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书郎(266)

作者:商狄 阅读记录

“哈哈哈哈哈,说得好,说得好。”裴怀贞不住点头,大笑道,“对贪官要赶尽杀绝,对庸官俗吏,当包容些。他们不一定有功,但对社稷、百姓只要无错,该适当闭眼的时候,就适当闭眼。若平日逼之过甚,事情是办好了。别人嘴上不说什么,心里早不知记恨多少。”

受到裴怀贞的鼓舞,陈恒又壮着胆子道:“如此做后,就能拉拢住百官。这两件事,说是笼络人心也罢,说是高薪养廉也好。只要把他们拉到改革的车架上,让他们享受到改革的好处。

他们就会明白,改革惠利的不只有国库,不只有天下万民,他们才会发自内心贯彻下去。百姓,百姓。对于宰相、首辅来说,底下的官员何尝不是百姓的一部分?

确保改革的进行,是人心所向。而不是当权者的以势压人。等到时机差不多,更该选个萧规曹随的继任人,视情况而退。”

“哦?那这情况要怎么视呢?”裴怀贞很感兴趣的问。

“我觉得。手中权力越大,就该退的越快。只有此,才不会引起上位者的猜疑,才会相信对方是一心为公。只有站在暗处,才能看清楚哪些人是自己人,哪些人是敌人,哪些人才能主持大局。”

陈恒把手放在大腿上,时不时抬手点着衣角,有感而发道:“天下事,靠一个人,一辈子是做不完的。俗话说独木难支,三木成林。只有同道中人多了,后进之才如过江之鲫,才是做事的万全之法。”

“越想一举而竟全功,越有可能满盘皆输。大治亦有大乱的风险,退一步,留些力气做后手,以观后效。让对手的暗箭飞一会,自己才有力气反击。老子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张太岳,还是贪心了。”

“是啊,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张太岳要早一年退下来,万历定会多信赖他一分。要能谨言慎行些,更能得个善终,福泽后世子孙。”听到最后一句话,裴怀贞自己也感慨。

张太岳没考虑自己的身后事,一意孤行之下,跟万历结下矛盾,铸成大错。反倒让天下士子跟着受累,绝了心中拳拳报国之心。

那句‘非相,乃摄也’的恶劣程度,纵然是裴怀贞数次翻遍史书,也只能找到寥寥几句,可以与之媲美。万历终究是要临朝亲政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眠’的道理,你张太岳为何想不明白?怎么可以想不明白?

裴怀贞又道,“当年为师出京前,陛下曾经问过一个问题。”

这是今日第一次听到这个词,陈恒不禁竖起耳朵,好奇道:“陛下问了什么?”

“陛下说,老师一定要走吗?御史台的攻讦,他都没有放在心上。可为师不能不走,我若一直待着不去。韦应宏、林如海等人都是我一手选拔的学生,他们要如何冒头?”

裴怀贞不住摇头,“我只有走了,陛下才会记得我与他的师生情,才会把这份余荫留给我的学生。你今后也要记住这一点,有时候你自己退一步,后人却可以为此前进几步。”

“是,学生谨记。”

陈恒立即起身行礼。似乎也明白了韦、林二人为何如此敬重山长,这份舍得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胸怀,又有几人能有?

待学生重新坐好,裴怀贞突然笑道:“你赶上了个好时候。”

“夫子为何这样说?”

“如今国库空虚,陛下手头正缺钱的很,你又有经世赚钱的才能。”见陈恒脸上露出谦色,裴怀贞摇摇头,示意他安心坐好听讲,“等你今后高中入朝为官,官运肯定差不了。”

“陛下被太上皇压了十年之久,心中一直憋着一团火。他到时候一心想着大展宏图,建立一个不下汉唐的盛世。你只需生财有道,将来官居一品也未可知。”

“嘿嘿嘿。”陈恒傻笑一声,竟不知道山长对自己的期许有这么高。

“顾璘曾对十五岁的张太岳说‘此子将相才也’,这话放在你身上也是一样。恒儿,为师今日跟你说了这么多,是另有一事要托付给你。”

见裴怀贞说的如此郑重,陈恒不免打起十二分精神,躬身聆听。

“陛下心中的火憋得太久,太上皇一旦有个万一。这团火发出来,必然是山河变色,天翻地覆。你还记得我说的于少保、张太岳之死吗?”

“记得。”陈恒认真点头,这正是刚刚才说过的话。

“朝中大臣,杀之不详。你为人聪明伶俐,将来必能讨得陛下欢心。我要你想办法杀了他们,平了陛下之怒。又要救下他们,不能寒了后人报国之心。你可明白?”

裴怀贞一番话的说完,倒让陈恒有些糊涂。

“夫子,你说的他们是指谁?”

“四王八公!”裴怀贞一字一句道。

陈恒闻言一震,不敢置信道:“夫子,你说谁?”

“啪。”

头上才挨了一击的陈恒顿感昏沉,不过思路倒是清楚起来了,确定不是自己幻听。裴怀贞看着这个傻小子,放下拐杖生气道:“人还没老,耳朵先不中用了?”

陈恒摊手苦笑道:“夫子,我哪有那个本事救他们。”

“何必这么小看自己。”裴怀贞露出莫名的笑容,他总不能跟自己的学生说,你的福份还在后头吧。

“到时你要有余力,就劝一劝陛下。万事莫做绝,做绝无后路。他杀光了四王八公,勋贵人家必有唇亡齿寒的想法。真到朝廷用兵时,将帅该出自何处?对四王八公,有罪就罚,有案就判。只有秉公而行,才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见山长为此事忧心忡忡,陈恒也不禁点头道:“学生记住了。”反正量力而行嘛,总不能以后抄家灭族这么大的事情,还能轮到自己手上吧。陈恒也不在意,只好奇道:“夫子,可以给我讲一讲四王八公的事情吗?”

裴怀贞横了他一眼,见学生好奇的紧。便也把这些人家的事情,里外都给陈恒说了个明白。

时至今日,通过山长之口,陈恒才算终于了解清楚往事。原来当年,老年昏庸无道的太上皇曾因病昏迷数月。

还未登基的李贽当时正在边关,闻知此事,在裴怀贞的怂恿下,以进京探望太上皇的名义,秘密携带几千兵马赶到京师。当时朝中无太子主事,几任大臣也不敢擅自决定安排,只能坐视李贽一路进京。

等李贽带人到了京城,他又领了数十人入宫,声称要见太上皇。当时陪同的人,正有名为阁老、实为权相的傅守宗。也是借着过宫门的时间,李贽手起刀落,直接砍了傅守宗的脑袋。

说到这,裴怀贞感慨一句,“我当时随军远行,路上受了点伤,导致腿脚不便,只能在王府里养伤等消息。这才让性情刚烈的陛下做下错事,交恶了朝中文官。

傅守宗可以死,不该死在陛下之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陛下寻个大理寺丞,以傅守宗的情况,判个千刀万剐也是够的。”

“那夫子怎么知道,这傅守宗会跟陛下一起进宫呢?”陈恒也好奇道。

“当时朝里已经有人提议另立新君,傅守宗更属意交好自己的晋王。他恐陛下入宫后,伪造诏书,自然会寸步不离、甚至百般阻挠。”裴怀贞笑了一声,又教了陈恒一点东西。

陈恒点点头,继续听裴怀贞讲述往事。

事情做到这一步,李贽竟然还想着等太上皇醒来后,立他为太子,或是回到封地当个逍遥王爷。

裴怀贞怎么能容忍李贽因孝犯蠢,直接一句“王是想一家老小的人头,给人挂在城门口”的劝诫,逼得李贽直接挟持百官,登基称帝。

等到太上皇苏醒,李贽已经临朝一月有余。见事已成定局,又有李贽的边军在京师外驻守。太上皇也是无可奈何,这才搬到偏殿开始颐养天年。

大家都以为太上皇经此大病,必然命不久矣。没想到对方却越活身体越好,就在众人眼皮子里,熬了一年又一年。也才造就此刻的大雍,双皇临朝的尴尬局面。

上一篇:A装O是要做校花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