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616)

作者:皇家雇佣猫 阅读记录

他负责联系户部、少府和工部,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重大事务,修路。

一般来说,阁老之间都是相互给面子的,比如王鏊虽不负责联系兵部,但具体的事情如果涉及到兵部,也可以通知他们派人过来,而且除非尚书被皇帝和首揆叫走,否则尚书也要来。

同理,另外两个人也可以这样叫户部。

阁老与阁老之间是不会在这个事情上面红脸的,毕竟相互需要,今天我求着你,明天你就得求着我。只要不是核心问题,即便布置一些工作、出一点力,也没什么。

比如兵部若是不听话,王鏊可以去和杨一清讲。

所以下面的人轻易也不喜欢闹到这个程度,何必呢?躲又躲不过,实在不行,人家还能找到皇帝。

除非是拒绝的很有理由,否则,不是让皇帝觉得你故意刁难人家吗?

现在王鏊就召集了户部、少府、工部三个一把手在讨论事情。

起因是淮安府山阳县知县张璁上奏,淮安府到扬州府这一段路,有少府官员克扣工钱,致使工程队叫苦连天,工程队聘用老百姓都是从当地来的。

老百姓拿不到钱,便一直告官。可山阳县又不负责修这条路,这是朝廷要修的。所派来的官员也不是山阳县的官员,他一个知县管天管地,管不到人家少府的头上。

然而许多老百姓根本不懂其中的区别,什么少府和山阳,你们不都是官府吗?蛇鼠一窝,能有什么区别!

这种事,张璁一个知县听多了害怕,万一闹出什么事,他是无罪也成有罪了,所以接连不断的向上递奏折。

工部尚书何鉴说:“……修路的人原本很多也是灶户,去年盐场拍卖以后,灶户不愿意从事食盐生产,宁愿受雇修路,他们原本生活就困苦,原先制盐不成,现在修路也不成,心中怨气难发,民怨如此巨大,万一有什么事,便会酿成不小的灾祸。”

这也可以理解,怎样都不成,那就是不给活路啊。搁谁都头上,谁不急呢?

所以王鏊在乎这事。

皇帝现在是事情到人,修路属重大事项,归他管辖,出了问题,免不了一个失察之罪。身为帝师,清名又远播,这个破事,他可不想落在自己头上。

“礼卿,山阳县的这道奏疏,票拟还未拟好,想得就是先商议个办法,你一心为国、兢兢业业,可不要叫下面的一群人给蒙骗了。拨下去的银子要查,到底是哪一层克扣的。”

“阁老放心,既然有人反应此事,下官一定会重视。”

“其他段呢。除了淮安府到扬州府,其他段应也有这类克扣工钱的情形吧?”户部尚书韩文说起来都恨恨的,他最是知道胥吏的贪墨。

这样一查,就容易有窝案了。

这一条路,沿着京杭运河连接两京,所拨下的银两,目前已不下四百万。

当初朝廷之所以要花大价钱去做这样一件事,一方面当然是修路,另一方面是要要把从民间获得的银两尽量还花到民间去。

换句话说,是要给到百姓。

如果这些银子在官吏这一层被大量截留……

“查一下吧。”王鏊觉得保险起见,还是派人清查一下银两的去向,理好脉络,“这件事,本官来和王阁老说,让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都派人,和少府一起来查。不然咱们到时候都没法交代。”

“是!”

王鏊又看了看手中的票拟,心中计策已定,不过刑名涉及到王炳,他还是要去打个招呼。

从他本心来说,贪墨最好不要太过严重,要想完全杜绝是不可能,只是不知道下面的人会做到什么程度。

另外一边,

杨廷和叩响了孟氏父女的门。

他本来想先去选地方的,不过又觉得红薯是一种新鲜的作物,具体怎么种植,哪里适合种植都不太知道,所以还是问清楚了再说,反正他一个阁老,要几亩地还是容易的。

当然,他最关心的还不是这个。

当时在乾清宫,很多人都不敢多问。

现在却不一样……

“陛下给了本官这个任务,这担子是万千至重。但有一点,本官没有亲眼看到,始终无法完全相信,孟老兄,你也不能骗我。这红薯,真的能亩产三十石到四十石?”

孟求中低下脑袋,“小人哪里敢在天子和老大人面前说谎。小人在海外亲眼所见,其亩产大约便是这个数,此事不会假的。”

“那真是天佑大明了……”

第五百一十章 河套军管区

红薯即便自身的产量高,但也会讲究种植方法和技术。

这是个技术活儿。

朱厚照没有立马安排某地进行大规模的种植,一方面是手里的种子还不够,另外一方面是觉得一套成熟的经验方法还没有总结出来。

因为他隐约记得小的时候种植红薯,最适合的土质条件不是黏土,而是沙壤土,这是有背于一般的常识的。

如果在方法不正确的情况,大量向民间宣传推广,往小了说就是灌输了错误的方法、造成了损失,往大了说,一旦效果不好,老百姓积极性不高,那就坏事了。

所以他交代杨廷和从来不止是推广,而是培育和推广。

“合适的种植时间、有效的种植办法以及土质、水量、日晒时间,都需要对比比较才能得出结果。小人原本在福建也做了一些,只是等不及进京寻找女儿,所以还未全部做完。不过种活是没有问题的,小人在满剌加国是看人种过的。”

杨廷和听下来也觉得是有许多事情要做。

“这样的话,需得本官找一批专门的人了。孟老兄可识字?”

“小人不识。不过小女是认字的。”

“识字还是好些,可以做记录。这一点,本官去协调,找些灵巧懂事的人过来并非难事。”杨廷和背着手,“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个专门的场所,用来公办以及存放一些资料……”

这些都在他的脑子里,和一个老农讲是没有必要的,到时候做出来告诉他就好了。

“暂且先不提那些,今天我们主要去选几块地。”

“小人遵命。”

生产方式其实也影响文化形式,种地这个事情绝对不是毫无技术含量的。现代不就是很多年轻人不会种地了么?

所以为什么我们衍生出的文化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纯靠种地的年份里,老人家对于种植农时、红白喜事等方方面面的细节了解的分外清楚,有这么一人,家里甭管碰上什么大事小情,总归有个章程,照着去做心理便安心。

现在来了一个新鲜作物,农耕民族基因里的一些特性就被激发出来了——就是要赶快弄会怎么种。

朱厚照也知道这种事急不来,东西种到土里,生长的时间是定死的,又不是吹气儿就成。

他准备过上几天,去问问一些‘保障安排工作’做得怎么样,这样便可以了。

改变一个国家不是这么容易的事。

就像王守仁所面对的情形一样。

正德二年,明蒙一战之后,鞑靼的军事实力大为受损,在无法保障安全的情况,原先会驻牧河套地区的蒙古人只能翻越阴山,向北迁徙。

正德三年的大朝会,经略河套是朝廷最重要的议题。

河套其实就是指西套、后套和前套。

西套平原是黄河‘几’字形的左边,就是今天的银川平原。

后套和前套也相对好认,就是黄河往上走,在‘几’字形的两个角上分别形成的平原地带。

黄河原来向北,忽然改道向东,就是撞到了阴山过不去了,在阴山脚下,河水冲击就孕育出了这么一片肥沃地带。

前套就是‘几’字形右边的那个角上,大约是今天包头市的位置。

广义上的河套包含了这三片区域,这里可不是印象中西北的荒凉,它青草茂盛、沃野千里,有广袤的草原、一望无际的耕地,稠密的水网以及温和凉爽的气候,自汉代彻底打败匈奴以后,就在这里设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

同类小说推荐: