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书郎(280)

作者:商狄 阅读记录

“恒儿,你该入京了。”裴怀贞抬手轻拍着大腿,突发感慨。见陈恒露出几分讶色,他耐心给学生解释道,“陛下把年号改成建平,即是明志,也是宣泄。”

“武定的年号用了十几年,文和的年号连十年都没到。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陈恒微微挺直身子,对李贽的脾气,山长平日教的最多。所以他虽然没见过陛下,对这个同门师兄,也算是有些了解,“夫子说陛下急了。必然是在朝堂中受了委屈,想用这个方式告诉天下人,如今御朝亲政的人是陛下自己。”

年号不是不能换,但总要有个换的由头。要么天下大灾不断,换个年号祈福。要么天下承平,用个更好的年号普天同庆。

这两年的大雍朝,却是两边都搭不上。卡在中间,不上不下。这个时候,李贽将年号改成建平。可不就是山长说的,即是明志,也是泄愤嘛。

“一分钱难到一个英雄汉。”裴怀贞摇摇头,“太上皇一日不去,宫中内库就到不了陛下手里。户部的银子,每年也剩不了多少。名为一国之君,囊中羞涩到如此程度。跟前明的崇祯也没什么区别了。”

外头的大事,陈恒已听裴怀贞说了许多,此刻心中已是各种感触。他不禁知道陛下的困难。更知道,最多四五年之后,他的困难就会少去一半。

因为原书中,贾府的倒台的背后,就是对应着太上皇的离世。这样一算,其实也没剩多少时间了。

裴怀贞当然不知道此事,他觉得太上皇如今的身体,再挺个八、九年也没问题。可他看问题的角度又跟陈恒不同,他担心李贽这样被上下夹着,心中的怒火会憋不住。

大权在握的人,连逼宫造反的事都敢做,若不是因为一个孝字,因为青史几笔,缘何至此。这种事,要么不做。既然做了,就得做到最后。不然憋不住,图个快意泄愤。天下人只会看到李贽假仁假义,却想不到李贽在朝堂里的处境。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裴怀贞端起凉下来的茶杯,饮过一口后,才道,“这两年,你在秋浦街的所作所为,陛下必然看在眼里。不过,陛下看在眼里还不够。我们得让陛下主动来请你。你还记得三顾茅庐?还记得周文王背着姜太公走了八百步的故事吗?”

“记得。”

“到时为师也会为你一辞二辞三辞,你不用自己出面。男人嘛,就是这样。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心中越是想要。”裴怀贞自己都为这句话笑出声,带着几分得意,继续道,“你性子内敛,做事沉稳有度。不好学于少保的狂生傲气,那就只能先委屈一下陛下,让他当个求贤若渴的明君。”

此话,陈恒不敢接,只默默不说话。

“你可知,这样做对你的好处?”

陈恒还是不接话,裴怀贞盯着他半响,见学生还是不开口,才欣慰道:“是的,就要这样。不该说的话,不要说。不该想的事情,不要想。你们俩都是我教出来的学生,一个性子急,一个性子稳。你们之间,会有段君臣佳话。”

陈恒低着头,继续沉默。

“那个车行的事情,真有你说的那么赚钱?”裴怀贞终于问了个陈恒能回答的问题。

“能。”陈恒应声而答。

“五月之前能有结果吗?”裴怀贞又问。

“这个月开始办,三月就能有结果。”陈恒估算了个数,他在扬州折腾这么久,有些事做起来就是水到渠成。添过油的干柴,差的就是一个火星子。

“好,那就去办。办的快些、也热闹些,办的让天下人都看到。让陛下想起你,等他主动写信过来。你八月就能放心参加乡试了。”

裴怀贞猛地睁大眼睛,看着陈恒喝问道,“你还记得为师教你的为臣四道?”

“记得。”

“讲。”

“权臣者,亡。幸臣者,毙。直臣者,卒。纯臣者,薨。”

“记住,恒儿,你要好好记住。千万别学张太岳,他什么都做好了,什么都做对了。却偏偏没个善终,既没给后人留下榜样,也绝了大明的气数。过犹不及,适可而止。这八个字,你要牢记心中。”

“是。”

裴怀贞又看一眼长成的少年,久久不语。等陈恒疑惑回看时,山长突然急声反问,“要是有一天,陛下问起你跟为师今日的对话呢?你准备怎么回答?”

这?!陈恒初听此话,心中心念急转。他预感到,这是山长对他的终极大考。这两年学到的知识,在脑中一页页翻过。一个个足以青史留名的人,带着波澜壮阔的生平闯入脑海。

他们师生两人今日的对话,放在外头足以算上大不敬。李贽的脾气,要是全须全尾听到。山长作为老师,或许能逃过一劫。自己肯定是半只脚,踏在鬼门关了。

陈恒沉思良久,想把答案说出口。可想起山长那句‘不该说的,不能说’。他又硬生生的憋下话来。

慢慢的,他伸出一根手指,立在面前。

是什么意思?是全部说出来?还是全不说?是一分真?还是一分假?

师生两人打起哑谜,半响,裴怀贞见学生脸色,慢慢恢复镇定自若。便哈哈大笑道:“你学的很好,为师教的也很好。”

裴怀贞知道,自己这个学生真的懂了。

“去了京师,不论陛下说什么,都不要马上参加会试。不论陛下赏赐什么官身,你都要正正经经考一次会试。绝不可走旁的路,记住没有?”

“诶?!”陈恒愣了下,又反应过来,山长这是想让陛下再替自己挨几年骂,“哦。”

李贽在陈恒身上投入的心血越多,为他挨得骂越多。李贽的心里,就越会认为陈恒是自己人。就越觉得陈恒能力出众,是自己慧眼识珠。

裴怀贞没把这层意思说明白,可他知道陈恒会懂得。既然赶不上从龙之功,那就只能做个济世菩萨,让李贽记着陈恒的好,记着自己的苦心求贤。

“去吧,把你要做的事抓紧抓完。四月开始,就关上门好好读书。”

“是。”

……

……

车行的事情,做起来确实简单容易。放别人身上的困难,在陈恒面前都算不上问题。他去府衙那处找了趟林伯父,说服对方亲自出面组局。自己又出面当起半个说客,将城内的车行东家都拉在一处。

扬州城共有四家车行,都是老商家。听到秋浦街的财神爷又有想法,当即欣然入局。一家叫‘陈记’的车行,在月底前就先在城内亮相。

这次的事情,跟秋浦街的又有不同。那处是门大生意,府衙不好出面。可涉及到第一个公共交通,陈恒极力让府衙入股占大头监管。

三方谈判后,陈家拿着从胡家借来的钱占股两层,车行和府衙各自占股四层。此事办起来简单,做起来更简单,差的就是一个思路。

当二月二的节庆,满城街头多了几百辆黄包车,在街头巷尾四处揽客送客。扬州百姓才发现城中又多了个叫‘陈记’的车行。

扬州人很快就爱上这个叫价便宜的黄包车,寻常走着稍长的路,如今花个几文钱,就能坐在半截车厢上,一边吹着春风,一边赏着扬州美景,实在快意的很。

百姓的生活得到了便利,城中的来往又密切起来。往日城东的人要去一趟城西,得等个几日才愿意出发。如今倒好,想去了,拦个黄包车,十文钱就能送到。

黄包车虽然好仿造,可城内的车行如今都给拉到一处,自然干不出自损城墙的事情。几家车行携手一起,又能各自做长途马车的生意,又能赚短途黄包车的钱,日子自然是舒适的很。

他们和秋浦街的珠宝商,算是心中最感谢陈恒的人。只因前者的手上多是街头巷尾的马车夫,反而更助长陈恒名声的传播。

……

……

四月一日,为了方便学习。陈恒带着书籍,直接搬入山长家。这次,他连信达都没带。直接让对方替自己处理一些外头的琐事。

上一篇:A装O是要做校花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