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之国(162)

作者:安化军 阅读记录

见气氛一下子变僵,余治富忙道:“且喝酒,且喝酒!做生意,就是买卖双方商量。卖家自然是漫天要价,买家也会坐地还钱,是不是?”

杨审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看了三人一眼,心中暗暗思量,不由有些焦急。王宵猎自然没有说非五十文不可,只是让杨审到了地方自己探查。对杨审来说,这是第一次离开王宵猎办大事,如果让对方把价钱压了下去,自己回去如何交待?在王宵猎的眼里,岂不是自己不会办事?

饮了两杯酒,贝兴道:“你们且饮酒,我有点杂事,去去就来。”

说完,出了阁子。四下看了看,到了另一头角落里的另一间阁子里,坐了下来。里面一个人正在喝酒的,正是来之前杨审见过的夏平。

贝兴向夏平拱手:“孔目,刚才我们与襄阳来的人谈,想压一压价钱,奈何他死活不肯。你是衙门里与粮行最熟的人,可有什么教我?”

夏平悠然地喝了一杯酒,道:“不要被那人吓住。进城之后离了你们,此人便就去了衙门。知州相公对那个王观察倒是钦慕,特意派了我帮杨官人。来这里之前,我们两人饮茶闲谈——”

“说了些什么?”贝兴大感兴趣,脑袋伸了过去。

夏平道:“王观察什么人物?不过是进京勤王的王通判独子。一时机缘巧合,打了几场胜仗,受到人赏识。回到汝州后,恰巧遇到杨进作乱,被他剿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手下军队从几百人暴涨到了数万人。这么多兵马,要多少钱来养?听杨官人讲,王观察已经没钱了。只等着今年的麦子卖钱,拿钱来养军。员外想想,现在的王观察必然是日盼夜盼,就盼着钱了。”

贝兴连连点头:“我们也是这么想的。按着今年的价钱,其实王观察定一斗五十文,并不能够说高了。不过,我们十几家粮商联手,这生意也不容易。如果能把价钱压下来,省下的钱便是我和余治富、康明起三家平分。生意人家,哪个会嫌钱烫手!”

夏平笑道:“那是自然!不过,我看那个杨官人也不是好对付的。而且知州特别交待,这几日让我好好陪着他。杨官人在鄂州便有什么不明白的,都来问我。”

贝兴忙道:“孔目,我们是自小就认识的,你对我有什么事情不了解?此次帮了我们,事后必然有重谢!邓州据说要卖三百万石粮食,一斗能压下十文钱,就是许多呢!”

夏平道:“员外,你也知道我的为人。丑话说在前头,给我的好处少了,这生意你们做不成!”

贝兴连连点头:“安心,安心!只要孔目说动了杨官人,我们必然会有重谢!”

第172章 供销社

王宵猎把书信看完,交给一边的陈与义。道:“杨审来信,说鄂州麦价约二百文一斗。不过那里天气湿热,产的麦子不如我们这里好。只是几个粮商一直压价,想让我们以四十文一斗卖给他们。”

陈与义读罢了信。道:“这几天襄阳市面上的麦价到了二十文一斗,已经过低了。如果不能把价钱抬上去,只怕丰收了农民也得不到多少利。”

王宵猎点了点头:“城内粮商卖二十文,农民卖给粮商能有多少钱?十五文?十文?我们减免了税赋,清除了豪强,最后农民没有得利,岂不是白辛苦一场。”

陈与义道:“天下又不是只有鄂州有粮商!不如告诉杨审,如果粮商还不愿意,让他到其他的地方看一看。两浙麦价高涨,这样赚钱的机会,不信没有人做!”

王宵猎站起身,叹了口气:“实际上,很可能就是没有人做。参议,你以为那三个粮商到襄阳来与我们做生意,只是他们三家?杨审信里面说了,一个船商,一个鄂州的粮商,一个武昌的粮商,他们就是以鄂州为中心的粮商选出来的人。卖粮只能靠水运,不卖给鄂州的粮商,还能卖给谁?襄阳附近,水路又能到达的,只有江陵和岳州了。那里粮价低,而且不缺粮。”

走到窗口,王宵猎看着窗外。

六月的天气,正是一年最热的时候。外面草木繁茂,鸣蝉叫个不停。府衙里养的两三只猫,懒懒洋洋地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

这个时代实行的是行会制度,一州一县,每个行业都有行会。平时官府利用行会,可以直接管理商业行为。比如开封府,市面上常见的货物价格,都是官府每日与行会商定,没有人敢于违反。这样利于官府减少管理手续,节省人力物力。当然,对于经济的害处,就是另一个问题了。但到了这个时候,行会容易让商人组织起来,不是他们本州的官府很难对付。

想了又想,王宵猎道:“先不管杨审那边怎么做,襄阳、邓州、唐州的粮食,我们必须以合适的价格收起来。不能在丰收之年,让农民多收了粮,却赚不到钱。”

陈与义道:“信阳军的不收么?”

王宵猎道:“信阳没有水路,暂时没有办法。等我们有了钱,再让张均收吧。”

陈与义点了点头。此时没有水路,千里运粮还有什么钱赚?太平年月,陆运的价格,以百斤货物来算,一百里路就要一百文钱。而水路逆流三十文,顺流十文,相差太远。现在不太平,各地价格不同,但总的趋势没有变。王宵猎能卖的粮,只有水路通达的襄阳、邓州、唐州和光化军。

王宵猎道:“卖粮总得有卖粮的衙门。以前各路有提举常平,现在只好另想办法。我一直想在各州建供销社,正好借这件事,把供销社先建起来再说。”

陈与义问道:“卑职听说供销社很久了,却不知道具体怎么做。一供一销,自然知道干什么的,却不知道具体条例。”

王宵猎笑着道:“说白了,就是这么一个官营的社,收各地的土产,运到外地。许多东西在本地不值什么钱,一到了外面,就价值百倍。以前靠商人,现在看来,商人靠不住啊。”

陈与义点了点头:“原来如此!此事倒是大有可为!”

当然大有可为。此时的供销社是依照此时惯例,规模更大的社,与后世的供销社并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主要服务农村地区。粮食作为战略物资,实际不合适由供销社管理。只是现在王宵猎只管几州,别有粮食库,商品粮就归于供销社下。

供销社的作用对于农村来说,实在是太大了。在后世,各地的农副产品,主要由供销社收购,市场一下子扩大到全国。农村地区的日常零售,也主要由供销社来提供。对于许多农村中国人,以前买东西要去供销社,在村里去代销点。农村孩子拎着瓶子打酱油,很多就去代销点。

不只是在中国,供销社是一个国际化组织,很多国家都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几乎是一个必要的组织。宋朝是会社经济发达的年代,建立供销社并不突兀。

从衙门里出来,陈与义买了一条缩项鳊,割了一斤肉,又买了一坛酒,提着回家。昨天刚刚发了上月的俸禄,这几天手里有钱,慰劳自己一番。

到了家,两个儿子正在院子里读书。见到父亲带了酒肉回来,不由两眼放光。

王宵猎给陈与义的俸禄,是每月二十贯,没有其他钱物。好在陈与义的家人不多,二十贯足够一家使用了。几个月的安定日子,家里人彻底洗去了南下路上的流离颠簸。

夫人迎出来,接过鱼道:“今日怎么买酒肉?”

陈与义道:“昨日发了俸禄,今日买些酒肉庆祝一番。这条鱼你拿去蒸了,放些酱油。前几日我在江边酒家,吃他们蒸的鱼,着实是鲜美!”

夫人笑道:“我哪里有酒家的手艺?一会蒸了,你不要嫌难吃。”

两人一边说着,一边把鱼和酒肉拿进厨房。夫人在那里收拾着鱼,陈与义在一边看着。

洗干净了鱼,夫人叹口气:“若说在襄阳府,观察对我们是极好的。每月里有二十贯钱,比你在陈留做酒监时还多不少。只是这个观察怪脾气,轻易不许雇人。你是读书出来做官的,我出身大户人家,哪里做得来家中这许多杂事?像以前般,雇两个使女在家里,不知轻松多少!”

上一篇:远山蝉鸣 下一篇: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