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之国(864)

作者:安化军 阅读记录

岳飞生活简朴,“仙客来”就觉得不错,其他身份如他的大将哪个会如此?

吃完了饺子,岳飞拿起一个萝卜,扭头看着窗外。街上的人群熙熙攘攘,忙忙碌碌,各自奔赴着不同的人生。

与其他大将比较,岳飞算是与王宵猎很熟悉。宗泽在开封的时候,岳飞是一个小头目,便与当时也是一个小头目的王宵猎有来往。多年之后,岳飞终于成了宋朝带兵大将之一,而王宵猎,早已是一方大员。

知道王宵猎主政一方,多立战功,岳飞也赶到高兴,但没有多想。直到王宵猎北伐,连克金军,甚至占领了关中和河东路南部,岳飞才突然发现,王宵猎的军队强得厉害。

多年带兵的过程,岳飞熟读兵书,也学习其他人的带兵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直到最近这一两年,岳飞的军队才真正成型,具有了自己的风格。

这个时候,岳飞才认真研究王宵猎的带兵,研究王宵猎的军队特点。最后发现,这是一种与自己的带兵经验完全不同的带兵方法。开始看不出什么,越到后面差距越大,双方的战斗力也出现质的差别。

如果以一个营来说,岳飞相信自己的军队不会比王宵猎的军队差,甚至战斗力超出也有可能。但到了团一级,自己的军队就完落到了下风。这种差别,是指挥体系不同,由此带来的战斗力不同。

靠统兵官个人指挥,很难超过团的级别。或者说,团级的战斗,统兵官就不可能完全掌握了。要想获胜,必须要有完整的指挥体系,或者天命加身。

王宵猎司令部的分工,以及依靠传令兵、号角、旗语、喇叭、哨子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这个体系不但有效,而且能保证下级执行。在战场上,王宵猎一个团就是一个完整的作战单元,既能接受上级的指挥,也能够把上级的命令分解,有效地传达给下级。这一点,岳飞是做不到的。

至于到了团上级别的战斗,岳飞自己也知道,完全不是王宵猎的对手。曹义的一个团就在旁边,岳飞仔细观察了很久,确认了这个判断。

为什么会这样?岳飞知道自己的指挥体系过于简陋,但还有哪些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就说不清了。

像王宵猎这样讲究组织度的部队,是不是一定胜过岳飞的军队?不一定的。一场战争的偶然因素太多了,战果到底怎么样很难说。但是,如果是分成很多团的战斗,肯定是王宵猎的团赢的机会更大。综合起来,一场大规模战争的话,岳飞赢的机会就很渺茫了。

影响军队战斗力的因素有很多,如士气,如军心,如士卒的战斗决心,如组织度,如后勤能力,等等。大规模战争和小规模战斗,影响因素也各有不同。

大规模战争不是小规模战斗的简单叠加,而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打仗一直获胜,最后身死国灭的例子历史上有,一直失败最后大获全胜的例子当然也有。

对战争的看法,直接影响军队建设。王宵猎从后世得到的知识,不是军队中用上了大炮,也不是掷弹兵,更不是铁丝网,而是对军队的看法。那些技术武器,不过是加快了战争的进程,不是改变结果。

宋朝已经出现了火药武器的雏形,按正常的进程,在战争中火器应该快速发展,发展出新战法,新理论。元朝灭亡南宋军掐断了这个进程。明朝战争较少,烈度较低,发展也不快。到了清朝,就完全没有新的发展了。

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弊端不是武器较差,而是军事理论的发展停滞。到了清末,清军打不过外国侵略军,难道真的是因为列强的船坚炮利?更重要的,是军事理论相差甚远。认为是因为敌人船坚炮利,本身就是对战争本身了解不多的结果。认识到军事理论、军队组织、战争指挥统统不如敌人,才是开始。

王宵猎的军队就是从组织开始,然后延伸到战争指挥、士卒训练、后勤补给、医疗救援、工程建设等等各个方面的。最简单的,士卒训练王宵猎军队的一步一动,把各个战术动作分解成各个关键动作,就不知道速度提设多少,而且士卒的动作也更加标准。

是不是一步一动训练的士卒比旧方法训练的士卒一定强?不一定的。有的人就是天赋异禀,有的就是更适合旧方法。但是,对一支军队来讲,而不是针对一个人,新的训练方法一定强得多。

一个人是一个样,他们组织成集体又是一个样子。对一个集体,必须要考虑到集体的特点,集体的利益。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既要考虑战斗力是各个士卒的相加,又要考虑战斗力不只是各个士卒的相加。

这次到颖州,近距离观察了王宵猎的军队,岳飞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只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的思考还很不成熟。但是开始思考,就是一个开始。

第967章 兵临大同府

李舜英左右看看,并没有人,才上前打门。低声道:“尚书,你在么?”

过了一会,一个须发灰白的中年人开了门,见是李舜英,道:“娘子今日来贱门,有什么事吗?”

李舜英急忙道:“进去说话!”

说完,急急忙拽开门,进了院子里。

中年人摇了摇头,无奈跟在女子后面,随手关上了门。

草屋的炭盆旁边坐着一个中年人,见到李舜英进来,有些为难。起身行了一礼:“见过娘子。”

李舜英道:“原来团练也在这里,确是正好。我有一个消息,今日来说与尚书知道。”

中年人刚进屋,急忙道:“什么消息?”

李舜英沉默了一会,才道:“大王在太原府受挫,这一次大战,可能非同小可。我听府里人讲,宋军已经在几十里之外,可能明天,或者后天,就到大同府。现在府城里面人心惶惶,都在想着逃跑。”

听了这话,中年人不由喜出望外。急忙问道:“此话当真?王师真到西京城外面了?这可真是非同小可!”

李舜英点了点头:“我听到是这样的。他们还商量,全府明日要东逃,尚书他们也要带着走。”

中年人听了,低声冷笑道:“大宋王师既然已到了大同府,我怎么跟着金人逃走?”

李舜英低头想了一会,叹了口气道:“我也不准备随他们走了——”

中年人是建炎三年使金的宋朝使节洪皓,当时假礼部尚书为大金通问使,被金人扣押。因为学问娴熟,受到了谷神的尊重,请到家里教几个儿子。这几年谷神在西京为官,便也跟着着住在这里。

在洪皓家里的那个较为年轻的中年人,是宋朝宗室,团练使赵伯璘。靖康之难夫妇被掠为奴隶,归于谷神。洪皓因为是旧相识,多方解救,生活才改善了许多。

洪皓来回踱步,心中思虑万千。过了许久才问李舜英:“谷神在太原战事不顺我们也听说了。不过,到西京来的是什么人,你可曾听说了?能够带兵袭击金军后方重地,必然不是一般人物。”

李舜英摇了摇头:“我也不知道名字。就连金国人,好像也说不清是什么人,只知道是个都统。”

“都统?”洪皓沉吟许久。“此次与金军交战的是王宣相,他的军中,都统都是一师首领。难道,是王宣相派了一个师来?现在西京附近金人几乎没兵,一个师就没有人可阻挡了。”

赵伯璘道:“尚书何必多想?再等几日,西京城破了我们就知道了。”

洪皓苦笑着摇头:“团练想的过于简单了。对于城内金人来说,这是生死攸关的时节,你以为会太平吗?像我们这种人,不预作准备,死了也就死了,怎么能说不相关呢?”

赵伯璘一惊,忙道:“尚书有什么想法?务必让我们知道!”

洪皓道:“现在都是猜测,我们只要静静观察就好。但等宋军到了城外,就必须准备了。那时我们再商量。”

上一篇:远山蝉鸣 下一篇: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