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书郎(272)

作者:商狄 阅读记录

陈恒正欲笑,后头已经传来脆灵灵的笑声,“爹爹要跟兄长说什么,怎么就到说瞎话的地步了。”

见到宝贝女儿欢悦的跳进书房,躲在陈恒身后做探头状,林如海忍不住抿抿嘴,捉弄道:“就知道少不了你。爹今日找恒儿,是有正事。”

“哎呀,爹爹,我也有正事找兄长。”娇女耍起无赖,林如海也是没办法,只好伸手引着两人坐下,又迫不及待道,“恒儿,你弄得那个门牌是怎么想的?”

他这两天在府衙,已经不知道听到多少秋浦街的异事。其中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个门牌,小小一个玩意儿,第一次亮相就被好新奇的扬州人关注到,很是热闹的传播一阵。

到今日,已经有人有样学样的在家里贴上门牌,只是序号不如秋浦街这般整齐,左单右双的风格倒是保留着。只是数字的顺序,却是杂得很。有时候前头是八,后面就变成八十八,什么稀奇古怪的都有。

这东西,看上去不起眼,老百姓不懂,只图个新鲜。稍微懂点事务的人,都能看出里面的门道,细细一想就明白它的便利之处。

陈恒没想到林伯父关注的第一个事情是这个,他顿了顿,把思路稍微一理,才慢条斯理的开始解释。

秋浦街会有这个创举,全是外因所致。作为一条商业街,如何更快、更便捷是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街上数十家店面,总不能把库房里的东西都搬过去,一来不方便存放、统计。二来也容易丢三落四的情况。

如此就得从库房一一调度,事情少时,尚能靠一人一事,专项负责。可盘子一大,涉及到的情况,就会复杂数倍。

管理和制度的核心之处,其实是给复杂的事情做减法。让适合的人去做合适的事情,背后的逻辑也在此处。

陈恒将各种原因一说,林如海不知点头的同时,又问道:“那依你看,在城里弄你这个门牌,有必要吗?”

听到这个问题,陈恒侧头想了想,坦率回道:“眼下倒未必有利处,长远来看,利处却是很大的。”

“伯父。”陈恒这几天说的话太多,声音听起来也有些沙哑,“秋浦街要这么做,是因为生意需要。眼下百姓看个热闹,想弄一个图新鲜到可以。但府衙这头要专门负责,其中的统计量,可能会成倍的增加。”

林黛玉听出陈恒喉咙的不适,十分心疼的倒来一杯茶,连连给兄长使眼色,示意陈恒喝完再说话。后者拒绝不得,只好喝了一口,继续道:“不过做完之后,以后百姓之间办事会方便许多。”

要此事真能办下去,以后秋浦街再提供什么送货上门,也会方便许多。外卖之事,从唐宋就有之,只是都是大户人家所有,因为他们的房子够好找,够好辨认。

至于两城之间,跨区域的邮政系统,暂时不用考虑过多。现在的人寄家书,大多是托亲人、路人帮忙。社会主体背景在此,不去改变官方的驿站系统,不去改变人们的出门习惯。门牌的好处,就只会停留在让百姓图个热闹、乐呵上。

林如海默默听完,既欣慰陈恒的机敏心思,又感觉对方看事情的角度比以往更全面。当即高兴道:“你在裴师那里学的很好。”

陈恒听完,也不辩驳。山长确实教了他很多东西,帮他的眼界打开许多,“夫子确实教的好,点拨了我许多东西。”

林如海又问了街上这几日的情况,他跟林黛玉一道,听陈恒讲了许久的热闹。才有些不过瘾道:“等到衙门休假,我也去街上看看。”

这是林如海治下最重要的民生工程,真要能像陈恒说的这般好,也算是造福了扬州百姓。

林黛玉听到这话,更是不住点头。她请兄长来,就是觉得家里气氛不对劲,一来想找兄长问问缘由,二来请他帮着参谋参谋。眼见自己还没说,爹爹已经想到此事,忙笑道:“爹爹,你出门不带我跟娘吗?”

“带~”林如海拉长一下尾音,又故意伸手指了指自己的茶杯,“可也得喝杯茶才行啊。”

“哈哈哈哈。”陈恒大笑,无可奈何的摇摇头,又道,“伯父,我这里有件事想请你帮忙。”

第一百八十六章 两年后(上)

等陈恒把年前想再进一批原布的想法一说,林如海当即点头,道:“此事易尔。”他一个正四品的府台大人,让漕运的河工跑一趟运货,确实是一句话的事情。

林黛玉得了闲,殷勤的给林如海的茶杯倒上水,就坐在陈恒身后,看着两人继续讨论秋浦街的事情。林如海也是存心吊女儿的胃口,故意不点头,只顾着跟陈恒说话。

后者不知道这对父女再打什么哑谜,见林伯父问个不停,就有话说话,遇问必答。现在秋浦街的店铺还剩下二、三十间没售出,陈恒的想法很简单,他准备继续招商引人。

“那你想要些什么人呢?”林如海追问了一句。

此事,陈恒心中已有腹稿,便将‘吃喝玩’等要求大致说了说。这些都是秋浦街最缺的东西,街上的店铺还是金、布为主,属性未免单调。他希望将秋浦街设计成一条综合属性的商业街。

总不能来玩的客人,买两套衣服就走吧。这得少了多少赚钱的机会,陈恒光是想想心里都肉疼。

当林如海听到那句,“凡来扬州者,必至秋浦”时,眉宇中也是一片喜色,直接拍板道:“你只管去办。”他又想了想,赶紧补充道,“记得写个章程交上来。里面的事情,写详细点就好。”

年底是百官跟朝廷述职的时候,林如海自然也要给宫里写奏折文书。有了陈恒这份章程,想必陛下看到,心情也会好上许多。

陈恒马上点头,他知道林伯父喜欢看自己写的计划书。他的文风干练,多直接引用数据和实际情况做旁证,让人看完一目了然。

两人又讨论了下府衙退股的事情,林如海对这事最上心。可陈恒却劝对方不要急,如今刚刚引入珠宝商们,在没有找到合适的第三方。府衙贸然退出,依照前者的行事作风,一定会变得肆无忌惮。毕竟秋浦街现在的生意情况,属实是有点吓人。

说到这个,林如海也来了兴趣,便问了一句秋浦街这几日的生意。问的时候,林如海心中多少是有些数的,街上的热闹,这几日就连府衙也在疯传。更有不少差役当值时,说自己过去时看到的场景。

街上的账房还在统计,但陈恒亲身坐镇,各坊条目都经过自己手,预估个大概数字还是没什么问题的。陈恒在心中算过,伸手比了个‘五’。

林如海见此,心头也是一震,久久不语后,才道了一声,“总算不负陛下所托。”

前几个月,陛下手头缺钱的很。是林如海自己顶着压力,没有把库银里的钱交上去。留着手里做预备,才有了城里的物价尽快稳定。

只是经此一事,扬州的库银里确实找不到多少存银。盐商那边,林如海跟贾雨村也商量过,得让他们缓一缓劲。

现在多了秋浦街这样一个收入来源,等到明年收税和分红,扬州府衙的手头,也会宽裕许多。手头有钱,林如海自然不必愁眉苦脸。

“也是伯父治理有功。”陈恒真心实意道,他是个局外人,看的更清楚。扬州百姓到如今,还能有闲钱和雅致在秋浦街逛吃游玩,扬州府衙的治理确实功不可没。

两任知府都是能臣,善事务,有远见。即为扬州人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也为陈恒的计划塑造了好的条件。这三者的关系,缺一不可,算是相辅相成。

林如海听到此话,笑着收下陈恒的夸奖,泛起笑意道:“在其位,则谋其事。”

他感慨完,又道,“晚上在家里吃个饭?陪伯父喝杯酒?”

“伯父,怕是不行。”陈恒苦笑着摇头,他把最近街上的情况大致说了说,“侄儿晚上回去,还要给街上的小二上课,教一教他们迎来送往的门道。”

上一篇:A装O是要做校花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