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751)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错非建州当真是屡教不改,贵国国主再三恳请,大明不可稍有纷扰便降以雷霆之威。”刘龙说道,“贵使还需回国向国主言明。”

尹兴仁没办法。

李怿现在如果再三恳请大明为朝鲜做什么,那么大小尹都得担惊受怕,唯恐李怿借大明之手除掉这些权臣了。

朝鲜难念的经就在于此,而大明的礼交部尚书则挂着怪异的笑容又说道:“陛下欣闻李怿从王世子之请,为庶长子昭雪,颇为赞赏。陛下亲笔去了书信,命宣交使转呈贵主,说宗室亲睦总是好事。王世子仁孝之名上达天听,陛下甚是欣慰。”

尹兴仁脸色一变,这会不会被李怿理解为尹任为王世子造势?

李怿现在老了,越发多疑,越发惊惧啊!

可尹兴仁有苦说不出,难道他这个世子派领袖的长子,不该为此事感到高兴?

在那大明天子赐宴诸国使臣的宴席上,朱厚熜高居宝座之上,朗声说道:“你们不远万里,来为朕贺,朕很高兴。诸国虽自成体统,然既受朕册封,便都是朕的臣民。”

在一片恭顺声中,朱厚熜话锋一转:“你们在京城呆了一些时日了,也知道朕推行新法、改革诸制,皆为了百姓福祉。诸藩奉大明为宗主,朕心目中,诸藩子民也都如朕的子民一般,无非嫡庶之分。朕盼你们回去之后,也能劝谏你们的主上爱民如子,让百姓安居乐业。在朕这里,民心所向的,才可称受命为主。若一味压榨百姓、争乱不休、民不聊生的,那可就失了朕册封为主、自成一统治理一方的本意!”

不论在哪里,这都是大义上绝对正确的话。

这些使臣们现在先恭顺地表态,但心里泛起了波澜。

大明这是要做什么?难道是将来要根据百姓是否安居乐业来决定是否继续册封?

实际正如此。

朱厚熜淡淡地说道:“朕册封各藩国、藩族之主,开边贸通有无,允签证赴大明求学、行商、游历,无不是盼各地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越过越好。常言道,和为贵。大明也好,你们也好,老百姓日子都能越过越好,自然就能消弭争端。大明周边安稳,既是大明之福,也是你们之福。”

看了看几个人之后,他继续道:“这一回,还是有几家到朕这里告状。你说他掳民,他说你侵地。实情如何,朕也不能偏信。好在,朕设宣交使,正为了体察诸藩下情。正好邀了诸藩明年遣使到大明商议度量衡,各地宣交使都会给朕呈一份详报,届时再裁决吧。”

“这份详报,朕不看其他的,就看两个数字:百姓大约平均能活到多久,一年大约能余下多少钱。正如朕所言,嫡子庶子朕都关心。治理有功的,朕会予国主另有封赏,允其国边贸关税优惠。怠政害民的,朕加以训诫,责其改正。”

“朕提前把话说明白:大明的意见,你们可以不听。但大明要的,是一个安定的周边。百姓居无定所、民不聊生的地方,安定不起来。能安定的地方,就能与大明通商贸易,造福百姓。不能安定的地方,大明也要想法子安定下来,好做生意。为什么非要做生意,农工商皆国本,是利国利民大事,你们趁还在大明的这些日子,好生体悟!”

大明慈父就是为了做生意,就是为了百姓们能活得更好。

这一点,外使们不管在大明怎么看,也只能看出来如今确实是这样。

真没什么恶意。

如果心里觉得大明抱有恶意,那只能说明自家做得实在太烂了,天朝上国看不下去。

既要大明册封、让周围其他藩国心里有顾忌,又想圈地自娱享受富贵,那么大明对册封设立一些明确条件,不过分吧?

什么?是因为不册封会对大明不利?

开什么玩笑,时代已经变了。这些天因为区区工匠封了侯爵,这些外使在京城已经不知听多少人说过大明勋臣武将心中不忿了。

以大明如今的实力,胆敢对大明不利的藩国藩族,是嫌命长了吗?

万寿大典进入尾声,剩下那个运动会上大家一起乐呵乐呵,一边赌钱一边享受大明都城繁华娱乐的心情都差了些。

不知不觉地,随着大明这些年的克制,周边藩国藩族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默契:只要是受大明册封的,那么彼此之间只能有些小摩擦,万不敢闹大了,落得当年孟养等司的下场。

可是现在大明的册封有了别的条件,不只是恭顺。那么万一把册封收回,把宣交使喊回去,周边的其他藩国、藩族是不是会露出獠牙、肆无忌惮地围攻瓜分了?

而如果照大明的新标准来,要对老百姓好……那不是割他们的肉吗?

舍不得!

不论他们怎么想,礼交部给各地宣交使下达了“访查藩地百姓生存状态”的命令。

就这种让藩国藩族上层心惊胆颤的行为,他们又不敢明面上去阻挠。

大明周边新的暗流正在酝酿,大家都猜测着大明皇帝是要找典型来开拓新实土了。

实在不行,那也只能硬着头皮抵御了!

那是万不得已才能去做的,现在还能先拖着……要不回去之后还是迅速先做做样子,免得成为那个被大明天子指着骂的?

诸藩的百姓很快就会感受到因为大明皇帝一句话给他们带来的利好,宣交使馆和大明商人、说书人都会传颂大明皇帝的仁慈、爱民之心。

但大明皇帝选择的目标其实很明确。

用来警醒诸藩的,最好的目标自然是已经争战不休几十年的日本了。

而当那边的新制度传到周边时,难道那里宗室外的权贵不会发现:直接做大明的臣子,难道不比头上还压着一个王上要好?

第446章 选错了人?

深秋时节,京城已经有了凉意。

养心殿外,十五岁的戚继光到了门口,先见到的是站在那里的陆炳。

“见过陆指!”

“先到了正好,一起等一等殿下吧。”

陆炳点了点头,打量着戚继光。

不见戚景通那家伙有多大的本事和功绩,但陛下给他这儿子的恩典当真是极大。

王守仁的最后几年,是这小子侍奉左右,就如同亲孙儿一般,也不知学了几成本事。

除了王守仁,还有严春生教特战,有锦衣卫和皇明大学院兵学院的好手传授武艺。

如今更要和张居正一起,随太子游历大明。

可见陛下是把张居正和他当做太子将来的文武肱骨、左膀右臂去培养的。

“领了旨,今年就没去参加武举了?”陆炳开口闲聊。

“自当以旨意为重,不敢怠慢。”

“武举倒不难,你也不需要这出身。”

陆炳要说的是,他戚家本就有武将官职可以袭替。就算如今袭替只有只是虚衔,要授职还是得考,凭皇帝对他的栽培和他的本事,又有何难?

身为锦衣卫老大,陆炳知道的很多。

戚继光却回答道:“蒙陛下隆恩,将来若不能考个武进士出身,岂不愧煞?”

“有道理。”陆炳笑了笑,而后收敛起笑容,“你此去任务极重!定要机灵,既护得殿下周全,也要随机应变。若你和张叔大处置不了,得第一时间找到本指挥暗中安排的人,万万不可托大!”

“定谨记于心!”

这时,朱载墌和张居正也从端本宫那边的方向过来了。

见了礼之后,陆炳领着他们直入养心殿。

朱厚熜搁下了御笔,看着自己的儿子和两个年轻人。

“就不特地壮行了,等你们回来,朕再赐宴。”

朱载墌有些兴奋,毕竟长这么大,还没有离开过京城。

“载墌,你再说说,这回出去是要做什么?”

朱载墌收摄心神,恭敬地回答:“父皇命儿臣游历大明,体察民情。耳闻目睹,知民生疾苦,察政事繁难。”

朱厚熜又看了看张居正:“叔大,你说说看。”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