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之国(122)

作者:安化军 阅读记录

两边说着闲话,进了襄阳府衙。

在厅中落坐,邵凌便就招了两个人来。一个是丘押司,还有一个钟孔目。官员逃走后,现在就是两人地位最高,管着一应杂事。

向王宵猎行礼,两人站定。

王宵猎道:“国事艰难,市面上也不太平。这些日子,襄阳城有什么要紧事?”

钟孔目拱手:“禀观察,这一年来襄阳还算太平。从北方避难的人多,市面繁华不少。李知府在时休养生息,不扰民生事,并没有什么紧急的事情。”

看着两人,王宵猎似笑非笑。道:“如此最好。这些日子,还是麻烦你们处理日常的事务,等候朝旨。朝旨来之前我先暂驻襄阳,以防别生事端。”

钟孔目和丘押司一起拱手称是。

命两人离去。王宵猎对邵凌说道:“我最怕的,就是这些公吏说内外无事。偌大一城,怎么可能无事?所谓太平,都是事情被这些人压制下来,普通百姓受苦。”

邵凌道:“在汝州时,每处也都说是太平。知州命公吏自陈,结果如何?此次杨天松反叛,听说不少公吏加入,他才能够迅速做大。地方公吏,多是豪强,岂是易与的?”

王宵猎点了点头:“确实如此。不过我们是客军,现在不要过多干预襄阳事务。你驻军这里,只要多看多想,不要多管。还有,现在有数州之地,我们的军队太少了。前几日你们俘虏的杨进所部,要及时挑选。凡是身强体壮可以入军的,就全部编入军中。”

“还有许多不适合从军的,又该如何?对了,杨进裹挟百姓不少,也要处置。”

王宵猎道:“不适合的从军的,还有裹挟的百姓,全部在邓州安置。不管朝廷怎么处置,这一带只有我们的军队。这么多军队,总要有地方吃饭。”

邵凌点了点头,心领神会。很显然,邓州、襄阳到手如此容易,王宵猎已不满足于以前那样。既然占住了这几州,王宵猎就没打算让出去。只是现在自己能用的人少,不像汝州时那么激烈。

用过了午饭,王宵猎在街道上转了转。见人流很多,市面也很繁华,并没有什么乱象,便就决定暂且不管。这一段时间,自己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邓州。能把汝州、邓州连起来,迅速扩充军队,有了能用的人才,才能真正开发襄阳。

回到州衙,就有士卒来报,说外面有人求见。

不多久,就见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人进来。到了王宵猎面前,拱手行礼。道:“在下原陈留监酒陈与义,见过观察。”

王宵猎想了想,自己对这个人并没有什么印象。问道:“不知所来何事?”

陈与义道:“去年金人犯京西,在下携家人一路南来。两个月前到了襄阳,盘缠用尽,冬天汉水又不通船,只能暂且住下。李知府对在下分外照顾,幸不至饥馁。谁知前几日有贼南来,李知府到了任期自己离去了,却不曾说一声。听闻观察遣军破了盗贼,现驻军襄阳城,特来求见。”

王宵猎一头雾水。想了一会道:“不知有什么事?”

李与义一时间踌躇。过了好一会才道:“家人冻饿交加,口食不济,还请观察——”

“哦——”王宵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到自己这里打秋风来了。金军南下,不知道有多少官吏百姓南逃,陈与义这样的人很常见。按说他们是官员,朝廷应该接济。可现在赵构自己都风雨飘摇,谁来管他们?都是靠着储蓄,一点一点向南跑。

襄阳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在这里的南逃官员其实很多。王宵猎现在身份尴尬,不想招惹。没想到这个陈与义竟然主动来找自己,看来生活确实困顿。

看着陈与义,王宵猎想了又想。道:“说实话,我只有一州之地,数千大军,也着实困难。不过总不能见死不救。这样吧,不如你到我军中做事,赚些俸禄如何?”

陈与义笑了笑,脸上有傲然之色,没有说话。

王宵猎明白,这分明是看不上自己。监酒是个小监当官,没想到还有这份傲气,王宵猎的心中非常不满。明明吃不饱饭,却不想做事,只想拿钱,那怎么能行?

沉默一会,王宵猎道:“襄阳城里,似你这般南来的官吏不知有多少。一一救济,我军哪里有这么多钱?想吃饭,总要做事才行。怎么能不劳而获呢!”

陈与义想了想。道:“观察如此说,倒也有道理。不知有没有什么抄抄写写的事情,每日赚几文钱糊口。等到天气暖了,我再南下就是。”

王宵猎道:“军中自然有许多事情。你先说一说身世,是哪里人,我看如何安排。”

陈与义道:“在下眉州人,曾祖陈工部迁洛阳,故生于洛阳。”

王宵猎问道:“陈工部,不知何名讳?”

陈与义道:“讳希亮。曾为京西路转运使,身后封工部侍郎。”

王宵猎点了点头。这个陈希亮,自己好像听说过,不过不知道其生平。生前做过京西转运使,在宋朝算不小的官了。可惜自己不是官宦世家,具体什么人说不上来。

陈与义又道:“某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文林郎,为开德府教授。前些年偶因过错,贬职陈留。”

“原来是进士出身——”王宵猎点了点头。怪不得有些傲气。少年进士,在宋朝是非常人物,自然瞧不上王宵猎这种出身的人。不过正逢乱世,刀枪说话,他也只有来求自己。

想了好一会,王宵猎才道:“既是进士出身,不应当与凡夫俗子相比。你便随在我的身边,做个参议好了。俸禄虽然不多,养家糊口足够。”

第131章 大势

陈与义拿着笔,看着面前各种样的人。听他们谈天谈地,说着自己是哪里人,怎么逃到这里。一路上多辛苦,看见了什么事情。七嘴八舌,乱糟糟的。

看看天色将暗,陈与义让大家散了。把今日听到的消息整理一番,交给吏人。紧裹夹袄,迎着寒风回家。这些日子王宵猎让陈与义召集逃到襄阳的人,收集他们的消息。此时邸报早已不通,周围发生的事情根本不知道,就不要说天下大事了。

王宵猎如此做,陈与义倒是理解。带兵打仗,没有消息怎么行?让自己来做也正合适。此事跟王宵猎军中关系不大,自己又是读书人。

到了家门口,就见妻子倚在门前,不时张望。见到陈与义回来,急急迎上来。

陈与义见了奇怪。问道:“今天有什么特别的事?你怎么等在这里?”

妻子道:“官人,今天衙门里来了几个人,说是发过年的物事。我也没有听你说起过,见他们发的有肉有鱼,还有一坛酒。都是多少日子不曾到口的东西,哪里放心得下?心中焦急,在这里等你回来。”

听了妻子的话,陈与义急忙入内,一起看今天发的东西。

只见地上有一坛酒,旁边用稻草绑着几斤肉,还有两条大鲤鱼,一只活鸡,一袋米。旁边几个瓶瓶罐罐,问了才知道,说是有醋、酱、油等。

仔细数了一遍,陈与义有些蒙。自己这几天没有见王宵猎,也没有听说要发东西。突然就有人送到了家里来,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想了一会,陈与义道:“既然已经送到家中,何必再想那么多?你收拾一下,今天有酒有肉,我们且好好吃一餐!这些日子,没肉到口里,大郎二郎日日叫唤。”

妻子转头看了看不远处眼巴巴看着的两个儿子,急忙答应。逃难的路上,着实苦了孩子。

第二天一早,就有吏人到来,让陈与义到府衙议事。

走在街上,陈与义就觉得今天格外不同。整个襄阳城里,都洋溢着热闹的气息。人流好像比平时多了许多,人们的脸上挂着笑容。

进了府衙,就见到多了许多人,拴了许多马。来来往往的,好多自己不认识的人。

上一篇:远山蝉鸣 下一篇: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