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734)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相比起来,能够自由买卖,好像确实更加先进,虽然也会带来兼并的问题。

但欧洲现在是更没有活力的。

农奴就是农奴,永世没有翻身机会。领主就是领主,只要不作死,就能在有地有人有钱的情况下做墙头草。

这种真正的世代贵族,才是后来西方一直很讲究血统的根源吧?哪怕后来新的工商业资产阶级撅掉了传统封建大贵族。

没办法,已经刻进DNA了。

反观东方,多少年前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等等……

朱厚熜沉默了起来,皱着眉头。

如果从路易斯的视角,东方从商鞅变法之后就不再是封建制了,那么这将近两千年来的形态是什么?

按老马的看法,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那么如果路易斯觉得“陛下您这边早就不是封建了”,那么莫非我大明早已是资本主义时代?

资产阶级搁哪呢?

不对,在漫长的这将近两千年里,土地不就是最主要的资产吗?而所谓资本主义周期律,莫非就是王朝周期律的底色?

土地兼并,垄断剥削,无产阶级揭竿而起……

朱厚熜陡然心里一激灵:莫非华夏早就是另一种形态,比如说农业资本主义阶段?

只因还没进入到工商业资本主义的阶段,所以对于原材料和市场没那么捉急,这才始终在一块地里内卷?

由于还没有足够的理论引导,因此一个个王朝在真正能做出改变之前,就提前内耗着走向灭亡。

缝缝补补两千年,君主越来越集权,就是因为农业资本太强大,始终在打压工商业资本。

现如今新大明出现的新问题,不也是因为朱厚熜这个最大的农业资本家,对于工商业资本的野蛮生长有些拿不定主意吗?

路易斯只觉得东方皇帝的眼神渐渐明亮起来,眉头也舒展开了。

他甚至笑了笑。

朱厚熜由衷地说道:“你说得没错,从制度来看,从文化来看,大明着实是遥遥领先的。既然你们兄弟二人能看透这一点,朕便允了若昂所请。以后,你就是葡萄牙驻大明的大使。你想学什么,朕都可以允。”

路易斯大喜,离座谢恩。

朱厚熜心情放松,不由得哈哈大笑了起来。

就如同春风拂面。

虽然皇后的丧期刚过不久,但是看来这几年来由衷的笑容越来越少的皇帝,这一年多以来心情总是很不好的皇帝,此刻有了这种大笑声音的开心,太子、张居正、黄锦心头都觉得十分放松。

皇帝是因为大明比那偏远蛮夷之地先进太多而开心吗?

张居正本能地觉得不是这样,因为刚才之前,陛下心里隐隐装着忧心大事的感觉不是假的。

朱厚熜开心地让路易斯喝茶、吃糕点,接下来就只是天南海北地聊起来。

一个是最懂大明的欧洲人,一个是最懂西方的东方皇帝,两人的交谈让朱载墌和张居正这两个少年人都大开眼界。

皇帝甚至留这个路易斯用了午膳。

等路易斯告退离宫之后,朱厚熜的心情仍旧很好。

张居正感觉皇帝身上现在有了更加浓厚的睥睨当世的气势。

“走,去万岁山上看一看。”

皇帝兴致大发,带着儿子和张居正到了紫禁城北面的万岁山。

皇宫和大明都城在眼前铺开,朱厚熜忽然开了口:“叔大,你知道古往今来,为何王化难以宣之于外藩吗?”

张居正愣了一下,忙开口回答:“小子无知,还请陛下赐教。”

“太高,太虚,太先进。”朱厚熜目光闪烁,“要实在一点。要想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要先把外藩臣民都看做自己的臣民。要想外藩能一心沐于王化,就要让他们有一个能过得更好的标准。要想大明不被外藩拖累,这就得是一个对大明有长远根本利益的标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凡事一步步来。”

回头看了看两个小子,朱厚熜语气坚定:“由朕而及你们,载墌,叔大,你们可知道,也许将来的史书上会说,这天下大同的真正基业,自朕而始,实成于你们?”

张居正浑身发麻:“天下大同?”

他十六岁的正经儒门读书人,哪受得了这个?

第437章 天下,可以都是大明的模样

嘉靖十九年盛夏六月午后的阳光从紫禁城的方向照到万岁山中峰的峰顶,在大明帝国的皇帝陛下与他的儿子太子殿下面前,十六岁的张居正呆若木鸡。

多少年之后,这句话都会不断萦绕在他耳际。

但此刻只有午后宁静的风,还有万岁山这里山间诸多古槐与山下北果园里的蝉鸣。

元朝时,这里是皇宫的中心,名为青山。蒙元皇宫的中心建筑延春阁,就位于青山南面。而青山一带广植花木,是蒙元皇帝们的后花园。

永乐年间,北京大兴土木,从紫禁城周围护城河以及太液池、南海等挖出的泥土都堆在了这里,形成了五座山峰,将延春阁基址牢牢镇压在山下,包含了对蒙元“龙气”镇压的意愿。

当然还有实际用途:堆煤。为防残元反扑围困北京导致燃料短缺,这里曾长期储存大量煤,也是民间称“煤山”的由来。

现如今,这万岁山称不上园林,没那么多亭台楼阁。

朱厚熜心想那大概是嘉靖以后才建了一些,他并不知道,是万历才开始修了一些殿阁,而后满清时才真正在这里大兴土木。

大明的万岁山,此时民间只知这里有个百果园,又唤作北果园。

这中峰峰顶,如今也只有一个小小的亭子。

在张居正震撼而呆滞的目光里,朱厚熜露出了微笑,走回到了亭子里坐下。

“始皇帝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华夏有了一统定例。时代潮流浩浩汤汤,如今,大明也有同样的机会。你们知道的天下,比始皇帝知道的要大得多。这天下,要想尽是大明国土自然极难。但这天下,可以都是大明的模样,大明的标准!”

两个孩子站在面前,朱厚熜的声音不大,却震耳欲聋。

皇帝说的天下大同,虽然与张居正印象里的不一样,但仍旧是难以想象的功业。

以始皇帝当年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来举例,以张居正已经知道的天下有多大,让天下都与大明行同样的制度,以大明为准绳,再千年后,又会是如何一般景象?

这样的功业,陛下说,将来有希望在他这一代完成。

只听皇帝悠悠轻叹:“大明如今真正的实力,尚没有发挥出十之二三啊……”

两个少年发现皇帝远眺的是京城,他们面面相觑:如此强盛的大明,还只发挥了一两成的实力吗?

朱厚熜是由衷这么觉得。

大明当然是强大的,只不过君臣都以为,大明有如今是因为君明臣贤这些不客观、没有延续性的东西。

君臣对于大明之强的真正原因还迷迷糊糊,大明的实力还没真正发挥出来。

呆在一亩三分地,守着旧的华夷之别,阻碍了太多可能,形成了东方帝国隐形的天花板。

始终就这么大的蛋糕,让华夏的内耗一直不曾休止。大明最有实力的一群人,不就是官绅富户吗?

在漫长的时间里,认识不到位,大家就只是本能地把财富、精力投资到帝国最有价值的硬资产土地和软资产科途仕途上。

土地兼并,大量佃租的农民又与后世的打工人何异?怪不得伟人认为,天朝的农民天然就是可以团结的对象。

每个王朝的末期,起义的百姓,其中多少就是无产者?

但在矛盾累积到那个层面之前,受限于交通和通信条件,习惯于千百年来工商业的弱势地位,华夏已经很久不再有开疆拓土的意愿了。

赵宋不谈,打不过。

大明呢?其实汉唐旧土就谈不上尽复。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