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109)

作者:皇家雇佣猫 阅读记录

所以既然猜出了,那么事情其实好办。至于说从内阁出去的意思……这的确不好,

可与此同时,他也可以加强在东宫心里的位置,且……重办钱桂于李东阳的威信也有负面影响,而且李东阳什么都不可以说,这样一来,他这个首辅稳如泰山,这个难得的历史契机也可以延续的更久。

不算什么好办法,

可东宫出的题,实在难解,只能说在夹缝中找到一个相对比较好的。

“我的意见,钱桂的那个案卷,是不是有欺君的嫌疑?”

李东阳和谢迁一听皆惊,知道刘阁老为人刚直,但也不要这么硬吧?

谢迁马上劝道:“刘阁老,言官不可杀啊!罪名定得再重也最多就是革职去官。即便如此,恐怕也会招致更多的弹劾。”

这件事,不管怎么干,总归是要弹劾的,有些人就是想你把位置让出来。

刘健最终还是下了决心,“革职去官……再加四个字,永不录用。前四个字乃因他是言官,所以不要他的性命。后四字乃是说他不称职,这样的言官,朝廷要来何用?”

谢迁想,这样反正也比直接杀了要好。

“那,便依刘阁老所说吧。”

李东阳心中叹息,不管商量的是什么结果,这件事上,他是不能说话的。

其实现在想想,他真的觉得太子心机太过深重,一般人被其他人得罪,肯定是想办法痛打一顿。

可太子似乎很了解他们,竟然还把他留在内阁里,现在钱桂、赵毋庸等人因他丢了官,还用不录用,他要是也跟着一起倒个小霉也还好,至少没人嫉恨,现在呢,还是一样的内阁重臣。这不是招人弹劾吗?

与此相反的是,太子那边估摸着会有更多的官员心生憧憬了。王鏊、张天瑞、杨廷和,哪个不是一身重任啊?

第一百零九章 扭转舆情

“济之,你可终于回来了!”

谢迁知道王鏊这几天大约就要进京,便让府里的人整日盯着,今儿终于发现他的身影,急忙赶了过来。

西北归来的王鏊可以说是风尘仆仆,他去的时候正值风雪交加时分,再被西北的风沙一吹,此刻脸上还有皴得痕迹。

王鏊冲谢迁摇摇拱手,“于乔今日怎么在此?”

“当然是等你。从深冬到盛夏,你这一去一回京里可是大变样了。”谢迁和他并肩而走。

王鏊这段时间都在路上,于京中之事虽然也偶有听闻,但许多消息人传人不能全信的,“正想找你去问呢。待我先进宫复命,晚上我们再畅聊。”

谢迁抓紧在这路上时间把先前的事给王鏊说清楚,

随后心有忧虑的说:“……当日,陛下和东宫都不愿意降下明旨,刘阁老的意思,这几名言官要永不录用。可我担心……那毕竟是言官。我知你要去东宫,可不可以劝劝殿下?”

王鏊听完还真是心惊,他确实没想到会有言官下狱。

想来一会儿他到东宫,肯定也会被问到这件事。

至于说劝殿下……

“于乔,非我不劝。但殿下天纵之才,极有主见,既已有决断,不要说我了,谁也劝不了。”

谢迁心想,你是接触的多,早就知道,我们几人也是近来才慢慢看清楚。

倒不是说皇太子固执己见,当初王鏊为李广王越之事去劝过,到后来他发现太子是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不是纯粹的按照书上教的方法。

“……李阁老现在如何?”王鏊是出于同僚之谊过问关心一下。

只见谢迁露出苦涩笑容,“难受着呢。殿下的手段,招招致命啊。”

听到这个,王鏊心里反而欣喜,

“古来圣君,哪个不是英睿卓识,你这样忧虑重重我也真是不解。”

难不成换个庸人就开心了?这种心思可不能有。

谢迁给他怼的一惊,随后也只能自嘲,“济之所言有理。我这也是身在局中,看不破了。”

其实眼下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清楚,便是东宫已经是一个越来越显眼的政治符号,虽然行事激烈,但毕竟是正统,像是王鏊这样的人可以像昭告天下一般说我是太子的人,

再加上李东阳这个阁老都吃瘪。

往后东宫那边怕是要门庭若市了。

当然,这也不会让文臣一边倒了过去,太子显现出的苗头,明显是要动一些人的利益,有些个人,心里也担心着呢。

王鏊一路不停,既然是太子府的人,那么入了京就不能久耽搁不去拜见,这是基本的政治素养。

他到的时候,朱厚照正在接见詹事府的两名官员,

右谕德王华,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名字——焦芳。

这个老头已经六十五岁了,如今是太常寺卿,兼着詹事府的侍讲学士。在明史中,他被列入阉党,不是什么好名声的人。

因为名声不好,所以刘健压着他,他就和刘健关系很差。谢迁曾经压过他上的御边意见,他也很恨谢迁。

只可惜,官儿没人家当得大。

这次从齐宽案、到李东阳钱桂之事,朝堂上的忽然发现杨廷和这个小子冒出了头,

原来众人还觉得他从詹事府属官给弄到地方上当知府,是被弃了呢,哪想到人家是太子那边记名的自家人。

似焦芳这样的人一看,心里能不痒痒?

于是拍着屁股就到东宫来表忠心了。

他们可能还不知道,给朱厚照干活儿,那不是容易的。

像是杨廷和,东宫申斥的旨意已经去了,朱厚照对他缺乏魄力的做法不太满意,现在谷大用也被派了过去,如果有镇守太监的支持,他还是原地踏步。

那么朱厚照就要怀疑这个人是不是在忽悠自己。他从来都是只看行动,不看表达。

焦芳也一样。

至于王华,他是没什么好讲的,儿子都已经被太子给弄到西北去了。

王鏊等的时间不长,只一会儿便结束了,心中则念着,看来谢于乔所言不虚,东宫的力量确实在增强了。

“臣王鏊,参见殿下。”

朱厚照盼了许久,终于把这个人给盼了回来了,这位是和他发过誓要再现大明盛世的人。到目前为止,也是他最为信任的臣子之一。

“快请起。”

朱厚照看他的皮肤的确大不如前,温声道:“这一趟可是苦了王先生了。”

“为国效力,臣子本分,何言辛苦?”

“王将军那边怎么样?”

王鏊回道:“王将军久历战阵,虽赋闲多年,但风采不减,不论是练兵备战,还是安民戍边全都胸中有策,井井有条,有他在,西北可保无虞。”

弘治年间,边患可严重呢。

不能都指望一个老头儿。

“那个王守仁呢?”

王鏊说了八个字:“聪明好学,奇谋百出。”

给他一点时间吧。

“先生,你过来。我最近发现一样事儿,你刚从西北回来,不知可否为我解惑?”

王鏊见太子所谈皆是国事,哪里有小孩子贪玩的样子,心中不禁也有稍许感动。

“洪武、永乐时,边军的军屯能有两千多万石的粮食,可弘治十年便只剩了不到三百万石,这个数字触目惊心啊。”这些话朱厚照藏在心里许久,还没有和谁说过,这是第一次,“这让我很是担心边军的战力,如此兼并,普通士卒连生存都难,又何言作战?”

到明末时,要想有战斗力的军队,就只能靠募兵了。

王鏊自然知道这个边关积弊,他欣喜于太子知道了这个积弊,又有些害怕太子年少心计,于是急忙说道:“殿下,此事牵涉甚广,微臣以为必得从长计议。若是轻易丈量边关田亩,臣恐会有不测之事!”

“我知道。但许多事要谋划在前,你说从长计议,从哪里计?”

这种难题问到王鏊,他依然是这个时代的人,受这个时代局限,很难有一针见血的建议。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