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书郎(299)

作者:商狄 阅读记录

谁成想,李贤在一次散场后,突然留住了陈恒。

“今晚就在我这留饭吧。”李贤笑道,他也不是经常住在王府。大多时候,都是往返东宫、王府之间。在此处,多是为了接见一些官员,毕竟东宫不好去。

“是,殿下。”陈恒谨然受邀。

饭前,许久未见的李俊也溜过来,特意陪自己老爹一起用膳。饭桌上,李贤倒是主动挥退伺候的下人,也劝着陈恒不用拘礼,大胆放开吃。

吃过饭,李贤喝了杯茶,才拉着陈恒问道:“陈卿,你在旁听了这么多日,心中可有什么想法?”

李贤的脾气,这段时间陈恒也算有些了解。甭管是不是装的,对方表现出来的礼贤下士,确实没什么可指摘的。

知道对方比起虚话,更想要听真话。陈恒清了清喉咙,先说了句场面话,“臣觉得几位大人说的都有道理。”

李贤点点头,示意陈恒继续说。他比起李贽来,耐性确实要好不少。要是问话的是李贽,陈恒怕是要直接开门见山了。

“只是户部的难处是户部的难处,兵部的难处是兵部的难处。他们的难处,不可跟朝廷的难处混为一谈。”陈恒谨慎着开口,他的思路比起局内人是要特殊一点。李贤一听不是老生常谈之言,当即放下茶杯,来了聆听的兴致。

“陈卿只管畅所欲言。”李贤抬抬手。

“是,殿下。”陈恒点点头,坦言道:“户、兵两部的难处,先放下不提。殿下,朝廷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弄清这点才是当务之急。”

见李贤露出思索的模样,陈恒又道:“朝廷要是想着三年后就继续用兵,那就该速战速决,争取时间整顿军备就好。要是想着五六年内不见兵事,给百姓腾出足够的时间。臣以为慢慢来、边打边谈最佳。”

交战的双方,谁先漏了怯、交了底。那谈判时,势必陷入被动的局面。思路一变,很多之前觉得困难的问题,反倒变得不那么要紧。

李贤想明白陈恒的视角,兴致又往上涨了涨,欣喜道:“继续说。”他又立马补充道,“先挑后面的说。”

“是。”陈恒领了命,又在其后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想法。难处是难处,结果是结果。不是解决了难处,就会有个好结果。而是从结果出发,去调和内部的矛盾、克服难处,以此达到目标。

这套观察事物、理清思路的办法,是陈恒两世为人,一直以来的处事所得。先后顺序的重要性,是用来分清楚主要、次要等问题。

大雍朝看上去难处众多,只在此事上,只用抓住自己想停多久,想什么时候打,用什么方式打就好。为了这个结果,让些小利,吃些小亏也无妨。

陈恒对于朝中六部、边关军马部署并不了解,所以没在这些问题上多谈。国库缺钱肯定是耽误之急,可大雍幅员辽阔,缺的还是内部调理的时间。

与之相比,茶马通市的重要性,是为了换取自我发育的机会。附带的经济收益,固然重要,却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借此来安抚好草原各部,才是计划的中心。

待陈恒不紧不慢的说完,李贤已经连连拍案。他终于想明白为何父皇会让大臣们议了再议,弄了半天,大家都没猜中李贽的心思。

父皇把此事交给兵部,自然是想着以后再战。可户部、兵部都没理解李贽的意图,所提的方略自然难以通过。

“那依你看,觉得停战几年为好?”李贤立即把握住重点。

“五年。”陈恒当机立断。

“为何?!”

我总不能说,再过个四、五年,太上皇就嗝屁了吧。陈恒肃声道:“男过十五,方可入伍。”

听到这个答案,李贤也是默然。无论承认与否,打仗都需要人命来填。三年时间,边关各省适龄之人纷纷参军报国。剩下的人,都是十五以下。没有个五六年时间,他们怎么能长成。

李贤叹口气,用兵打仗就是这样,一战未成,先是白骨累累。先前的喜意被吹散不少,太子又道:“你回去后,把今天的话写在折子上,到时候直接交给我。”

陈恒挠了挠头,从袖中拿出一本,道:“臣已经写好了。”

“哈哈。”李贤实在是忍不住,笑道,“好你个陈持行,原来是有备而来。”

亲手拿过折子,李贤打开一看,见上面所写详略得当,条条清晰。心中对陈恒的评价又高一层,欣赏之情是怎么也止不住,便问道:“你想好去哪一部历事没有?”

此事,陈恒自然也是考虑过,当即道:“兵部。”

李贤想了想,笑问:“可是因为姚大人?”

“是。”陈恒点点头,别看李贽、韦应宏等人有多欣赏自己。他初到一部历练,打最多交道的肯定不是最上层,而是六部中的中低层。

俗话说阎王好过,小鬼难缠。总不能自己在实习的途中,一有什么麻烦事就找韦应宏抱怨吧。官场最忌讳的,就是越级上报。

这个时候,有个欣赏自己的中层领导,才是最中之重。而郎中又直接管着各阶小官小吏,有时候说话,反而比忙来忙去的顶头上司更有用。上头有人的实际意思,也是落在此处。

“兵部是个好地方。”李贤笑过一声,又陪着陈恒聊了聊,才命府中马车送陈恒回去。

京师的宵禁,对晋王府的车马形同虚设。待见到等候的信达,陈恒才得知扬州的回信今日也是到了。

父母长辈的叮嘱,都被陈清岳写在信里。他们知道陈恒被李贽留下,也表示理解。只叮嘱孩子要照顾好身体,又说会托可靠之人给他送银子来。陈恒想了想,猜测这个人只有入京参加会试的钱大有。

一起寄来书信的,还有林妹妹。这封信可就长了,少女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有时候唠叨着扬州的事情,有时候问起陈恒在京师的情况。又说北方天寒地冻,让陈恒注意防寒。

亲友的关心,稍稍吹散人在异乡的孤独。此夜过后,京师就要入冬了。

……

……

几天后,李贽在御书房中收到陈恒的折子。因陈恒还未出仕,李贤就没安排文官的上奏路子,直接拿着折子上呈。

李贽看完,连道三声好,又道:“他想好去哪里没有?”

李贤答:“陈卿说想去兵部。”

闻言,李贽忍不住轻笑,“看来这小子是想自己掺一脚。”他顿了顿,想了片刻,反过来考起儿子,“太子以为呢?”

“儿臣以为即是千里马,就不该困在马厩中。纵马驰骋,方知千里马的神俊。”李贤投桃报李后,又担心道,“只是边关凶险,他要真想去,还需派人多加护卫。”

李贽也是同意这个想法,自己好不容易养出来的树苗,可别等不到开花结果,就半道死了。

“柳家那个爱唱戏的小子,不是一直跟着陈卿吗?就赐他个龙禁尉出身,叫他寸步不离的跟着吧。”

这种小事,李贽提个意思,自有下面的人办。李贽又低头,看了看折子的笔锋都是李贤亲笔所写,心中更是满意,暗暗称赞儿子的细腻心思。

“俊儿有空了,记得让他多跟陈卿走动走动。”

“儿臣明白。”

其后再无小事,李贽对夏守忠道了一声,“去喊兵部、户部、礼部的人来。”他要拿着李贤写的折子,好好跟自己的大臣论一论了。

……

……

扬州会馆内。

柳湘莲得到消息时,整个人都是懵着的。他不知道自己是哪点长处,入了陛下的眼,突然就赏了自己一个出身。

更叫他想不明白的是,前来传达旨意的人,竟然是皇太孙李俊。

这个年纪的男孩子,正是人嫌狗厌的年纪。穿着常服溜出宫的李俊,笑眯眯的给柳湘莲宣布完。就示意他从地上起来,又对其道:“皇爷爷说了,叫你寸步不离的跟着陈大人。他要是少了根头发,唯你是问。”

上一篇:A装O是要做校花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