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之国(287)

作者:安化军 阅读记录

后人常说,赵构有北伐之将,而无北伐之志。孝宗有北伐之志,而无北伐之将。实际上,这话是没有道理的。一支军队,如果没有问题,怎么可能缺将呢?岳飞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但不是说没有军事天才军队就会打不赢仗了。一支合格的军队,哪怕是没有优秀的将领,也不应该犯大错。实力够了,就应该打赢,就不会被人以弱胜强。

自汉朝开始,中国大规模地开发西域,也开启了与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的战争。汉朝之前,这样的战争当然有。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始皇筑长城,许许多多。但游牧民族的势力极少有威胁到中原王朝生死亡的时候。从汉朝到唐朝近一千年,双方的争战开始慢慢变了模样。中原王朝的优势慢慢消失,游牧民族开始占到上风。宋朝,就是直接被游牧政权灭掉的第一个王朝。

为什么会这样?从根本上说,是中原王朝出现问题了。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许许多多,甚至有人还形成了理论,提出了各种说法。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军队出现了问题。不只是军队本身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有朝廷对军队的认识出现了问题。

许多人并不认为中原王朝的军队出了问题。比如说,大明初立,曾经打得元朝分崩离析,曾经数次横扫漠北。但结果呢?用不了一百年,面对北方就失去了优势。有人说是王朝周期律,还有人说王朝建立久了就会如此。但为什么其他王朝不是如此?就连宋朝都不是这样的。宋朝初立就打不过契丹,后来还是打不过契丹,是一直弱。

不解决这个问题,仅仅练一支能打仗的军队,渡过了这次危机,又有多大用处?几十年后呢?一百年后呢?几百年后呢?非要等到外面侵略者用屠刀把这片土地烧杀一遍,血流满地,还要有天大的运气遇到真正有思想、有魄力、有能力的一群人,才能改遍这一切?

那我来这个世界干什么?面对这种局面,王宵猎无法原谅自己。

年初救陕州,接着在荆门大胜,看起来一切顺利。王宵猎赢得了战功,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地方的民心,看起来无限美好。但真正对军队改革,却发现阻力重重。

从进军襄阳,军队慢慢正规化,便就逃兵不断。前几个月进行的整顿,逃兵达到高潮。现在王宵猎有兵约五万,各种原因逃走的则有三千余人。到了现在,除了最开始跟着王宵猎的汝州勤王兵,还有后来招募的本地兵丁,其他大多都逃了。

这么大规模的逃兵,王宵猎不能不重视。为什么自己忠心为国,连战连胜,还会有逃兵?自己军中的军官俸禄不算高,与朝廷俸格比,只是一般,而且没有赏赐。但自己军中发的都是实钱,没有折支也不发省陌,真正收入可比其他军中高一些。士卒的吃住都由军中负责,每月有少许津贴,也是实钱。更重要的是,地方对士卒有补助,有各种各样的优待。为什么他们还要逃跑?

王宵猎想不明白。但他必须想明白。这个问题糊涂下去,这支军队的前途就不好说。有人或许觉得这个问题不严重,王宵猎一时之间也说不明白多严重,但知道非常严重。

前些日子在新野,王宵猎有意让陈与义做军队的政治工作。但感觉得出来,陈与义不理解,也不想做。怎么办?王宵猎一时之间想不出办法。

刚开始带领军队的时候,王宵猎觉得政治工作是多余的。说实话,如果没有前世的记忆,可能根本不会想到这上面来。直到军队面临问题,想不出办法,王宵猎才渐渐明白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政治工作,不仅是为了保证军队的忠诚,更重要的是保证军队的性质。王宵猎一直讲,自己的军队要保家卫国,军人参军是为了保家卫国。怎么保证这一点?仅靠统兵官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说统兵官是为了保证军队战斗力的,政治工作则是保证军队性质的。真正的政治工作,不是古已有之的监军,也不是一些军队中存在的政治部,而是军队天然要求的一个职位。这个职位不是某些人凭空添加的,而是军队本身的天然需求。没有这个职位,军队就缺少了一部分的职能。

从荆门军凯旋后,别人看着一切顺利,王宵猎却感觉到了危机。在这个危机解决之前,不适合进行大的军事行动。不完成军队的改造,也不适合大规模扩军。

新中国建立之后,许多改革如急风骤雨。但新中国是怎么建立的?那支军队为什么在面对各种困难时都能应对,时机到了,如滚滚春雷般席卷大地?这个问题,并没有研究清楚。

红色军队的新生,是从重视政治工作真正开始的。按传统说法,政治工作可以视为文治。当文治深入到基层,一支新的军队崛起了。偏偏中国文人讲中国历史,讲宋朝历史,讲明朝历史,都说是以文治武,导致了军队战斗力羸弱,甚至亡国。为什么这些人讲的,跟现实历史刚好相反?为什么武人地位最高的时候,如五代,如民国军阀时期,军阀可以把文人当狗一样杀,军队的战斗力不值一提?

作为军队的建立者和军队的统帅,王宵猎需要想清楚。

第302章 统治郾城

这一天王宵猎在衙门里,与汪若海仔细商量现在陈州和颍州的局势。

汪若海道:“颍州要来的势力,一是陈州的冯长宁,再一个是唐州来的董平。两人都是本地的大族,族人众多,庄客也多。在地方发展多年,势力强大。观察来到襄阳,军队迅速扩充。与此同时,军中逃出去的人不少。一年时间,逃兵成了新的势力。”

王宵猎点头:“我听说过。现在陈州,实力最强的反而是西华的彭晋原。真是两军对垒,不管是冯长宁还是董平,都不是彭晋原的对手。”

汪若海道:“观察说的不错。彭晋原本是军中都头,最早纠集几十人聚在颍水边,不是什么大的势力。后来许多逃兵投奔,迅速发展起来。现在彭晋原的根基在西华县,向北的太康、扶沟、鄢陵等地的强人都听其号令。经多方打探,彭晋原集中兵力,应有一千三百多人。”

王宵猎想了想。道:“一千三百多人,可不是小势力。当年我战巩县,手下也不过几百人。这么多人聚在西华县,日常吃什么?总不散能出去屯田。”

汪若海道:“我散出去不少人手,这些日子基本打探清楚了。陈州和颍州,有两条南北走私的商路。南边的商路在颍上县,主要面对金军占据的亳、宿、寿、濠等州。向南售卖的货物主要是马羊,卖到北边的货物主要是牛。两淮地区山水寨众多,又各不统属,实在没有办法管辖。北边的商路,由于现在水路不通,是从汝坟镇到北舞镇,再到西华县的逍遥镇,而后经西华、太康,到南京应天府。这条商路西段被董平占据,东段则在彭晋原管下。这两个人,就靠着这条商路,赚到了大把钱财。”

王宵猎点了点头,低下头沉思。过了一会,道:“我们在襄城县设了榷场,商路正是从襄阳经湖阳县,而后走方城、叶县,到襄城。走私的商路一直到汝坟镇才向东,正好借我们的商路。”

汪若海道:“若如此,观察可以在路上严加盘查,抓出这些走私的商人!”

王宵猎不由苦笑:“参议,我们也要赚钱!襄阳正在南北商路上,每年从这里贩卖的货物不知道有多少。有的是可以贩卖的,有的是禁物。把商路上的禁物断绝,一年少赚许多钱。我只能不让军需物资经过襄阳贩运,一些不重要的,就不能严管了。对于我们,少了这些钱,许多事情难做。”

汪若海一怔:“走私的事,难道是观察默许的?”

王宵猎点了点头:“一部分是的。比如北方的盐运来,我们茶运出去,都没有严管。这些货物贩运对南北方都有利,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上一篇:远山蝉鸣 下一篇: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