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之国(797)

作者:安化军 阅读记录

陈与义道:“那怎么办?既然是官府,不听官员的,又听谁的呢?”

王宵猎摇了摇头:“就是想不到,所以要商量。我能想到的是,是设置采风院,让采风官员下去,把民间的真实情况反映上来。因为我们做官的,是不知民间的真实情况的。看着是繁花似锦,实际上是烈火烹油,一点火星就能把民间炸了。所谓上下同心,其利断金。上面掌权的人不知道人民想的什么,那怎么行?”

陈与义想了想,缓缓点了点头道:“宣抚设了采风院,原来是这么个意思。”

王宵猎道:“虽然设了采风院,但采风官员怎么样工作,其他的官员怎么样配合,也大有讲究。采风官员如果像张棣这样,能掌握官员的升迁,问题就大了。官员们必然会百般讨好,一力迎和,那会怎么样?古有明鉴。秦朝每郡设置监御史,没改置刺史,都是这了监察地方。权力太大,最后刺史成了州牧,主政一地。这样的监察御史或刺史,是没有效果的。地方官员可以和其勾结,上面还是不知道地方情况。”

陈与义皱起眉头,陷入沉思。

王宵猎道:“所以,采风官员就是采风,最重要的是把地方民情报上来。如果地方有豪强,也是民情,当然也要上报。但是,查地方豪强不是采风官员的主要任务,顺带而已。地方上有豪强,采风官员不报,是采风官员失职。地方有豪强,采风官员只报豪强,也是采风官员的失职。”

陈与义苦笑:“这样高的要求,现在的官员肯定是不行的。”

王宵猎道:“现在官员的能力不行,那就一点一点提高,总有一天会行的。最怕的,是官员的能力不是一天一天提高,而是一天比一天更差。本来官员能力就不行,再一天一天差下去,那还了的!”

陈与义道:“一天比一天差是常态,一天比一天好的情况少见。”

王宵猎点了点头:“是啊,确实是这样的。如果一天比一天还差,都成常态了,这样的政权还想长治久安吗?”

过了一会,王宵猎又道:“新安的事情麻烦在这里。如果因为一个采风官员的报告,我们就大规模处理,那么以后官员对待采风官员的时候,态度就会有变化。不会像现在这样,张棣到县里,一个人找旅馆,官员完全不帮忙。也任他在县里采访,完全不干涉。我们怎么样避免这样的状况,是个难题。”

陈与义道:“这种事情,只怕很难避免。”

王宵猎道:“但是一个县里这样,总不能不管。这样吧,宣抚司派个干办去,显得我们重视。怎么处理,我们慢慢总结经验。其实这种事情,难的是怎么管,由谁来管。我们也没有经验,只有一步一步走了。”

陈与义道:“宣抚找我商量,其实我的脑子里也是一团浆糊,以前没有想过。以后要想清楚了,这种事情确实不是一下子就能搞清楚的。”

王宵猎点头:“是啊,看着简单,其实很难的。”

如何处理新安县,看着好像很简单,其实牵涉到的问题非常多。

作为宣抚使,王宵猎如果一知道了这种情,就驳然大怒,甚至派个专人去处理,是不合格的。这种事情对于地方是常规,不是只有新安一个县如此。你处理了新安县,别的地方怎么办?知道一个地方就派一个专人去处理?那么这些专人就会形成一个衙门,适不适合就成问题了。

首先要解决的,是由哪个衙门来管。是由行政系统的上级,也就河南府来管,还是由宣抚司来管。如果由河南府来管,就是知道了此事,作为宣抚使的王宵猎对行政系进行小小的警告。如果由宣抚司来管,就是王宵猎认为这不是行政系统的一个小小的失误,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这间有非常大的差别,虽然王宵猎是宣抚使兼知河南府,下面的官员却不是兼任的。

其次要解决的,是怎么处理的问题。是简单直接的把新安知县免职,把莫员外抓起来重判,还是把事情分析清楚之后再处理,有很大区别。前者是当作一个偶然事件,后者则是当作普遍事件。

偶然事件有偶然事件的处理方法,普通事件则完全不同。不但是处理新安县,还要形成一套方法,一套有效的处理措施,给其他地方参考。

作为宣抚使,王宵猎需要考虑清楚这件事情的性质,处理的轻重,基本的原则,形成一整套处理措施。而不是听到这件事情,觉得不对,派个人去把官员裁撤了。

第895章 我不一样

送走了陈与义,王宵猎步出官厅,在院子里慢慢踱步。

已是初夏,花大多都谢了,桃、李、杏都挂满了青色的果实。石榴花开得正艳,小石榴也露出了影子。

池子里的荷花开了,从一片翠绿中窜出一朵粉色的花来,迎风轻轻摇曳。几只红晴蜓在花间飞舞,不时落在荷花的苞上,在上面一动也不动。

王宵猎走到梧桐树下坐下来,静静地看着院子里的景色,静静沉思。

从《诗经》到汉乐府,诗歌里表现民间喜怒哀乐的内容越来越少,直至发展成为上层文人的一种文学体裁。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民间的诗歌艺术性在降低,也说明了上层社会越来越不重视。艺术降低有很多原因,如因为语言的演变,上层与下层隔阂越来越大,等等,上层不重视下层,才是让人忧心的。

就像一个家庭,父亲在外打拼,承担各种压力,为了生活拼博。回到家里以后,虽然也有其乐融融的画面,但也有对孩子的打骂。这个时候,母亲护住孩子,但是一句许也不说,是不行的。这相当于鼓励父亲,让基变本加厉。母亲保护孩子,除了把孩子护住之外,还要有对父亲的大声斥责。

民间诗歌,或者是其他的类似艺术形式,就是人民母亲对官府父亲的声音。这个声音,有时候是斥责,有时候是赞美。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斥责的声音尤其要注意。

中国的传统,往往把掌权者比喻为父亲,把人民比喻为孩子,把国比喻成家。一个家,不能只有父亲和孩子,还应该有母亲的声音。民歌、小调这些民间的娱乐,很多时候就是母亲的声音。

汉语里,国经常被称为国家。把国看作一个家,不应该只是用来规范人民,也要规范掌权者。

关于国和家的认识,中国和西方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不只是仅仅是用词的不同,而是会影响到政治、社会的方方面面。把这些问题理清楚,更让人有清醒的政治认识。

人类文明,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人如何认识自然、如何认识自身,从而正确对待、管理、应用的问题。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文人渐渐形成了一种思想,认为社会是单向进步的,后来的一定比原先的先进,西方的一定比东方的先进。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应该说,在那个时候,西方文明比东方文明选进。但在历史上,并不是这样。

从文明的进步来讲,西方的哲学并不是支撑西方科学进步的源头。反而是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冲破哲学思想的束缚。如果抱着比较学习的态度,西方思想是应该有取舍的。

西方哲学与中国思想,并不是可以简单比较的。哲学和思想是两个概念,应该区别对待。

如果把人类思想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自然的思考,一是对人类本身的思考,这两个部分也是不同步的。自然方面来讲,西方哲学并没有回答。而对西方哲学推崇备至的人,也主要是因为西方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

如果把文明认为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那么西方哲学,在文明上面的成就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唐宋时期。康德和黑格尔的地位,应该类比于中国的陆九渊和朱熹,类比老子和孔子就不合适了。所以黑格尔评论孔子,是不同层次的人强行点评人物,他理解不了孔子,评论也荒唐可笑。

上一篇:远山蝉鸣 下一篇: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