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1050)

作者:皇家雇佣猫 阅读记录

军队虽然不允许私下斗殴,但像这种规规矩矩的比武却是允许的。

这个百户也很有经验,新兵也好,老兵也罢,说到底都是男人,男人之间围着打架、看着打架马上气氛就变了。

“都是孬种吗?一个都没有?”这大汉又刺激道。

接着果然有人出头,“属下斗胆领教!”

“来!上来!”

这几天打架的情况确实很多。

方豫和徐开所面临的情况也是这样的,他们不像娄方勇这样可以直接入军,他们是经过了层层选拔,而且寻机会就喊什么:我们是为了大明而战,为了让大明胜过汉唐,汉人永不为奴!

过程中碰到一个陆军学院出身的将官就做主把他们给收进来了。

……

……

韩十二郎在伊犁等候多日,等的就是新任的新疆巡抚王宪。

按照朝廷规定,军区的军饷和一应物资供应都是兵部通过地方民政系统也就是巡抚衙门拨过来的。

这实际上就已经不是彻底的军政分离了,

但是在没有无线通信等各类现代技术的条件下,为了给这个强到超过时代的军队加上一些控制,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因为如此,韩十二郎对待巡抚官王宪还是很尊重的。

在他到了伊犁不久后,还专门引他到军营之中,并沿途带他查看,给他介绍。

在王宪的眼中,便是一团一团围起来的汉子,有些在操练,有些在打架,正好天气暖了,不少士兵还光着膀子,身上汗珠直落。

“王中丞,眼下军区初立,看起来还比较混乱。不过我们眼里是不乱的,所有进来的人都已经编进各百户中,两军、六万人,不敢说丝毫不差,但所有人头都是有记录的。”

王宪呵呵笑着,打着官腔说,“韩总兵实诚,跟皇上可不能这么说。”

“王中丞误会了,不是说人数有差异,只不过远道而来自愿参军的人数远超预期,其中也有不少精干的汉子,一瞧就是好兵,我这为难啊。”

“这倒是个问题,能到伊犁想来也是不易。”

“谁说不是呢?有些人我只能让他去马场养马,当个马兵,可马场所需的人数也有限。”

“这样吧。”王宪给他出了个主意,“此类事咱们不要在这里纠结过多,偷摸做又担心朝廷的责罚,原本就是为了朝廷,实在没有必要。你便写封奏本,直递军机处,和皇上道明情况,看看皇上能允许多多少人。”

韩十二郎有些犹疑,“王中丞,这军令如山,六万人就是六万人,怕是容不得讲情。”

“那老夫来写。老夫不是军人。各地勇士的心不能寒。”

“好!”韩十二郎大喜,“多谢多谢!”

“无妨,举手之劳,咱们都是为了朝廷。”王宪站上高出远眺一眼,果然看到密密麻麻的士兵分布于这片空地。

士兵们争先恐后的训练,当真叫士气如虹。

王宪拉着韩十二郎多走两步,与其他人分开些距离,拍着他的手说:“韩总兵,勇士的心不能寒。将士的心也不能寒啊。”

韩十二郎眉头一挑,“中丞此言何意?”

老头儿嘿嘿一笑,“韩总兵明白的,这次集结士兵,本官可听说了,有人大喊为大明而战,要攻灭哈萨克汗国,拿回汉唐时的夷播海。”

说到最后他声音放小,还带着一抹特殊的笑意。

“这,就是将士之心啊。”

韩十二郎明白了,他笑道:“中丞的话,很合我意,我韩某人也动着这心思呢。”

“喔?”王宪虽说先前已有所预料,但真的听到他说出来心里这才放心,大喜道:“如此便好,如此便好!”

只要他们两人的心思一致,那就没有原则性的限制了。

接下来无非就是商量具体怎么办。

王宪说:“皇上志向远大,非一般守成之君所能比。平生所重者,一为大明的国威,二为天下的百姓。前总督应宁公在时就屡次向朝廷上奏,哈萨克汗国原哈姆斯汗不服中原正统。

此獠去后,哈萨克汗国又内战不止,致使我大明的商旅难以开展贸易。新疆的棉花至今还是依赖少府统购,却不能就近卖往西域汗国。

这个国家实在令人头疼。

韩总兵也是跟随了皇上许多年的,就冲这两点,你觉得皇上心中能不想早日平灭了哈萨克汗国?我们做臣子的,可得上解君忧啊。”

韩十二郎点头,“王中丞的话在理。您且放心,新疆军区这六万人马我会加紧训练,绝不会耽搁一刻,能战之时,自我韩十二郎而下,绝不会有一人退缩!只不过,灭国之战不小,还要有皇上圣旨才行。”

“那是自然。”王宪又带着几分得意,“老夫赴任之时,入京陛见。陛下问我有何想法,我便直陈心中之思。新疆之地,经应宁公十年治理之功,早已处处和谐,还能有什么精进之处?唯哈萨克汗国尔。因而我便向皇上请旨,何时灭此汗国。”

“皇上如何说?”韩十二郎当然也关心。

“皇上说,上策是等待哈萨克汗国内乱深化。但若你我二人有信心能一战胜之,则随时皆可。韩总兵,打仗是你的老本行,换句话说这一切就看你了呀。只要你说一声能打,咱们这就可以联合署名向皇上上奏!”

“太好了!”

听到这话,韩十二郎当然是觉得十分提气。

他当了一辈子兵,打了一辈子仗,要说战绩、名气他都还可以,但时至今日,他还没有封爵呢!

第八百九十二章 翻越阴山

从河套平原翻过阴山以后,将会进入到乌拉特草原地带,这里已经属于后世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

地理环境会变成更加开阔的草原地带和荒漠草原地带。

农耕在这里已完全不合适,

只能是尽量躲着部分干旱区、半干旱区,在气候湿润、水草丰满的地区牧牛牧羊,扎帐篷而居。

蒙古高原上的气候也十分恶劣,

最热的时候和最冷的时候气温相差极大,每年的冬季寒冷而漫长,最低的气温甚至可以达到零下40度。

对于久居此处的牧民而言,在冬季来临之前寻找合适的驻处、准备足够的食物、盐巴等等物资,已经是生活中的常态了。

这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更加坚强的人类,所以每当这里的民族强大、统一,他们就会南下侵入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的中原地区。

当然,中原汉民也有对他们狠的时候。

马荣今年三月中旬从河套出发,赶着草原在4月份会结束上一年的冬季,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从容处理各类事物。

当前漠南蒙古归顺大明的主要有三个部落,即永谢布部、土默特部和鄂尔多斯部。

皇帝下旨分别赏赐他们一片水草地。

除了他们以外,大明奉行‘多封众建’的策略,这段时间在周遭区域又设立大小十二个部落,包括杜尔伯特部、科尔沁部、巴林部等等。

这十五个部落形成了三个盟。

盟、部是两级行政体制,盟主由朝廷委任。

这东西并不需要朱厚照借鉴后世,本质上就是汉人的分封制,

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分散每个部落的力量,不允许他们私下里相互攻打、占领对方的水草地并壮大自身力量。

朱厚照已经决定要在合适的时候寻幸蒙古,主持召开蒙古的部盟会议,协调他们相互之间的争端,保证朝廷的政策能够顺利施行。

而在他之前来的,则是大明武功伯马荣。

宽阔草原的数百个帐篷之中,有一个叫人掀起了门帘。

于是外面的三人顺次而进,他们三位都头戴动物皮毛制作的圆帽,体型也都是魁梧粗壮的模样,明显的不是汉人。

不过进了帐篷以后,却恭敬行礼,口称,“见过大明武功伯!”

马荣沉稳转身,“不必多礼,各自落座吧。”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