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书郎(92)

作者:商狄 阅读记录

三人送走高高兴兴的马大银后,陈恒这才伸起懒腰,得意道:“此事已成,可以火烧赤壁了。”

辛素昭瞧了如此好玩的一出戏,突然觉得这几日的辛苦都不是白费,不免怂恿道:“恒弟,你要是想找这种事,自己不就有笔杆子,闭着眼睛编一段就是。”

陈恒当场就变了脸色,拉住薛蝌道:“说到此事,我倒要提前跟兄长说明白。”

薛蝌见他说的如此认真,赶忙停下脚步,侧耳倾听。

“往后我们的报纸上,绝不允许有弄虚作假之事。这条规矩,到死都不能破。”陈恒说的疾言厉色,眼见大雍朝第一份报纸,就要出自自己之手,他不想自己带头坏了这行的规矩。

“好,兄长依你。”薛蝌重重点头。

辛素昭在一旁忍不住吐吐舌头,知道自己刚刚说错了话。

陈恒也没有责怪他的意思,转头笑着宽慰他,“若不是兄长,小弟险些忘了此事。多谢多谢。”

“行了行了,你小子,还顾及上我的面子了?”辛素昭随意的摆摆手,也不着恼道,“走,哥哥带你去酒楼吃点东西。”

往后的数天里,陈恒又拉着薛蝌、辛素昭穿梭在大街小巷。收集了不少关于租房、寻找失物的信息。

第四天,陈启带着陈恒要的东西赶到扬州。他爹对儿子突然用这么多银子,很是不放心。陈恒无奈,只好拉着他爹去了趟印刷铺和薛家门口。

陈启见薛家大门如此豪华气派,才相信儿子不是给人当作傻小子骗了。

这才放下一半的担心,自己回家去。这样一看,古人把自家的门庭装饰的华丽奢侈,也是有它的道理。

如今诸事已毕,陈恒拉着薛蝌一同待在印刷铺里,抓紧忙活着大雍朝第一份报纸。

十日后,一千份半只手臂大小的报纸,就被工匠抬到两人面前。

陈恒拿起一份,放在手心打开。

这第一份报纸甚是简陋,用的纸张品质也不高,远比不上读书人用的宣纸。

可陈恒却满意的很,毕竟定价才五文钱一份,都这样的白菜价了,还要什么高品质。

它不嫌弃我穷,我不嫌弃它丑。

咱俩正是天生一对。

陈恒喜滋滋的翻阅着报纸,开头的第一面,自然是他的《蜀山剑侠传》,这是他们报纸的擎天玉柱,自然得放在首页。

第二面,是马大银的故事,只是改了名字,也隐去自己的身影。陈恒用张氏(化名)做替代,算是对马大银的保护。在马大银事情的下面,则是一些租房、寻找失物的信息等等。

第一版的报纸上的内容就这么多,陈恒却越看越喜欢,拉着薛蝌不住的显摆。

“就算这一千份都卖出去,我们也是亏啊。恒弟。”薛蝌却有些愁眉苦脸。

他们印刷铺为了这一批报纸,连工匠带学徒又额外招了十几个。

这一帮子人,人吃马嚼的,光五文钱一份,猴年马月才能捞回本啊。

陈恒却听的哈哈大笑,指向报纸的尾端,道:“兄长,你就瞧好了吧,它可不是什么下金蛋的鸡,它是座金山呢。”

薛蝌顺势看向陈恒指的位置,只见上面写着:本报纸免费刊登租房之事,如有需要,可移步至三才坊五云街景安报铺处。(扬记酒楼旁)

第八十四章 第一日

五月初一,清晨,天色已经大亮。三层高的扬记酒楼还未开门。约有十名年龄不一的帮闲,已经围聚在酒楼左侧的商铺处。这是一栋二层高的沿街店铺,门柱上立着一个:报字。

门匾,陈恒已经托了木匠订做,只是时间仓促,还要两日才能好。

这些赶来的帮闲,都是王伯介绍来的,属于附近几个街坊里的居民。只因手上没有正经长久的营生,常靠零散的闲活养活自家老小。

在扬州城,这样的人群为数不少。作为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又占据着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只要肯想,多的是法子让人生活下去。

并没有让这群人等太久,昨夜就搬到楼上凑合一宿的陈恒,跟薛蝌一起拆下门板,将他们全部引进铺内。

“诸位大哥,来的真是早啊。在外面等久了吧?”

大家都是第一次见面,陈恒作为东家,主动跟他们打起招呼。

“王伯说让我们早点来,怕耽误东家你的事,我们就抓紧来了。也没等多久,才刚到一会。”有人很积极的回应。

陈恒笑着点点头,又寒暄一阵,就让众人稍坐。自己转身从柜台上,将昨夜分好的布袋拿出。

一共十个布袋,每个布袋放着二十份报纸。

陈恒让他们每人拿过一个,又交代他们几句出门要喊的话术。

王伯介绍的这批人,都是久在市井闯荡。一个个虽说不上机灵十足,可与人交谈起来也不会露怯、不敢舍下脸皮说话。

耐心的听完陈东家的交代后,十人起身拿起布袋就跑出门。

陈恒跟他们商定过,只有把手上的报纸全卖完,才能来铺内取新的。

每卖出两份报纸,他们就能从中获得一文钱。

这些人头一次听到这样方式,自然积极的很。

有些人刚跑出店铺,就已经在街上喊。

“卖报咯,卖报咯,扬州小事全知道。”

“五文钱一份,只要五文钱,元和先生的话本,就能先睹为快。”

陈恒跟薛蝌坐在铺内,听着远去的叫卖声,忍不住相视一笑。

不管以后店铺的情况如何,此刻从心中迸发出来的成就感,是骗不了人的。

“希望开个好头。”薛蝌有些紧张的搓搓手,有些不甘道,“要是人再多点就好了。”

“不要急,这才第一天嘛。”陈恒安慰着对方的情绪,“再说今天的重头,也不是在我们这,且看胡大哥他们那边吧。”

薛蝌一想,也是。便不再说话,只默默的看着门外的天色,期待着即将发生的事情。

巳时过了一半,类似酒楼、书楼、五金这样的铺子,也逐一撤下门板。

随着太阳逐渐升高,扬州城内的活力也开始释放。

胡记书楼的伙计站在店门口,苦哈哈的看着胡源。“东家,真的要喊啊?”

“赶紧喊,今天要是都卖光了,你还有赏钱。”

胡源朝他摆摆手,今天是报铺第一天开张,跟陈恒、薛蝌不同,他很有仪式感的换了件鲜艳衣服,瞧着就很是喜庆。

伙计一听这个,精神头顿时上来,指着眼前的五十份报纸,扯开喉咙叫卖,“卖报咯,卖报咯。报上有元和先生的话本,只要五文钱。”

与这名伙计相似的经历,也发生在王记书楼的跑堂身上。跟胡记书楼不一样,王记在扬州共有七处书楼,它们分布在扬州的各个位置。

经过这么一帮人一上午的吆喝,扬州已经有不少人,知道元和先生写出了新的话本。虽然不知道报纸为何物,但已经有机灵的人,早早来到茶楼中抢占位置。

何有山走进茶楼时,又看到久违的满满当当的人。他如今已经带上徒弟,身旁容貌清秀的孩子,在老师刚坐下后,就从随身的布袋里掏出家伙什。

有客人看何有山还在不紧不慢的泡茶,忍不住急问道:“先生,先生,你不知道元和先生又出了新话本吗?”

这种事,我能不知道吗?昨夜胡少东家,就把他们都请过去,算起来何有山还是扬州第一批看到《景安日报》的人。

“这种大好事,老夫怎么可能不知道。”何有山从徒弟手中拿过报纸,“你们瞧,我手头刚好有一份路上买的,诸位有人买了吗?”

大约有一半的人,举起手中薄薄的一页纸。有人笑问道:“先生,今天会讲元和先生的故事吗”

大家都是捧场的老客,何有山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笑着点头。

其实相关的准备他昨晚就已经做好,只是眼下还得磨一磨大家的性子,何有山故意道,“我路上大致看过一次,诸位且等一等,让我喝完这杯茶,再开讲如何?”

上一篇:A装O是要做校花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