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727)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区区生员,舅舅莫要取笑了。这次舅舅进京应试,定然金榜题名,那才是值得恭贺的。”

王崇古笑而不语,自己这个外甥七岁时就声名远扬,少年老成。

今年以十五虚岁先有了生员身份,也算顺利踏出科途第一步了。

当然,王崇古自己已经是举人,他这回也是志在必得的。

这时,王崇古的二姐夫张允龄才说出他把王崇古请到后院的目的:“学甫,这次与你结伴而来的士子里,有没有家世才华都不错、尚未婚配的?四维的姐姐也十六了,陛下隆恩,我张家如今也不再是军籍,你看是不是帮着……”

张四维无奈地看着自己的父亲,原来是为这事吗?那把自己也喊来做什么?

“……姐夫,我虽薄有才名,毕竟出身商人之家。这一路交游,要好的大多也不是官宦世家。依我看,以张家如今之富,该寻的不能仍是商贾之后。”

王崇古的出身决定了,他目前能交到的朋友大多也都是这样的出身。

真正的官宦世家和书香门第,和他还无法成为真正的朋友,至少这交游过程中的短暂接触不足以让他们做出决定,与他交心。

他知道姐姐和姐夫在纠结什么,另外一两个贫苦出身的,才华虽有,但王崇古觉得不合适。

“姐姐,姐夫,你们也无需着急。我左右是要进京的,入了京后,我会留心的。以张家如今的身份,以玉蝉的姿容教养,何愁找不到好人家?”

“你放在心上便好。”张允龄开心了,而后便道,“四维也有了生员出身,趁这几天,你可得与你的朋友们,一起指点指点他。”

“那是自然。”

王崇古和张四维这对舅甥,而后便领着王崇古这些朋友在蒲州游历。

蒲津桥附近的普救寺,如今因为曲艺司的着意推广而更加红火的《西厢记》里就有张生在此巧遇崔莺莺的戏码。

相传,蒲州也是舜帝都城。

如今,蒲州也因大明工商业的发展而大兴,城里城外热闹非凡。

张四维是本地人,有意结交前辈,又是本地知名的“神童”,他的刻意表现自然得到其他士子的交口称赞。

士林之间不就是这样嘛?名声渐渐就能被带到京里去。

此时,还有一个身形挺拔的汉子也来到了蒲州,他要在此改行陆路,前往归化城。

入京参加明年的武举会试之前,他得了四川总兵官的引荐,要前去归化城拜访河套边区总兵官、平湖侯纪维民。

纪维民在四川呆过,刘显自然知道他。

同样二十六岁的刘显,当年从江西南昌独自一人徒步到了四川。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已经有了武举的身份。

但现在,他仍是一个小人物。

虽然在四川总兵官帐下任了一个小小中尉,领着一个百人队,但军改之后,腹地诸省已经很平静,没有多少建功的可能。

要想有一番功业,只有继续再考。考中武进士,去了边区,才有机会。

刘显没准备在蒲州呆多久,次日他就到了城外的通驿局驿场。

如今,几乎每个通驿局的驿馆,都成为了一个小城镇。

除了旅邸、酒楼、茶肆,还有车马行。

这次刘显并没有官方任务,他是以私人身份出行、准备进京应试的,因而他要自己掏钱。

“去归化城?”通驿局蒲州站的员工在柜台后抬起了头,“蒲州并没有直接通往归化城的马车,尊驾到了朔州再转一道吧。”

“朔州?”刘显想了想,“也好。”

通驿局也经营着不同站点之间的马车队路线,价格不算贵,刘显也能负担得起。

如果囊中宽裕,最好的法子自然就是租一匹马,沿着驿路自己过去。但刘显在四川都不知道怎么艰难长大的,中了武举被募入了四川军伍,如今攒下的饷银并不多。

蒙长官看重,虽然赠了他三十银元作为资助,这笔钱却至少要用到明年武举会试之后,刘显自然不敢浪费。

去了京城,花费更大。

到朔州的“班车”也不是立刻就有。运气不太好,三日一趟的马车队,刘显还要等两天。

左右无事,他就像当年小时候讨生活一样,到了蒲津渡的码头,准备做两天力工。

黄河之上的舟船不大,这蒲津渡倒不像广州、宁波或者运河之上的码头上一样,已经大规模用上了滑轮吊。

力工在这里还是有活计的。

搬运货物之余,在旁人的交谈中,也能听到一些事情。

“听说张家、沈家还有好些在码头货多的东家,如今都在劝官府用滑轮吊。”趁繁忙活计的间隙,有个力工坐在那里抡着臂膀活动着,嘴里说道,“有了那玩意,咱们这些力工就只需要留下两成。一边在岸上,一边在船上。这口饭,不知道还能吃多久。”

“不行去河套呗,东家他们在那边也买了好些田,鞑子只懂放羊,不懂耕田。”

“说到河套,听说那里如今鞑子女人比男人多很多,说不定能讨到个鞑子老婆。”

“你也不怕脏了祖上的种!”

“读书人都说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总比一辈子要打光棍强吧?”

“你小子,要是把卖力气攒下的钱多留一些,少去戏楼听听戏,早就讨着婆娘了!”

“嘿!你这么一说,我跟你们讲,那蒲云社小崔娘子的身段……”

刘显默默听着他们的谈论,心里想着四川那边的情形。

陛下推行新法这么多年,寻常百姓家的日子确实比自己小时候印象里要好一些了。

但是耕田的仍旧耕田,讨生活的仍旧讨生活。那些徭役采买、中小学、企业公司,寻常百姓家虽然多了很多出路,却哪比得上原本的官绅富户能够多享其利?

一方面,官绅富户也需缴赋役税银了。但另一方面,他们因为早就门路更广,反而也能赚得更多。

买田买地、雇人耕种、偷逃赋役,那点钱与如今拿下省府徭役采买的利润比起来,实在不算什么,何况买田买地的事情仍然可以做,只要规规矩矩缴了税、以后每年也别逃了税便好。

如今《明报》传授务农经验技巧多年,铁农具、肥料、良种,诸多措施下来,田地里能收的庄稼是见涨的,定额的赋税却没跟着涨,帐也算得过来。

反而另一方面,自六年前礼交部设了曲艺司,各地杂书多了,戏楼戏院多了,茶楼里的说书人也多了。寻常百姓家日子稍微好过了些,却会多花钱在这些方面。

每个县的小学虽然越建越多,三五天能喝上一回奶、吃上肉而且学费还不贵,但办得更好的仍旧是一些官绅大家一起办的私学。而寻常百姓家纵然有好苗子,在小学、中学里学有所成后,再要考举人、考进士,仍旧需要寻常百姓家准备不少钱,毕竟得专心读书。

然而家底稍殷,城里琳琅满目的衣装、巧器,还有这听书、听戏、听曲,着实也让不少生出了好苗子的人家抱憾没多攒下一些钱。

生员也能在官府谋碗饭吃确实不错,但以刘显如今的阅历,自然也瞧得出隐忧。

码头上,一群衣着光鲜的士子过来了。今天雇佣刘显的东家忙不迭地迎了过来,弯着腰讨好:“少爷,王公子,船已备好了。”

“好。”其中为首的人笑着对其他人说道,“如今驿路四通八达,大家既有兴,便一同再溯河而上,到那塞上江南一览边情,而后再到大同。唐督台一向乐于提携后进,我已冒昧去信,引荐了诸位。只憾家中有事,需先回太原一趟,就先拜托诸位照料好子维了。八月中秋,大同再聚。”

“学甫不能同行,实乃憾事。”

“家父有召,不敢不回。诸位一路顺风,子维,你一路多向长辈们请教。”

“舅舅放心。”

码头上,这些人登上了客船。刘显看到了不少仆男仆女,或挑担子,或提盒子,一同上了船伺候。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