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769)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只要保证了大明军方与藩国文臣的利益不受损失,那么藩国国主是谁,恐怕并不重要。

朱厚熜思来想去,只能瞧着唐顺之不说话。

不得不说,现在没那么多什么乱七八糟的国际观瞻、舆论和道德包袱,粗暴确实有粗暴的美。

既然大明有这个能力和机会横扫,那就直接实现武力上的本质一统、民政和文化上的百花齐放。

“……所以,在那藩国,是我大明唱白脸,藩国国主和群臣唱红脸?”朱厚熜总结了一句。

唐顺之笑了起来:“陛下此举,甚为妥当。上国君父,本该严厉。有大明天子约束,驻各藩国之边军也不致于无故害民,唯惩处不臣尔。派驻之将一如流官,也无拥兵自重之危。若有损大明驻守藩屏本意、无故害民之举,诸藩于那宗国府呈奏上来,大明天子一道旨意撤换的事。”

“……宗国府。”朱厚熜啼笑皆非,“你们的意思朕听明白了。说来说去,与你们现在要呈上来的文教改革草案关系也不大。这事并不急于一时,朕会好好思量的。”

“臣等夜里惊扰陛下,还请陛下治罪。”

朱厚熜瞥了瞥他们,随后说道:“夏公瑾怎么自己不来?三个人一同来,朕更会放下其他事。”

唐顺之苦笑一声:“自从要对日本用兵的消息传了出去,夏总参苦恼非常。这件事,只有海师立功的余地,五府内外,知道消息的将领们没不天不去武英殿寻夏总参。兹事体大,夏总参稳着他们,臣被逼无奈,也只能借文教改革草案一事,来向陛下呈明臣等的想法,请陛下圣裁。故此,臣有定心丸之言。”

“……都是红了眼的人啊。”

“新世侯,制科又予两个伯爵之位。”唐顺之诚实地说道,“陛下,藏锋多年,打磨不止,将士们是最需要定心丸的。陛下鸿图伟略,大明内外皆定,将卒则不敢忘战。既如此,确实需要一个长远处置方略。”

“他不来说,让你来说?”

唐顺之无奈地说道:“谁让陛下擢臣之速,冠绝大明?此议或触逆鳞,夏总参请臣代为奏请,也是考虑到臣圣眷之隆。而臣若能办成此事,自然是诸军称赞。”

“……老狐狸。”朱厚熜损了一句,看着二人。

严嵩冷汗都冒出来了。

他这才意识到,这事其实不止这么简单。

难道是因为自己老了,所以没能第一时间就想透?

怎么会因为唐顺之这个未来总参的邀请,想着自己这个未来总辅不能对一些重要变化不知道就跟他过来了?

被利用了啊!

第455章 向大明求助

唐顺之说得很明白,触逆鳞。

让将来分封外藩的诸皇子受制于大明驻军,这倒还好。

主要问题是:一旦军务会议和大明军方将来成为了整个宗藩诸国之间安稳的压舱石,他们的利益诉求即便皇帝和文臣也不能忽视。

而且,军务会议总参谋已经有了以文臣担任的惯例。那么在将来由文臣打理好内政、礼交、边贸事,由军方压舱宗藩关系的情况下,如果大明的文武群臣有了一致意见,那么大明天子、诸国国主这些朱家宗亲,又能怎么样?

他严嵩被夏言和唐顺之当枪使了!他是呼声极高的将来总辅人选,他的儿子只怕也是将来呼声极高的日本驻军将领之首!

提出这等可能让皇帝将来的子孙被文武群臣共同架空的大方略,唐顺之怎么敢这么大胆把问题点明的?

严嵩偷偷看了看皇帝的脸色,只见皇帝皱着眉头用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

“行了,朕知道你们的顾虑了,先回去吧。”朱厚熜挥了挥手,“朕要通盘琢磨。”

“臣谢陛下宽宏之恩,臣告退。”

唐顺之行了大礼。

离开了养心殿,夜里的紫禁城更加肃穆。

走在宫墙之间的甬道上,这回严嵩没有表面轻松地与他闲谈了。

但走到了看得见内金水桥的地方之后,严嵩终于开了口:“应德,你们着实大胆。”

“国老何出此言?”唐顺之淡淡地开了口,“国老莫非忘了,陛下最开始是想在诸藩试行虚君之制的。”

严嵩心头剧震。

如果他没记错,是唐顺之回京后见陛了一次,陛下后来一改之前的说法,准备大开大合地分封诸藩、俱行大明之制、奠定天下大同根基。

唐顺之不是那个让皇帝和他的子嗣稳掌大明及诸藩的那个人吗?

“国老勿怪。陛下既然能有此念,此次自然最多有惊无险。”唐顺之回头望了望,顿了脚步朝养心殿那边弯腰行礼,“陛下襟怀之广,谋虑之远,顺之望尘莫及。所请之大略,非为一家一将私利计,更为陛下子孙万代计,陛下定然洞若观火。”

严嵩看着他的身影一时有些恍惚。

说实在的,他还并没有完全想通。

御书房内,朱厚熜还坐在御座上没动。

过了许久之后,他才哑然一笑。

唐顺之果然是比他更激进的保守派,别看当日大义凛然地驳斥朱厚熜的虚君试点设想,其实心里大概是无比认同的。

或者说,不是认同必须要虚君,而是认同强大的制度比期待君明臣贤更可靠。

要让天下大同,至少得是在和平的环境里。

军队其实是容易暴走的,如果将来内外皆定,怎么按住这头猛兽?

既然不可能当真不要军队,那就只能用利益收买、用制度稳固住呗。

皇帝和文武、大明和诸藩,有了一套只需要换人就能避免许多最坏结果的方案,那么大明天子、诸藩国主、文武群臣都有了更多选择。

以前只是在大明内部换,换的余地没那么大。

以后,为什么不能是在宗藩之间换?

细思下去,只要制度相同、才能考选的标准一样,先只是武将四处流官任职,等到基础打好了,如何不能让文武群臣都流官任职?

等到最后真具备了全部成为实土的基础,或者说朱厚熜的某个后代有个完全大一统的志气,也未尝不能给他留下一试的基础。

步步为营,试出了朱厚熜觉得兄弟阋于墙只怕是免不了的事这种态度。

而若是他的后代没有那样的志气和才干,只要能够不折腾、维护好这一套体系,那么有军方的鼎力拥戴,又何愁皇位不保?

如果连安排军方将领的空间更大了还玩不转,让文武当真一心架空皇帝了,那也就是他的后代太昏庸。那种情况下,就算只是虚君,也未尝不是一种福分。

可即便是那种状态,君臣文武体系如此庞大,权力分割不仅局限于大明内部,泾渭分明的文臣武将之中,又有哪个别姓能取代朱家而服众呢?

说是宗国府,只怕是更高级别的“朝争舞台”。

何况从严嵩离开时的表情来判断……夏言和唐顺之是把严嵩哄来的。

那就是告诉朱厚熜:我们不会在某些底线事情上与国务殿站在一起,您放心。今儿晚上,我们先得罪严嵩给您看看。

朱厚熜摇着头站了起来:“严嵩啊严嵩……”

这算不算夏言报另一个故事里的背刺之仇?

再次回到文素云宫里,老七朱载堰还在等着朱厚熜陪他玩玩答应他的六博。

这六博是一种起源及早的桌面游戏,所谓博弈博弈,博大约指的就是六博,弈则是围棋。

六博的玩法,是要通过掷点来决定后面走多少步的。这小游戏大约在隋唐后就逐渐失传了,如今是朱厚熜又借鉴了一些飞行棋、大富翁等等玩法搞出来的新东西。

在他属于孩子们的不多的时间里,这种小桌游无疑是个很好的媒介。

父子俩分坐两侧,文素云本就是性情活泼跳脱的,开始在朱载堰旁边时不时出言指点,乐在其中。

朱厚熜看着儿子兴奋的表情,心里却也不禁琢磨起来。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