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之国(638)

作者:安化军 阅读记录

两个人说话的时候,张择端洗浴罢了从屋里出来。全身换了新衣服,人一下精神起来。

到棚子下坐了,李迪倒了酒,三人举杯畅饮。

酒过三巡,张择道:“靖康之乱后,如我一般流落各地的画师还不知有多少。王宣抚恢复西京,又大败金军,洛阳一带自是安定下来。我们应该各处寻访,把流落的画师找来。”

李唐道:“张提举正有此意。听说这还是宣抚提出来,准备派人专门去做的。道君皇帝建画院、画学,当时人才济济,何其盛也。到了靖康,金贼南来,他们哪里识得画好画坏?一切都毁于一旦!”

张择端道:“画师里命好的,逃到南方,或者如你们一般到了宣抚手下。有那命蹇的,如我一般,落到了金人的手里,还不知道有多少。金人南犯,迁了许多京西路百姓北上,许多都流落河东。现在河东路一半已入宣抚手中,里面必然有许多的杰出人物。”

李迪道:“此事倒是不难。只要舍得花钱,要不了一两年时间,就全都聚到洛阳来。这几年我们在襄阳,观宣抚的为人,是个舍得花钱的。提举画院的,是宣抚姐夫,还怕没有钱吗?”

李唐笑道:“倒是忘了,我们这个提举,书画技艺一般,身份却非比寻常。以后我们画师,虽然比不得道君皇帝的时候威风,也不会差了。”

张择端听了,问起提举的身份。

李唐道:“这个提举,出身官宦人家,父亲中过进士做过官的。金贼来了,带着母亲南迁,逃到襄阳。他自小家传会绘画,到了襄阳,开了个书画铺,赚钱养家。后来认识了宣抚姐姐,双方看得入眼,便定下了亲事。若起绘画的技艺,倒是一般。但他天生了一副慧眼,书画是好是坏,一眼就能够看出来,可瞒不了他。”

张择端道:“这么个人,提举画院倒是合适。若是个外行来,我们倒是难做。”

李唐听了笑道:“外行也没有什么,只要不压迫我们画师,就是好的。怕的是明明不懂,却要装懂,搞得我们画师难做人。宣抚定的书画院,是半官半民,本来管的就不多。画得好的,能够多赚钱。那些画的不好的,只能拿官府的俸禄,画卖不出去。提举管画院,只是要做些官府的事,其他的管了做什么。”

李迪和张择端两人听了,一起点头称是。按在襄阳的经验,王宵猎不会为难这些人。

第707章 桃源仙乡

洛苑乡是宋朝新设,前朝所无,位于洛阳城西,南邻洛水。靖康之乱后,百姓逃散,洛苑乡百姓十不存一。王宵猎命宣抚司出钱,把仅剩的一二百户百姓迁往金谷乡,改名桃源仙乡。

桃源仙乡的百姓,全部来自于治下各州县,由官府出钱搬到这里。耕种这里的土地,在这里生活三年,他们回乡再换人来。桃源仙乡直属宣抚司,不归下面州县管辖。

从收完麦子开始,周围金谷、梓泽和平乐三乡的百姓便聚集在这里,建造道路、房屋。

不管是官员,还是手下的将领,都不理解王宵猎为什么这么做。好在王宵猎这种事情做得不多,只有少数几个人劝过几次,就懒得再管了。

这一日,王宵猎与陈求道两人,出了洛阳城,到了洛苑乡。看周围大树参天,王宵猎道:“隋炀帝建洛阳,城西不设城墙,也不设城门,而开数百里之地为苑囿,称西苑,又名会通苑。到了唐朝时候,又名上林苑,又名芳华苑,武后称制又称之为神都苑。晚唐五代战乱,这里才慢慢败落下来,成了良田。隋朝建造洛阳城,法天象地,以西苑为瑶池,如此宫城才是建中立极,为紫微。”

陈求道道:“隋炀帝不恤民力,不数年间,偌大帝国分崩离析。”

王宵猎点了点头:“是啊,隋炀帝不但不恤民力,而且还好大喜功,把个帝国弄得烽烟四起。今日这西苑,处处良田。依我看,比隋炀建的苑囿不知好了多少。”

隋炀帝建的西苑规模极大,方圆数百里,西边到新安县。里面穷奢穷侈,设立了许多女官,为十六院,在里面养鱼饲畜,种植蔬果。唐朝虽然面积减半,依然是天下第一的苑囿。

这处西苑,不但是洛阳胜景,也影响到了北边的契丹。在南京城,即幽州北边建了一处瑶屿,作为游乐之地。这处瑶屿后代一直建造,也被称作西苑。一直流传到后代,改名称作中南海。

到了五代,西苑已经荒废,慢慢开垦成农田。宋朝建都汴梁,洛阳从此慢慢衰落,西苑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后世的洛阳城,留下的只是几条路,和一处只存名字的牡丹公园。路是西苑路,还有因龙鳞渠得名的龙鳞路。

走在这里,想着西苑曾经的样子,后世的样子,王宵猎不胜感慨。

前方的役夫正拿着夯石,正在夯筑路基。头上烈日当空,役夫们喊着号子,满身是汗。

陈求道道:“现在洛阳里多少事要做,宣抚为何选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建里呢?建成之后,从各州县选百姓来这里居住,一年不知要费多少钱。”

王宵猎道:“有人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桃源。这里,就是我们宣抚司的桃源。在这里的百姓不会受到官府的压迫,也不会受到地方势力人家的欺压,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快乐地活着。我们做不到让治下的百姓都平安喜乐,最少选一部分人,让他们过上如同桃花源里的人那样的生活。”

陈求道微笑:“宣抚真是那样想的?”

王宵猎不由也笑:“有一部分想法或许是这样吧。真正要设这里的原因,是我们现在治下的地方大了,再也不能完全走遍了。这一次去河东,我一路走马观花,还花费许多日子,更不要说再回襄阳、邓州了。离得实在太远,那里的百姓过得怎么样,官员是不是合格,怎么可能知道呢?所以把他们的百姓找来,住上几年,算是了解民情。这便如周朝派史官采集国风,汇成一部《诗三百》,而了解四方民情是一个意思。虽然花些钱,总是值得的。”

陈求道道:“值不值得,还是要看来的百姓是什么人。”

王宵猎道:“不错,选的人错了,再好的制度也没有用处。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志向足够远大,只是,也只能听听罢了。为天地立心,什么是天地之心?为生民立命,立什么命?为往圣继绝学,继什么学?为万世开太平,怎么开?这些话一旦要展开出去,就有无穷变化。在这无穷变化中,总有人在其中。无论天地,无论人世,终究离不开人的学问。我们很多事情,都想着我立下个规矩来,后人照着做就好。真有这样的规矩?依我看,是没有的。人世间一直是在变的,想做正确的事情,就要跟着一直变才行。”

陈求道似懂非懂,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这是王宵猎想了许久,最后才发现适合自己的道路。不管是什么主义,什么思想,时间久了,都会慢慢沦落为他们曾经唾弃过的封建主义一样的处境。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不管他们说的怎么样,这些都不是万世法,不能保证人类社会一直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怎么办?就要不管什么主义与思想,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改革是永远的,因为一直在发展,不改革不足以适应新时代。社会一直发展,一直改革,才能相互适应。

怎么了解社会的发展呢?有许多种办法,但只听下面的人报告是不行的。王宵猎想到的,是建一个地方,把各地的百姓都找来,把各行各业的人都找来,听听他们怎么讲。这个方法当然不是完美的,但终究是个开始。

见路边一个大木桶,王宵猎上前打开盖子,看了看。对陈求道道:“这里的绿豆汤还有半桶,看来管事的人还是有良心,没有克扣。这样热的天气,让百姓来干活,不能只发钱,还要想办法做些保障。”

上一篇:远山蝉鸣 下一篇: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