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之国(576)

作者:安化军 阅读记录

王宵猎道:“营田务有几项基本的要求,你要记清楚了。第一,不在于你一年赚多少钱,收多少粮食,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农民的生活。在营田务里,百姓要普遍达到一户人家三十亩耕地,二十亩其他地,一头牛,有足够农具的自耕农的生活水平。大致如此,不能相差太远。营田务之外,如果主户剥削客户太甚,营田务要有能力吸收这些客户。总而言之,营田务是一个农业的调节器,让种田的百姓日子过得不会太差。”

余欢听了,不由怔在那里。自己在营田务干了不少日子来,第一次听说还有这项功能。

王宵猎接着道:“保证了这一点,其余的才是成绩。第一点,要能够组织出人力,开垦荒地。金贼南犯,天下间的闲田何其多!等到人口增加再去开垦,要到何年何月?营田务要按照官府布置,多开垦些荒地出来。”

余欢拱手:“节帅放心,我一定尽心尽力!”

王宵猎点了点头。接着道:“还有,营田务要多产粮食,按照要求产各种粮食。你们的粮食,要进入国库,调节天下粮价。你们的粮食足够多,百姓的饭碗就足够稳。还有一点,要给天下百姓做榜样,怎么种地。你们要配合其他衙门选育良种,改进农具,提高产量。”

余欢道:“一切谨遵节帅吩咐,必不会让你失望!”

王宵猎点了点头:“你们让我放心,我可就真放心了,千万不要让我为难。我不是个小气的人,不会让随着自己的人吃苦。但是,我再强调一遍,你们的钱,就是你们的俸钱,千万不要动公家的钱!哪一个敢犯了这规矩,就不要怪我不念旧情!你们的俸钱,一定不会少!如果贪得无厌,谁能救得了你呢?”

听了这话,杨审和余欢一起称是,不敢丝毫怠慢。他们看得出来,王宵猎不是随便说说。自己真犯了,很可能就会被严办,没有情面可讲。

让两人坐下。王宵猎道:“你们随着我的日子不少了,应该知道我的脾气。我知道自己的脾气不好,所以一直自己克制,尽量不发火,做事要冷静。讲起交情,该给的我会给,该有的交情当然有交情。但是,我再三强调过的事,哪一个犯了,就是不给我面子!哪一个不给我面子,我当然也没有面子给他!”

余欢和杨审急忙道:“卑职明白!”

这是王宵猎再三强调过的。听王宵猎的话,当然有交情,有面子。如果不听,也就没什么好讲的了。

第631章 桃花源

饮了一杯酒,王宵猎道:“我一直希望这个世界很简单。当官员的,规规矩矩做事,按俸禄拿钱。只要规规矩矩地做事,就没有人找麻烦,找了麻烦也不怕。按俸禄拿的钱,应该很丰厚。不但能够养家糊口,还能喝酒吃肉,能够有自己的爱好。大家这样做,官府方便,百姓也方便。然而希望只是希望而已,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想。所以对官员加强监察,甚至有时加重刑罚,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是我希望我认识的人里,那些有交情的人,不要做这样的事。我希望他们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王忠点头:“小舍人说得对,人本来就应该这样子!”

王宵猎笑了笑:“人本来应该怎么活着,大多数人都能说明白。只是活着活着,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活糊涂了。”

王忠道:“那还是不明白。”

王宵猎道:“乱花渐欲迷人眼,有时候也是身不由己。”

王忠摇了摇头。在他的世界里,他想不明白这些事情。小舍人讲得如此清楚了,还有什么糊涂的?只要照着小舍人说的去做,怎么会做错?从几百人的小部队,到现在震动天下,小舍人什么时候说错了?

喝了几杯酒,王宵猎对王忠道:“阿爹,过些日子,姐姐会到洛阳来——”

王忠道:“对了,大娘子在襄阳寻了个人家,小舍人知不知道?”

王宵猎一怔:“最近一直打仗,姐姐倒是没有讲。”

王忠道:“唉,大娘子自小就有主意,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说了算。想来是看小舍人战事繁忙,一时间没有跟你说罢了。这户人家,父亲是个官宦,极好的家世。那个官人我也见过,白净面皮,知书答礼,倒也合适。”

王宵猎想了一会。道:“我跟姐姐说过,她的婚事自己说了算,我又何必去干涉?姐姐看中,必然是极好的,怎么会是一般人家?此事等姐姐到洛阳来,必然就明白了。”

王忠道:“小舍人说的是。”

王宵猎道:“我要跟阿爹说的是,到了洛阳,你不必专为我家做事了——”

王忠一愣。忙道:“怎么,小舍人觉得我做得不好?”

王宵猎摇头:“当然不是。若没有你,姐姐一个人怎么能过好日子?我是说,到了洛阳,我给你安排一个差事。”

王忠连连摇头:“我种地出身,又不识文断字,如何做得了官!”

王宵猎道:“既是官,也不是官,阿爹一定做得来。”

王忠道:“是什么差事?若是种地,我倒是自小做熟了的。”

王宵猎一拍手:“正是种地!小时候读书,读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虽说是秦人避世,却宛若仙境,人们生活无忧无虑。这样的世界,不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吗?自金贼南犯,世事纷乱,不知有多少人希望有这样一处桃花源。真正的世界会成为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我希望在洛阳建一处桃花源,寄托百姓的希望。里面的百姓,将由我治下的各州县抽调,三年一换,或者是五年一换,到时再定。阿爹就负责这处桃花源,如何?”

“桃花源?”王忠看看杨审,看看余欢,一脸茫然。谁是陶渊明,桃花源记是什么,王忠一无所知。

杨审道:“看王阿爹样子,想来是没有读过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了?”

王忠道:“哪一个是五柳先生?却没听说过。”

王宵猎笑道:“没有读过也无妨,闲时我读来你听。陶渊明这个人,生于东晋,是个文人。开始也是做官的,后来辞职归隐,种田为生。《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一篇小文。说是一个渔人,偶然迷失路途,到了一个地方。那地方没有官府,土地平旷,田地肥沃,桑麻尽有。众人请他饮酒,说是秦末乱世,这些人逃到这里来,再没有出去过。渔人出去之后,告诉官府,却再也找不到路途了。”

王忠似懂非懂,“哦”了一声。

王宵猎道:“皇城西边,土地肥沃。只是百姓逃亡,闲田很多,有些可惜了。我欲把那里圈起来,请治下州县的百姓前来。一边开垦田地,一边在这里生活。不指望能收多少粮食,最重要的,是让官员知道民间疾苦。不要做了几年官,连百姓怎么过日子都忘了。以桃花源为名,算是纪念五柳先生,让后人不要忘记这乱世。”

王忠道:“只要是种田,我都能做。”

王宵猎笑着点头:“就是种田。阿爹必然做得好。”

建一处桃花源,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让高级官员不要与百姓的生活脱离得太远。再一个,这些百姓都是从州县招来,也可以知晓下面民情。为处桃花源,主要是与反映民情的官员对接,与以前的官府衙门关系倒不大。

王忠当然不了解这些,他也不关心。王宵猎需要的,只是一个信得过的老农而已。

夜渐渐深了,几人都有些酒意,发话放肆了许多。

王宵猎缩在椅子里,看着几个人纵情欢笑,自己很少说话。

这些是最早随在身边的老人,与王宵猎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他们不适合战争,早早地退出了军队。

王宵猎怎么能忘记这些老人呢?没有他们,自己哪有今天?不过这是自己的感情,无关公事,王宵猎不会因为私情就给他们什么官位。有的人早早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比如杨审。有的人则试来试去,比如余欢。让他带兵不行,做官也不行,终于找到措置营田这个适合的职位。有的人则什么也干不成,比如王忠。时间久了,终于找到一个管理桃花源的职位,用他正合适。

上一篇:远山蝉鸣 下一篇: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