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书郎(100)

作者:商狄 阅读记录

陈恒深怕别人第一次接触这个,不了解符号的意思。还在每篇文的末端,特意做着各种科普。

现在的正经书,主要用的标点符号就三种,一个大写的句号,类似O的形状,或是竖起来的一个小勾勾,最后一种是顿号:。

光靠这三种符文,拿来读经书怎么够用。所以很多夫子教学生时,都是从句读开始。用红线划分出每句的隔断,再让学生们跟着读。

这个就叫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要是没这样一个前辈在,给寻常人一套四书五经,他想要彻底读懂也是不太可能。

知识的垄断,往往是在细微之处着墨。

反而不是大部分人想的,那些高高在上的规矩和门槛。

而陈恒在话本中使用的这些符号,就被许多文人雅士视作一种挑战。

虽然只是一本上不了台面的话本,陈恒也在科普的末端解释过,这些符号只为话本阅读方便之用。

可这些标点符号,实在是好用的很。让许多人一看,就一目了然作者的意思。

陈恒会使用它也是因为蜀山是部长篇小说,如果不用现代符号,那在书写之时,会疲惫的很。《聊斋》毕竟只是短篇,创作起来不会太累。

不过要是说他没有借机科普的心,那陈恒肯定也是有的。

要知道现代标点符号,在这片土地上正式出现。就是上辈子,都要等到两百年后的戊戌变法,由康有为跟谭嗣同、梁启超起头。

巧合的是,中国第一本民间报纸,也是出自这三人之手。也有说法,是指康有为一个人办的,此处不作争辩。

跟这三位国学大家比起来,陈恒的名头自然不够。他自然只能用话本的方式,在暗处慢慢推行这一套东西。

毕竟大雍朝的未来,有没有一次这样的变法,谁也不知道。

陈恒这事啊,说大不大。说小,牢骚肯定也少不了。

有些人骂他,是觉得他有辱斯文。说不定这个不露真面目的元和先生,连个举人都不是,怎么也敢自创符号。

可大多数看到,也只是一笑而过。终究只是一本话本小说嘛。

陈恒要是敢拿来用在四书五经上,那才真的是大不敬。要给天下士人好好交代交代,你凭什么给圣人经书,断字断句。

至于扬州大多数人,还是乐于看个热闹。一来,这些符号确实方便阅读。二来,报纸上有人吵架,也是有趣好玩的事。

陈恒自己则完全不在乎,不过是些动嘴的文人,有本事就越过胡家、薛家、王家和府衙,再冲进书院里,当着山长的面打他一顿啊。

就连山长裴怀贞看到这些符号,也只是笑着评过一声“有趣”。

只要不去触碰那些忌讳的东西,大雍朝的民风,还是相当开明的。

“那兄长的报铺准备怎么办?就让他们这样骂元和先生?”林黛玉好奇“问”道。

“不急不急。”陈恒微微一笑,看向身侧的薛蝌,“薛伯父,应该已经在处理此事了。”

薛蝌在一旁笑着点头。

黛玉、宝琴一看,就知道两位兄长自有谋划,索性也专心陪起一旁的宾客。

……

……

薛瑱走出府衙大门时,自己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他此行来,正是为了将陈恒说的那点营收,捐给扬州府衙。薛瑱原以为自己会多费些唇舌,才能说服韦大人。

结果等薛瑱表明来意,韦大人已经眉开眼笑的引他入座。

这倒不是韦应宏见钱眼开,他如今仕途风头正盛,完全没必要贪图这点不起眼的小钱。只是觉得报纸这种新兴之物,在未禀明陛下前,还是由府衙就近管控比较安全。

薛瑱如此上道的送来,正合了韦应宏的心思,刚好给了府衙未来伸手管束的理由。

至于那点不值一提的小钱,韦大人随手就拿来捐给扬州各大书院,算是贴补他们书院的读书人,当然这是后话。

与韦应宏交谈甚欢后,薛瑱坐在回去的马车上,还是有些不敢置信。

想想当年他从金陵赶到泰兴县,处理一个掌柜的事情,都要吃上许县令一套闭门羹。再看看今日,被知府大人当成座上宾,还夸他来到扬州后乐善好施,有儒商之风。

前后诡谲的境遇变化,让他也是唏嘘不已。心中又有些振奋。

果然是倦鸟脱笼,方知天地之广大自由。

……

……

六月初九,新的《景安日报》再次在扬州城发售。

这次报铺供应了两万份,用了两、三日,才全部售卖一空。

纸上的内容,与之前的几期差别不大。只有一条加粗大字的短文,引起城内不少落魄书生的注意。

“上月末,元和先生将二十两稿费,全部捐给养济院。元和先生十分感谢本报铺……”

养济院,是大雍朝专门照顾孤儿、乞丐、穷人的救济机构。

书生们关注的,自然不是陈恒做了件好事。他们是没想到,给报纸写写话本,也能赚这么多钱,一个个都起了赶场捞一票的心思。

等到月末,许多使用新标点符号的话本小说,如飞鸟投信般来到景安报铺。

薛蝌将此事告诉陈恒时,他是高兴的不得了,深感自己这步棋走对了。

果然,不要试图去教会别人用什么办法做事。只要给他们看到,用这套办法能赚到钱,聪明人自然趋之若鹜。

第九十二章 好消息连连

整个六月,报纸上的内容,都没少了骂元和先生的声音。

陈恒每日待在书院,自然不会在乎。再说他们骂的是元和,跟他陈恒有什么关系。

山长的存在,就像一道屏障般,将纷纷扰扰都隔绝在外界。让陈恒得以专心在学业上。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月末,陈恒终于等来两个极好的消息。

一是二叔陈淮津的徭役,即将在七月初一结束。二是爷爷陈丐山终于在陈恒书信的劝说下,点头答应举家搬来扬州。

这事说来也有意思,前两年的时候,老陈家就决定攒些银子,给陈淮津再开间铺子。只是当时,大家都没想好让二叔去做什么营生。

正巧赶上这期徭役结束,扬州府衙这边有风声传出来,准备把城外的茶铺摊子转出去。

陈恒将这个消息给陈淮津一说,后者当即就想把这铺子盘下。

可二叔要居住在扬州,二婶总不能一个人在山溪村带俩孩子吧,他们二房自然要来扬州团聚。

奶奶周氏一辈子就带大两个儿子,好端端要走出去陈淮津一家,心里又怎么肯舍得。

她将这个苦恼,无意中跟大儿媳提起。结果顾氏当场冒出一句:我也想恒儿,娘,不如我们家一起去扬州吧。

原来陈恒这些年随着收入提高,早就动了将家人接来扬州的心思,只是先前还有些拿不准话本跟读书之间的平衡。

如今随着《蜀山传》出版,报铺的生意又走上正轨,他的这个念头越发控制不住。

写给顾氏的信中,也是一遍遍说着对家人的思念。

顾氏从屋里拿出陈恒寄来的信,又招来双喜跟吉祥,让他们把大哥的意思读给周氏听。

“子在外,无一日不思念父母亲人。家虽远,每每深夜亦能相逢梦中。”

双喜已有八岁,读到这句话,也是忍不住红起眼眶。

周氏抬起手不住抹眼泪,陈恒惦记着家人,她们难道就不惦记恒儿吗?

一想到五年里,大孙子一个人在扬州读书,每年只有中秋回来一趟,来去更是匆匆。

周氏心中想去扬州的念头越加强烈起来。

两个当家女人这么一合计,竟然觉得这个想法颇为可行。只是周氏跟陈丐山一辈子也就去过泰兴县,她十分清楚自己的老伴肯定不会同意。

这事,还得靠他们家的大孙子出马。周氏定下主意,就指示陈恒给爷爷写信。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不太顺利。

上一篇:A装O是要做校花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