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之国(779)

作者:安化军 阅读记录

说到这里,徐才叹了口气:“宣抚经常讲,事情对不对,要听百姓怎么说。可主簿在上官问起时照实回答,他又借在哪里了?下官也觉得糊涂。”

王宵猎道:“所以,才需要你们,需要你们去了解真实的民情,了解真实的情况。主簿照实回答没有错,可为什么百姓还会厌恶他呢?多大数情况,这就说明我们的制度错了,执行制度的人错了。没有什么奇怪的,一套制度,在现实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怎么执行,怎么选择,是对官员的考验。我们要求官员要有这样的能力,达不到就要被换岗位。上司去的人,不能因为主簿的话,就对知县的功劳视而不见。相应的,也不能对主簿的话置之不理。到底应该怎么处理,当然要结合现实的情况,有稳妥的方案。”

徐才不住点头。听到最后,有些茫然地道:“到底该如何?”

王宵猎叹了一口气,道:“首先上司去的人肯定失职,要处理的。派这个人去的,明明知道知县有功,还同意了这要处理,也算失职。县里除主簿之外的官员,明明知道上司错了,不敢怪罪上司,反而怪到主簿,同样不适职。这样一年小事,处理下来,就要上溯几级,连累很多人。是让一个主簿受委屈容易,还是处理这么多人容易?更何况这些被处理的人,或许还有其他功劳。喊一句实事求是的口号容易,真要执行可就难了。”

徐才道:“下官有些明白了。”

王宵猎微微摇头:“真的明白了?你认为该怎么处理?”

徐才道:“下官以为,主簿换个大县,或者给他升一级官职调去别县,应该比较合适。”

王宵猎道:“你还是不明白。实事求是是我们为官的准则,做不到这一点的官员,要来何用?就是再难,也要贯穿这一原则。主簿还要在那里,才能显出宣抚司的意志,显出宣抚司要求实事求是的意志!不能因为难,就想找一些看着巧的办法绕过去。现实中有困难,迎着困难而上,才是我们要做的!”

徐才告辞,出了房门还在思索王宵猎说的方法到底是什么?自己怎么也想不明白。

送走了徐才,王宵猎心中久久不平。想了想,让人把陈与义找来。

陈与义进了王宵猎官厅,看他正站在牡丹园的旁边。牡丹已经陆续开放,红的白的分外好看。

陈与义上前,向王宵猎行礼问候。

王宵猎道:“今日叫你来,是有话要说。这些日子牡丹开放,确实美丽。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诚不欺我!来,我们今日就在牡丹花旁,说说话吧。”

陈与义觉得奇怪,但不好说什么,只好恭声同意。

这些年来,陈与义在行政上没有什么作为,慢慢被边缘化。民政的事情归陈求道,军政的事情归汪若海,虽然陈与义也是宣抚司参谋,但实际事务不多。没有办法,行政和军事上的能力,陈与义确实不如那二人。

占着一个参谋的名额,做的事情却不多,让陈与义常不自安。很多时候,陈与义想不如外放算了,去做一个知州知府之类的职务。但这两年,王宵猎对知州的要求越来越高,陈与义竟然有些畏难。

今日王宵猎唤了陈与义到自己官署,陈与义不知道什么事情,心中难免惴惴。

坐下之后,亲兵上了茶来。王宵猎给陈与义倒了一杯茶,放下茶壶,看着前面的牡丹花出神。

陈与义只好拿起茶,轻轻啜了一口,陪着王宵猎看花。

突然,王宵猎道:“在襄阳时,去非到我那里自荐,记得是生活艰难。许多年了。”

陈与义道:“是啊。那是建炎三年,到现在四年多了。”

王宵猎点了点头:“四年多了。去非做到镇抚司的参议,也是一步一步上来的,做了许多事。但自从我升为宣抚使之后,去非有没有觉得,做的事情少了?”

陈与义苦笑:“没有办法。刚开始我心中还有不平,但时间长了,就自己明白我确实做不了陈求道的事,自己生性如此,又有什么可抱怨?”

王宵猎点了点头:“生性如此,这句话是实话啊。去非生性不耍心思,一是一,二是二,确实不适合行政的事。但是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调整你的工作,知道是为什么吗?”

陈与义没有回答,只是看着眼前的牡丹花,视线渐渐模糊。过了很久,才道:“可能是宣抚念旧吧——”

王宵猎笑着摇了摇头:“念旧?参谋是重要职位,而且俸禄用的是国家公帑,我再怎么念旧也不会让你在这职位上待着。换一个职位,比如工厂、银行这些不是更好吗?你赚的多,我也省心得多。不是这样的。”

陈与义道:“不是?那是为什么?”

王宵猎道:“以你的脾性,确实不适合行政类的事务,特别是现在行政类的事务要求还这么多。但是,不适合行政类的事务,不说明就不适合当官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设立一个百姓看官员的官僚系统。只是影响太多,一直下不了决心。而你呢,就是选定的这个系统的最高官员。”

陈与义听了,不由张大了嘴。这样的结果,自己是万万没想到的。

王宵猎道:“现在我们的地盘大了,州县多了,下面州县的事实在管不过来了。如果从上到下,只听各级官员汇报的话,就有很多事情不知道。不说下面的官员瞒报,哪怕是正常的,也有很多事情应该知道而不知道,也有很多事情下面官员做的跟我心里想的完全不同。更不要说,瞒报无法避免,根本管不过来。”

陈与义点了点头:“宣抚现在位高权重,确实如此。”

王宵猎道:“这个时候,就必须有一个从下至上的官僚系统,代替百姓来监督官员。如果没有,或者是这个系统做得不好,官僚系统很快就腐化掉,防不住的。其实就是有了,能不能防住,我的心里都没有底。”

说到这里,王宵猎显得有些无奈。

第877章 认识的不同

说到这里,王宵猎把徐才的公文交给陈与义,让他仔细观看。自己则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前面的牡丹花。

周朝八百年,有太多的故事要讲。但最重要的,王宵猎认为是《诗三百》。

《诗》为五经之首,诸经中的第一经。当然古文经学不这么认为,他们把《周易》排在第一位,后人大部分也把《周易》排在第一位。他们解读诗经,多是认这是一部诗歌总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更是认为《诗经》只有文学价值,地位并不高。

地位不高,《诗》也不会成为五经之一了。

五四运动的先哲们,其开创之功自然是很伟大的。但是后人常说民国多大师,这些大师,水份太大。尤其在人文社科领域,向西方学习没有真正学会的,对内开创没有开宗立派的。几十年后,还把这些大师奉为圭臬的一些人,其思想真的太可怜了。几十年时间,就什么都没学会。

在汉代,《诗》常被用来规谏用。这个用途,说明了《诗》真正的价值,政治的价值。

《诗经》分为风、雅、颂,这三个部分各有用途。雅、颂的部分,被后世的皇家基本继承下来,虽然越到后边味道越不对。只有风,没有被继承。

王宵猎认为风是朝廷认识百姓的风貌,更好的来理解天下的。但其实,当时采风的时候,统治者未必就是这样想的。不管统治者是怎么样想的,风确实具有这样的作用。

后来到了秦朝,三公只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乐府的地位大降低。到了汉武帝时期,地位上升,但最终成为了音乐舞蹈的附属品。

王宵猎让陈与义去做的,其实是继承国风的传统,用各种形式了解民间。只有了解了,才能治理好。

从君权天授、君权神授到后来议会权力的确立,可以看出来,是一个权力从天或者神转到人民手中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有的国家比较彻底,有的国家则很不完全罢了。

上一篇:远山蝉鸣 下一篇: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