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816)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他知道现在更大的凶险在汉城之内。

上国大军势如破竹,压境而来,有王子引路,以剿逆为旗号,这些人知道多半已是败局,又会不会为了活命作为内应?

尹元衡的目光像是要分辨出其中可能的叛徒。

“你们也别以为能脱身!王上继位,你们都已经是跪拜过的!”尹元衡失态地咆哮起来,“明军又如何?只要守下去……”

他滔滔不绝地说着,但无非也就是些明军劳师远征后继乏力、新王继位之后封官许愿的陈词滥调。

其实他也知道没什么用,可毕竟已经在檄文里被指明为元凶。如果不能胜,那就是身死族灭。

投降?李山希怎么可能接受。

逃亡?那这么处心积虑又是为了什么?

况且这口气一断,能逃得掉吗?只怕眼前的不少人立刻就会倒戈,追过去擒了他作为投名状。

“北面的消息已经传过来,那些愚民都在说着李山希是准备献土称臣才求得大明出兵!说什么抄灭权贵,分地于民,你们哪个能逃得掉?江山社稷正统何在一目了然!那等不忠不孝卖国贼子,岂能得人心?诸道文武,地方大族,定然鼎力相助匡扶正统,勤王大军不日便至!守住月余,战局就将大大不同!”

他是这样在尽力稳住局面,但说的话并没有错,这样的消息确实已经正在传开。

李山希与明军同行,本来朝鲜大族只以为他是借了大明之力要归国争位。

可是等他在平壤那里,先从平安道开始“辨忠奸”开始,确实已经在第一批大明官员的帮助下搞什么清丈田土的事。

而那些之前逃难到大明的朝鲜百姓,是当真听信了龚用卿的许诺,这才一心一意帮助明军入朝、势如破竹地推进。

如今平安道、黄海道的大族已经开始后悔了。

但有用吗?

赤城伯李源还很年轻,但他呆在李山希身边只是很肯定地说道:“安东公放心,不破不立!我麾下这一批特战营将士,人人都是好手。真正良善之家,安东公指出来便是。只要百姓站在安东公这一边,平安道、黄海道梳过一遍,很快就能安稳下来。”

李山希有些畏惧地看着他。

这是如今平安道大族闻之色变的人物,虽然他出现在这里还只有几个月,但哪里需要李山希给他指多少“大恶之家”?

大明好像早就已经知道不少平安道有名的大户犯过哪些远近闻名的大恶,苦主、罪状、罪证,都很快地找到、拿了出来。

想到边贸大开之后这么多年蜂拥而至、来往于平安道、黄海道的大明商人,李山希更加清楚大明图谋之早。

他李山希只是一面旗帜,真正出手为这里一些百姓伸冤、抄灭大恶之家分其田地的,是大明的“青天大老爷”们。

李山希知道,这样的青天大老爷还会越来越多。

现在,紫禁城乾清宫里正有一场特别的赐宴。

朱厚熜肃然说道:“选出了你们,朕寄予厚望!不论是你们,还是这么多年礼交部培养出来、为你们配的通译,这次都要懂得朕委派你们去援朝的用意!如果能在朝鲜做出功绩,将来不论是留在那里还是回到大明,都能得重用!让朝鲜百姓归心,让朝鲜人尽其用、山林田土增加产出、民富国强,于大明也利在千秋。只有去了是为朝鲜百姓做主,才能当真教化那里、将来实为一体!”

“臣等必不负陛下厚望!”

朱厚熜点了点头,又看向辽王:“朕什么都没瞒你,此为大明千秋大计,朱家子孙都要用心。你此去若用心,朕必祭告宗庙,明令子孙:辽王一脉有此大功,永不降等,世享国主荣禄!”

“臣谢陛下隆恩!”

经过了这几个月,被选中的两家藩王也都清楚了。

之所以没选皇子,一是因为其他皇子还年幼,一是因为朝鲜这个中国教化更有基础的地方将来的目标仍旧是化为实土。而蜀王一脉要去更狭小一点的琉球,反倒能长久作为藩国存在。

对辽王用心经营的奖励,就是有此大功之后,再无降等之忧。哪怕将来朝鲜当真只新设一省或数省了,他们也能世居那边,永享国主荣禄。

不论怎么说,当然比只住在北京王府里要舒服自在。

前提就是配合大明的大计、服从大明的安排。

“来,满饮此杯,朕为你们壮行!”

沈炼站了起来,端着酒杯大声说道:“谢陛下!”

在御书房呆过的他更加清楚皇帝有多重视这一次尝试:胡宗宪和他,全都被安排在了这一次大事里,离开皇帝身边。

过去,历朝历代自然不乏对周边的征伐,但从没有一次比这一回准备更周全、方式更完善。

本就是奔着后面要视为实土、视为大明子民一同对待的目标去的,提前准备好的大量通译,参考那边过去律例和大明律例制定的新律例,如今这么多在新学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官员。

还有被选出之后,这段时间里在皇帝面前亲聆圣训,听皇帝凝重地交待原则与方向。

现在更有这次专门的赐宴和壮行。

而大明的北方,随着那边战乱之后的惨状和大明已经决意为朝鲜改天换日、推行新制之后,如今的河北、山东、宣宁、蓟辽百姓正在考虑的是:要不要去那边看看,有没有机会?

“应该像河套一样,有很多地能分吧?”

第481章 闯关东、下东洋

“分地?想啥呢!没看之前《明报》上刊的朝鲜民生访查奏报吗?”

“哎呦,老田,你啥时候认字的?”

“嘿!我家老四认得!这报纸啊,我是一期不落,买回去后要这小子一字一字读给我听,背熟了!”

“嚯!好家伙……难不成老田家将来要出状元了?”

于是老田就化身说书先生一般,滔滔不绝地卖弄。

依大明宣交使呈报的数字,这内乱之前,朝鲜在籍四百余万人,田土一百余万结。

说到这个,那就又是朝鲜度量标准的不同了。朝鲜将田分为一至六等,这一结又不是面积单位,而是换成大明旧制大约等同于能产二十石粮的田地。

整个算过来,只怕大约是四十余万顷田土。而那在籍人丁,不像大明已经清点了隐户,朝鲜不在籍的奴隶、隐户,只怕同样有这么多,人丁实则近千万。

“大体也就是一省大小,人丁近千万,够分吗?”老田说着自己的结论,连连摇头,“山多地少,天寒地冻。太祖老人家说不征朝鲜,那也是有道理的。”

“这不是还在打,况且田土大多是在他们的权贵大户手里吗?”

“死不了多少,也仍旧不够分!”

普通百姓这样看,但一些有消息的商人和中大人家却不这么想。

“只封了安东公,还选了那么多援朝文武,陛下这是决心让朝鲜改天换日了!那边缺的不是人丁,是帮着百官管人丁的管家、生意人!”

从上层到底层,中间具体办事的人不可或缺。

重新洗牌是一定的了,这里面就有无穷际遇。

岂能小看一省之地?

“现在就过去,有点太早了吧?仍旧兵荒马乱的。”

“至少先去辽东看看。”

自从大明在辽东开始设边市、朝廷确定了要慢慢开发东北的战略之后,这一次才是真正激发起闯关东的热潮。

首先是如今的朝鲜平乱,然后还有讨倭。至少接下来的数年里,物资转运带来的机会都很可观。

加上现在大明对朝鲜将来如何处置的态度渐渐明朗,这机会就更大了。

直沽一带本就因为配套蒸汽铁甲舰船厂而日新月异、邻近诸省不少青壮到了那里讨生活。现在这个海运局北方最重要的港口任务更重,同样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

现在,宝船监总裁沈啓奔到了船坞之外,见到刘天和之后先行礼:“国老,下官来迟……”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