正川则昂头挺胸。

唐顺之来三边,没要俞大猷来,但要走了包正川。

从京营到这里,包正川也算是嘉靖五年文武状元都跟过的人了。

现在他也会捧哏了,先抱拳和他们认识了一下,然后说道:“诸位有所不知,那鸳鸯营,乃是唐督台首创,俞将军试练。黄崖山一战,某领鸳鸯营,斩首近千!”

唐顺之看向那些武将:“可战之兵先不论,本督先以武熟识一下诸将。他日本督若要率诸位征战沙场,总要教诸位相信本督知兵、能战!来,演武场先较技,夜里再喝酒!”

来到陕西,他这个南直隶的江南人仿佛也更加豪迈起来。

此刻在这三边,无人比他还大,但文臣武将,个个都比他的年龄大。

这样的情况极其罕见,所以唐顺之不能走寻常路。

不如先坦诚点,直接点,不用那么多官场手段。

既有非凡的文韬武略,就不必再掩饰光芒。

让他们知道,皇帝这样的破格任用,是有道理的。

这一天,固原城里的总督三边部院,新任总督跟原先的夏总督完全不是一个路上。他刚刚接受了三边文武的面见,随后便枪挑三边武将、亲卫。

连战连捷,来自三边的文臣武将都感受到了武状元俞大猷昔年所受的巨大震撼。

随后他又穿上文官的官袍,在晚上的酒宴开始之前,嘴里说着夏言在这摸底了一年多所掌握的数字,如数家珍。

套虏、青海、俺答……边墙外的形势,他了解的内容比三边墩哨军摸回来的信息还多。

晚宴上,他站着端起了酒,大声说道:“不用去担心青海易主之后,三边好不好守。我来三边,不是来守的。博迪死在了宣府,北虏与我大明的下一场大战,在三边!先复套,再拿回青海、西域,最后灭了汗庭!今日,不怕将这壮志说予诸位听,不怕北虏也知晓!陛下信得过我唐顺之,列位慢慢也会信得过我唐顺之!”

“督台威武!”

不管是奉承,还是此刻有那么一点点佩服了,但是大明的第一次制科确实选出了一个很非凡的人物,现在他们有了直观感受。

论武,他今天赢过了所有人。甭管有没有人放水,唐顺之都实打实地是文臣当中恐怕武艺最高的。

论文……他可是文状元!

最主要的是他好年轻,他说他向陛下明了志,可以在三边呆上一辈子。北患不绝,他就不回京。

想着他的圣眷之隆……他真要在三边搞人的话,搞谁谁完蛋。

既往不咎,三年不问败战之罪吗?

陕西三边,属于唐顺之的时期刚刚开始。这第一阶段,他得守住,得练兵,得理顺粮草军械方面的诸多杂事。

而一跃成为军务会议总参谋的夏言还在路上。

他和唐顺之交接后,从陕西入山西,经大同到宣府。除了蓟州、辽东,他算是巡了一趟边。

说实在的,虽然去过西三边,但此前他并没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军方重臣。他原先的目标,是民政方向的总宰。

但想想也合理,陛下刚刚登基时,他夏言为什么得到拔擢的?

现在,他要更专门地把精力花在这方面了。

夏言还年轻,今年虚岁四十九。

怀来的总督宣大部院里,他向王守仁郑重地行礼:“王督台,我回京后,定会时时有书信来,还请不吝指教。”

“公瑾自谦了。”

“杨公既去,这总参谋,王督台本是不二之选。”夏言如实说道。

王守仁摇了摇头:“我年纪大了,去年又重病一场。公瑾正值壮年,又知边事。陛下委重任于你,绝不会有错。”

“督台还要好生将养身子才好,宣大两镇如今全系于督台一身。”

“多少有些薄名,只要我还没死,宣大想来是没有大碍的。”王守仁笑了笑,“也是奇事,去年倒像是一道槛。今年春夏,倒像比往年还康健了些。”

“此大明之幸!待我回京奏报陛下,陛下必定大安。”

“不耽搁总参了。夏总参居中枢,我必定想法子多撑几年。就算看不到大明真有绝了北患的那天,也算于边事有薄功,不负此生。”

夏言辞别了王守仁,这才意气风发地吩咐:“回京!”

看着他远去的背影,王守仁脸上带着微笑,随后又想起了刚刚辞世的杨一清、杨廷和,嘴角多了一些落寞和感慨。

还是昔年钻研心学耗了太多精气神,到如今,学问一事上,反倒越发觉得实践学、辩证法深不可测了。

去年宣大无事,也是在日夜思辩那学问时,忽感身子骨越来越不好,这才重病一场。

回到了屋子里,又打开杨廷和的《实践集》看了两眼,他忽然洒脱地放了下来。

多活几年是正经,此生有心学,有那《实践学与辩证法之考》,他也算立言有所得。

文教上,让费宏和严嵩去操心吧。

立功也不小了,立德……王守仁一生无愧于心。

现在只愿多活些年,再看看这大明会有什么不同。

或许,这北患真能绝呢?

第365章 汪直名震海疆大计的第一步

皇帝之下,一文一武。

夏言加了太子太保、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冠梁七道,昂首走向养心殿。

做了军务会议总参谋,此刻他心里想的是:逢此大世,天恩浩荡,他才四十九岁,还大有可为!头上的梁冠,还可多一道。以功封公,入庙,英杰殿上站得看,看后世千秋万代!

“尔宜勤学,将来位至尚书,庶可脱我家军伍。”

这是幼年时,父亲夏鼎督促他的话。此前惯例,官做到尚书,才可脱离军籍。

尚书是正二品,他现在是正一品。

军籍什么的,他现在已经无需在意这点小事。他一生想一展才华抱负,今日有了用武之地。

朱厚熜与夏言打交道的次数不算多,因为夏言很早就去了地方。

他知道夏言有才干、有能力,但也知道许多人对夏言的评价。

夏公瑾有两“直”:耿直、强直。

这家伙,实际上是很强势的。

看着夏言在自己面前恭敬地跪下陛见,朱厚熜心里嘀咕着:让他做军务总参谋而不去管民政,也许他的耿直、强直会更好一点,而不至于被严嵩那种心思犹如山路十八弯的家伙玩崩。

“公瑾已见过了应德,又在陕西呆了一年多。先说说看,应德所说先复套、再拿回青海西域、最后扫灭汗庭之策,这战略有没有问题?”

让他起身坐下之后,朱厚熜立刻干脆地问话了。

夏言知道在皇帝面前的这第一次奏对很关键,直接关系到皇帝后面能不能信任他的意见。

他也很直接地回答:“臣不敢苟同!”

朱厚熜的脸上没什么特别的表情浮动:“诸边大事,朕都在等着你先到任。有什么想法,直言无忌。”

刚刚到任,军务总参谋对三边总督的计划就说了反对意见,这事自然是敏感的。

才干与圣眷,皇帝似乎要在两人间偏向于谁了。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