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书郎(223)

作者:商狄 阅读记录

今日乐仪书院里有大课,不论童生、秀才都齐聚在讲堂。此时离开课还早,书院的学子挤在一处,正享受着微风的吹拂。

他们人数实在有些多,有不少来得晚的,自觉拿着凳子坐在过道上,等候着讲课人出现在讲台上。

讲台设在前方正中央,稍远一点的左手边,坐着闭目养神的裴怀贞。山长对面则是请来做帮手的江元白,他的面前有一张长桌,桌上设有一个小钟。当江元白敲响它时,就代表着讲课开始。

只是现在还有段时间,学子们尚能三三俩俩闲聊,气氛轻松且融洽。偶有有那么一两个人,小心翼翼抬头往右边看去。那副好奇的模样,好像墙内有什么宝贝在勾着心魂。

可惜在他们的右手边靠墙处,坐着一排闭目不语的夫子。仅仅一墙之隔,里头却是另一个世界。谢氏带着后堂的数十位女学子,也在此处安坐,等候开课。

林黛玉那批女孩子,是谢氏在扬州带的第一批学生。只是这些人都已经离开,现在这批学生刚招收进来不久。

相比起大堂里的喧哗吵闹,里间的女娃就安静许多。又有被特意请来帮忙的薛宝琴,跟谢氏一起维持着大家的秩序。

她们这次能有机会走出后宅,还是裴怀贞力排众议直接做主。虽说步子大,可能会扯着蛋。但山长这个岁数,扯了就扯了吧,估计也没多大用了。

学子们很想一睹屋内的风景,可有徐堇侯拉长着老脸坐在墙边镇守。他们仔细想想,还是打消非分之念。

眼见时间差不多,江元白端正一下坐姿,从桌上拿起小锤,轻轻敲在小钟上。清脆的钟声,立马压住讨论声。学子们逐渐沉默下来,开始闭目沉淀心神。

他们知道,学兄的讲课,马上就要开始。

正在后台的陈恒跟薛蝌,显然也听到了钟声。正给好友的装扮挑刺的薛蝌,当即大急道:“你不把这玉带上,也把我这柄扇子拿上啊。”

陈恒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还是坚决不同意,“不戴不戴,我是上台讲课,又不是跟你出去闲逛。带这个玩意儿干啥。”

陈恒今日的穿扮,跟往常没有什么差别。一身应节气的青衣,只要不细看,是发现不了顾氏补过的针脚。如此打扮,轻松又自在。他才不愿听好友的摆弄,戴太多装饰,反而不舒服。

薛蝌觉得好友就是犯倔,这是他们考中秀才后,第一次在同窗前露面,怎么也得风风光光才行。

可他劝不动陈恒,只好把先前解下的玉佩,重新带在腰带上。现在再让信达回家拿宝琴送的那枚白玉,也是晚了。薛蝌只能无奈摇头,“你以后可别后悔,觉得自己少了些场面。”

“不会,不会。”陈恒笑着连连摆手,他知道薛蝌想给自己弄得热闹些,可这不是陈恒的本意。讲课就讲课嘛,弄这些虚头巴脑的干啥。

钱大有突然从前探出头,对等候的两人道:“你们好了吗?马上要敲第二钟了。”

陈恒立马点头,钱大有这才缩回去,给江元白打了个手势。后者又拿起小锤,连敲三下。沉心静气的学子们齐齐抬头,看向讲台旁的屏风处。只见陈恒带着薛蝌徐徐走出,一路来到讲台的蒲团上坐下。

这种仿古的坐姿,很考验人的体力和耐性。陈恒合着青色大袖刚坐下,就感觉有点吃力。可面色还是不改,朝着台下学子们含笑点头。

他的身后分立着钱大有、薛蝌。见到好友做出暗号,他们也从屏风上,放下陈恒手写的大字。一个笔锋飘逸大气的‘义’字,在上好的宣纸上龙飞凤舞。

按理说,每次大课上的内容,大多都是秀才们带着人读史讲史,或是说说自己平日做文章的心得。

可裴怀贞看过陈恒院试的文章,觉得十分不错。就替陈恒改了课题,直接让他拿院试的文章开讲。

陈恒替乐仪书院拿下本次院试的案首,这是件极扬眉吐气的事情。他的文章自然在书院里广为流传,同窗们也想知道案首破题时的想法。

瞧着一张张翘首以盼的脸,陈恒拿着几经修改的文案,在飘动的‘义’字下,开始讲起自己的内容和思考。

从‘小利’到‘大利’,从‘小义’到到‘大义’,从君子之利到君子之义,这些容易理解的精妙处,书院的学子早有耳闻,他们继续耐心听着,将心中的所学跟陈恒的所讲做印证。

直到陈恒洋洋洒洒讲完,轮到学子们开始提问,这堂讲课才算真正开始。

先是一名童生站出来,求问如何做到在利中坚守本心。这个问题好回答,陈恒指了指身后的‘义’字,又继续请下一位。

这次来的是个秀才,面容老成,陈恒也识得。是书院里待了多年的老秀才,去年八月刚在乡试失利,也算是半个失意人。

“学兄。”秀才起身后,还相当有礼貌,先行过礼才求问,“若我们坚持君子之风,天下就真的能平吗?”

可他提的问题,就相当不礼貌了。这个问题,说实话有些狠辣。若是品德有用,那何来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若品德无用,那圣人教诲又要作何解。

裴怀贞微微睁开眼眸,他在之前就劝过陈恒。今日大可畅所欲言,无论对错与否,都不会有人怪罪。他这个山长,很好奇自家的得意门生是选择直面还是圆滑的回避?

陈恒没有选择回避,他直接迎头走上去,坦然摇头道:“不能。亚圣所言‘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非虚也,实难也。”

台下传来轻微的议论声,陈恒也没叫这名秀才先坐下,自顾自继续道:“若天下人人为君子,天下自然可平。”

他停了停,供同窗们思量这句话,也给秀才预留出继续提问的空间。果然,这秀才又问道:“那亚圣又言‘人皆可以为尧舜’,该作何解。”

这是出自告子章句里的话,本次院试的第二题,就是出自此文。陈恒才考过,自然不可能忘记原文。他点点头,拿着孔、荀两派后人争论的问题,抛给对方做解答,“此句重在‘为’,否则又怎么会有人性善恶之辩。”

这道困扰天下大家许久的问题,当即就堵住秀才的嘴。可这只是堵住嘴,陈恒知道还得让他服气才行。

“人心思变……”陈恒深吸一口气,想到那滚烫的四个字,“神魔同体。”

“善恶之分,一念之间,天上地下。”说完这十二个字,陈恒又把自己去年用一个义字,请出城内戏班、说书先生之旧事,说与众人听。

这批人大多都参与过救灾之事,对其中的变化很清楚。只是没想到里面还有这种缘由,一时听的入了迷。待到陈恒说完,反问这名秀才,以及台下二三子,“即是如此,诸位学兄觉得,城中戏班的班首是义还是不义?”

秀才住口不言,他也在思考。若是说义,那为何要请。舍生取义,乃君子之风,当争相恐后,岂可避之。若说不义,最后人家还是来了,也是分文不取,无偿登台。这要不称义,义作何解?

秀才公有心想学名家的手段,用‘以势压人’之论破解陈恒的说法。可看着对方炯炯有神的坦然目光,不自觉就按下心中的胜负欲,他拱拱手,自愧不如道:“学兄所言,在下心服口服。”

见场内还有人迷糊,陈恒咳咳嗓子,继续给他们讲解起其中奥妙。“人心思变,其无罪矣。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的意思,也在此处。”

台下有人,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当即眉宇一动,提笔记下。

“不论班首们,是如何想的。只要他们最后走出来,那就是义举。”

听着陈恒的讲述,那名刚刚坐下的秀才,紧张的抖了抖身子,额头下意识冒出冷汗。还好他没跟对方继续辩驳,不然也得败在一句‘论迹不论心’上。

台上的陈恒,还在继续说,“是故亚圣所言,人人皆可为尧舜。释家又云:佛祖心中坐。都是一个意思。重要的是唤起百姓内心的良知,引导他们做出正道的言行。”

上一篇:A装O是要做校花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