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之国(60)

作者:安化军 阅读记录

“原来是王官人!官人进士出身,在家乡有大名!”围着的百姓交头接耳,纷纷议论。

进士是这个年代的上层人物,王汝代虽然没有做大官,州里的百姓大多听说过。而且民间传说,不知什么时候就加入了些奇奇怪怪的内容。王宵猎获胜,到现在几个月的时间,汝州不知道编出来了多少故事。听说新知州是王汝代儿子,百姓心安许多。

何挺和段八郎急急赶到,向人群里挤一挤,到了黄同元身边。

看了看两人,黄同无道:“原来新知州是汝州同乡人,赵洛镇王进士的公子。前边打了胜仗,朝廷派回来守家乡。这便安心了。既是汝州人,怎么会不管我们这些乡人?”

何挺道:“以前官员都回避,不许回乡任职。怎么新知州就派回家乡了?”

黄元同不屑地道:“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金人南来,许多事情都不一样了。旁边河南府,现在的知府还不是伊阳人翟相公?我们汝州,自然也是一样。”

何挺和段八郎一起称是,看着前面的杨审。

见不再有人过来,杨审高声道:“在下杨审,本乡人氏,现在知州之下管粮草。知州钧旨,知道天下离乱,你们这些窑工生计艰难。你们只要过来录个名字,愿听知州号令,便就不缺粮吃。”

有人高声道:“知州要我们做什么?要入军么?”

杨审道:“这里窑工数千人,哪里能一下子分得清楚?录了名字,后边再看你们如何资质,各人的意愿是什么,自会安排事做。知州说了,人都有两手两脚,怎么会饿了肚子!依食不断,不过是没有人组织你们,没有人给你们吃包的工具。这些官府尽有,不必担心!”

那人不死心,又问:“敢问官人,我们会入军么?不肯说死,是不是知州就打了这主意?”

杨审不悦,看了那人一眼,高声道:“军队是想入就入的么?要能披甲,要善射,你们先想一想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你们将来做什么,不是现在说定的。可能有人会做工,有人种地,也有的入军,都要将来再看!现在最要紧的,是瓷窑不开工了,不能够饿死人!”

听了这话,就有人道:“若只是如此,在这里发粮不就好了?何必录名字?”

杨审道:“粮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你们有手有脚,做事情才有粮吃!只想着吃白食,世间有这么好的事情!好了,不愿意的,就不要来录名字,随便你们做什么!但是,只有录了名字,愿意听从知州安排的,才会有粮食发!我们的粮食,也不是捡来的!”

下面的人听了,在那里议论纷纷,一时间说什么的都有。

这里的人多是窑工,不是农民,思想与农民不同。当然,他们也不是后世的工人,工作有些像,思想却大不相同。与后世的工人相比,这些人多了些流民思想。

宋朝与前代不同,基不限制民间人口流动,自然也就多了许多流民思想。好的方面,这些人向往自由,追寻富贵,富有开拓精神。不好的方面,好逸恶劳,不守法令,不像农民好管。不过这些人大多身强力壮,有物质刺激,干活也卖力。只是对他们来说,不给钱的精神刺激不太好使。

王宵猎对这些的安排,是根据个人条件和个人愿望,可以选择做工、做农民和参军,没有特殊原因不强制。他们有手有脚,还有力气,只要组织起来,这个时代怎么可能饿肚子?

讨论了一会,就有人走到一边的案前,登记自己名字。有人带头,很多人都围了过去。

何挺道:“这个官人,话也说得不清楚。到底要我们做什么,最后也没个准信。眼看秋天,金兵就要来了,若是让我们入军,可是危险!”

段八郎点头:“这话不错。刚才有人问了几次,这官人也不敢说死!”

黄同元道:“你们两个痴人!这人是知州派来的,又不是知州,说了又有什么用?不说死,才知道现在知州并没有打定主意,多想没有用处!”

何挺道:“如此说,你是要过去录名字?”

黄同元道:“家里无粮,不录名字怎么办?跟你一样,天天吃野菜?”

说完,拽开大步去了。

何挺看看段八郎,从怀里摸出菜团。看了一会,叹口气:“说的也是。现在我们饭都没有的吃,想那些有什么用处?罢了,我们也去录个名字,先有了饭吃再说其他。”

与段八郎一起,何挺也到了案前,录了自己名字。

第65章 万事开头难

王宵猎站在土堆上,看着前面汝河边的空地聚集的人群。熙熙攘攘,混乱异常。过了许久,王宵猎问身边的杨审:“来的有多少人?都是窑工吗?”

杨审叉手道:“回小舍人,这里有三千多人,全是山中窑工。还有许多人留在山里,没有过来。”

王宵猎皱了皱眉:“眼看着就要秋天了,怎么有人还住在山中?他们有粮食吗?”

杨审道:“山都是土山,有人在山间开了田。就要收粮了,自然不走。”

王宵猎点了点头,没有说什么。

汝州窑工,太平时节有六七千户之多,数量非常庞大。金兵来了,有的南逃,有的被掳走,剩下的还有四五千户。这是巨大的人力,组织得好能干许多事情。

这个时代,中原地区到处都是荒地。有双手双脚,只要组织得当,不可能饿死。宋朝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金军攻来之后,大量地区的基层组织没有了。民众无人组织,种地就会被抢,做工卖不出去货,老百姓没了活路。只要基层组织起来,社会很快就会恢复。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挡住南来的金军。

过了许久,邵凌急急赶来。向王宵猎叉手道:“小舍人,派出去的人回来了一大半。”

王宵猎急道:“如何?”

邵凌道:“汝河两岸的平地,百姓大多逃亡,剩下的不足原来三成。不过,周围山里的乡村,金兵未到,百姓大多安居。不过四起的强人到处抢掠,许多也住不下去了。”

王宵猎道:“哪里的空地最多?”

邵凌道:“从汝州沿着汝河向下,由于金军攻掠,加上掳掠人口,闲地最多。”

王宵猎点了点头:“好。那就以郏县和宝丰两县为中心,选空闲土地,安置这些百姓。杨审,这两日你统计一下,有多少人愿意去种地。让他们放心,土地和种子都由官府提供,他们只要出力气就好。种出来粮食,总是能吃饱肚子。”

杨审叉手称是。

王宵猎道:“我们能不能安置好这些百姓,是接下来能不能在汝州站住脚跟的关键。军队是鱼,百姓就是水,鱼离不开水。没有百姓支持,军队是无水之鱼,无本之木。”

杨审和邵凌一起称是。不过他们心里,对王宵猎的话却不怎么认同。百姓多的是。到了哪里,还能缺少得了人?只要有兵,手中有粮,就是一方强者。

军队是鱼,百姓是水,这鱼水之情在,军队就能发展壮大。不能得到百姓支持,军队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很难长久。这个道理,是王宵猎从前世学来的。到了汝州最重大的任务,就是让军队,把根深深扎进汝州百姓里。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军队就能够生生不息。有了军队的保护,百姓才能安家乐业。

这个道理很简单,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最明显的例子,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和新四军都在与日军作战中迅速膨胀。不只是军队人数的增长,更重要的还有根据地的扩大,后备军人的膨胀。而国军用拉壮丁的办法。抗战八军,征壮丁不下千万,约有一半死在了路上,没有上战场。两者效果显而易见。

抗战八年,四川征壮丁三百万。就有人说,川军对抗战有如何如何重大的意义,甚至无川不成军之类的说法。却不提三百万壮丁,真正上战场的有多少人,死在路上又有多少人。又有多少壮丁,根本就是不成丁的孩子,他们本不该上战场。

上一篇:远山蝉鸣 下一篇: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